一天,美國前陸軍部長斯坦頓到林肯那裏,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命令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很好。”林肯高聲叫道,“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你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說。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不同的情緒往往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有兩個台灣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窪,其中一位導遊連聲抱歉,說路麵像麻子一樣。
而另一個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
“諸位先生,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同樣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情緒,卻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人的情緒是何等的奇妙,但如何去想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裏。
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種小動物叫吸血蝙蝠。它的身體極小,但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動物專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就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發瘋地蹦跳、狂奔都無法驅趕掉這種蝙蝠。而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或是落在野馬的頭上,直到吸飽吸足後,才心滿意足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微不足道,遠不至於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是由於它本身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這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正常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難免要發點脾氣。喜怒哀樂,無可非議。但如不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過後連自己都後悔。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鬥爭。急躁、固執、自負、易怒、神經質等等都屬於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常常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我們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時,我們會怒氣衝衝,坐臥不安;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議論會憤憤不平等等。
我們對不良情緒的危害都有深切的體會,焦慮、憤怒、抑鬱等不良情緒經常困擾我們的生活。對於如何才能控製那些不良情緒,讓內心世界與外界環境平衡,從而保持身心健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經驗:
1.訓練情緒、情感。首先是認知情緒,然後再分析、評估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有哪些缺欠,缺欠在哪裏?再接下來,控製情緒,調解情緒,順境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逆境的時候不要垂頭喪氣。
2.避免急躁情緒,主要是培養自己的忍性,目標適當,張弛有度,沉著冷靜,學會冷處理。
3.擺脫消極情緒,培養自己的積極情緒、熱情的心態。
4.推遲動怒時間。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個圈”,即動怒之前並不講話,以緩和不良情緒。
5.適當的轉移情緒。即當需求受阻或遭受挫折時,可以用滿足另一種需求的方式來減弱自己的挫敗感,以發揮自身的優勢,激發自信心。
6.增加自己的幽默感。幽默感會使人得到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微笑。笑是一劑良藥,可以消除抑鬱的心理,對不良情緒起到調節作用,使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的控製。
總之,我們應當相信自己的能力,應當去,而不應讓不良情緒困擾我們的生活。充分的自信、科學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將會給我們追求身心健康的道路鋪上成功的基石。
拒絕別人要講藝術
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
“我隻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不便公開,但既是好朋友相求,就不便於直接拒絕。
隻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好友無奈地笑了笑,表示理解。
羅斯福讓我們懂得了拒絕的藝術。
富蘭克林·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輕鬆幽默,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他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秘密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羅斯福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機智,不但達到了拒絕透露情報的效果,而且在拒絕的同時還保持了與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這是拒絕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