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的交往,應該針對一切人,平等交往,不因對方的名聲、職位、身份、地位而異,我們看重的不能隻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一個人的內涵,他的人品,他的內在潛能,一旦與這些人結成人緣,或者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導師,在你傍徨迷路時指點你一二;或者成為你的摯友,可以與你共享歡樂,分擔憂愁;或者在你最孤立無援時扶你一把。不要輕視任何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特長,說不定你的弱項正是他們的強項,說不定關鍵時刻給你幫助最大的是你平時最不起眼的朋友。不要輕視一個人的職業,每一份存在的職業都有它的作用。整個社會是一台龐大的機器,那麼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職業就是一枚小螺絲釘,一旦缺少的話,機器遲早會出現故障,你的生活離不開別人的細小的工作,你吃的每一口飯,你穿的每一件衣服,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凝聚著無數人無法計量的細微的工作。
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老師認為是最笨的學生,有一次老師讓班上每個人做一隻小板凳,最後老師把他的挑出來,說是全班最醜陋的。
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老師認為他根本“沒法教育”。因而被帶回家中由他母親自教,不平凡的人物常常從最平凡的事情做起,正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有位曾在蘇州打字機二廠當過模具工人的年輕人,自幼喜愛刻圖章、畫畫、書法。後來,他開始鑽研在頭發上刻字,這在當時曾被許多人譏笑,但經過多次失敗的磨煉後,他終於在頭發上刻出了詩句。這些字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消息一出,立刻轟動於世,他被人們譽為“曠古奇才,驚人絕藝”的“青年發刻藝術家”。
事到得意處,見好就收
《菜根譚》雲:“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意思是說,當事業正處順境而趨於鼎盛期,應該及早做抽身隱退的準備,以免將來進退維穀無法脫身;當剛開始做一件事時,就應當預先計劃好在什麼情況下罷手,以後才不至於招致危險。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們要防止自滿自足,要懂得居安思危、處進思退?如蘇軾在《贈善相程傑》中所說的:“心傳異學不謀身,自要清時閱縉紳。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唐朝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事跡大家都已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功極一時的大將為人處事卻極為小心謹慎。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將人人自危。一些人因為怕引起別人的懷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與世隔絕,和誰也不相往來。
在眾大臣中,惟有汾陽王郭子儀與眾不同。郭府每天大門敞開,任人出入。部下的將官們來府中拜訪,如果郭夫人和女兒正在梳汝,郭子儀就讓這些將官們拿手巾打洗臉水,像對自家人一樣支使他們。
郭子儀的兒子們也覺得父親做的太過分了,勸他說:“您功業顯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貴賤都隨便進入你的臥室,古代的聖人也不會這樣做。”
郭子儀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我的用意?我有戰馬500匹,部屬仆從上千人,如果修築高牆,關閉門戶,和朝廷內外不相往來,倘若與人結下私怨,再有嫉賢妒能之人挑唆,那我們全家的大禍也就不遠了。現在我坦坦蕩蕩,大門洞開,即便有人想讒言誣陷,又怎麼能找到借口呢?”
郭子儀開門揖客,對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代宗皇帝對他深信不疑。
所以,事到得意處,便應轉思退步,這是一種見好就收,豁達大度的胸懷,更是一種洞穿利害,以退讓韜晦來謀求禍福轉化的智能,是對利害禍福高瞻遠矚,而不執著於一時得失之中的達觀。
要處進思退,有時不僅需要智能,更要敢於付出代價,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曾國藩自請解散湘軍,就是其處進思退的經典之作。
曾國藩是在清朝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崛起的,他編練湘軍,在八旗軍無能為力的時候獨力支持局麵,也因而在1861年11月受命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政事務,四省的督撫以下的文武,都歸曾國藩節製。曾國藩成為有清以來權力最大的漢族官僚。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這時的曾國藩可謂功成名就,風光無限。但他頭腦非常清醒,時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
隨著地位的節節上升,他並未飄飄然,相反卻感到十分惶恐,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安享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運。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將來遏有機緣,盡快抽身隱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曾國藩明白,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已經對他多有猜忌,因為他擁有那麼強大的一支軍隊,朝廷卻難以不能指揮調動,滿清大臣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如果讓他們來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場也難以預料。
於是,曾國藩主動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日久,已無昔日之生氣,而且沾染了舊軍隊的惡習,奏請將湘軍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於清廷的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