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談個性,那麼喜歡張揚個性呢?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年輕人所張揚的個性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年輕人張揚的個性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他們年輕氣盛的自我表現欲,是一種希望別人崇拜自己的行為。年輕人有許多情緒,他們希望暢快地發泄自己的情緒。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行為束縛在複雜的條條框框中。所以,年輕人喜歡張揚的個性與那些“天才”或偉大人物所表現的個性張揚是不同的兩種做人姿態。
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但是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的話,那麼,這樣的張揚個性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年輕人非常喜歡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作為一個社會中人,我們真的能這麼“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則,警察就會來於涉你,會罰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橫衝直撞,還有可能出車禍。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
社會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人群,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空間並不很大。所以當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碰到別人。當我們張揚個性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我們張揚的是什麼,必須注意到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張揚的這種個性是對別人人性的壓抑和欺負,那麼你最好的選擇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張揚它。
我們必須注意:不要使張揚個性成為我們縱容自己虛榮心的借口。社會需要我們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是我們的工作品質是否有利於創造價值。個性也不例外,隻有當你的個性有利於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時,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所接受。
巴頓將軍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圍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他能打仗,否則他也會因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會的排斥。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社會需要的是被公眾所接受的個性,隻有你的個性能融合到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這種個性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出一種相容性,僅僅表現為一種脾氣,它往往隻能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你應該把個性表現在創造性的才能中,盡可能與周圍的人協調一些,這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也隻有這樣,你才有張揚自己個性的必要。
把名利看淡一些
名,是一種榮譽,一種地位。名還常常與利相連,有了名,就可能享受更大的權利;有了名,通常萬事亨通。總之,名以及與之相連的利這東西的確十分誘人,多少人立足於社會、搏擊於人生的動力正來自於此。也許受著中國封建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功名利祿成了許多人奮鬥的目標,成為他們人生的目的。
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官場還是生意場,或是其他社會圈子,成功者、青雲直上者、名利雙收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為名利所困擾、因過分追求而落敗的悲劇。既然現實生活如此之嚴酷,那我們為什麼不把名利看淡一些,為什麼不能視名利如過眼煙雲呢?懂得糊塗哲學的人會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寬闊的,人生的價值並不全是能用名和利來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應該在名利的砝碼上減輕幾分,看開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來。
孟子曾經說過:“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意思是講如果一個人心中的欲望是很有限的,那麼對於他來說,外界獲得的東西是多是少都與自己無關,少了不足以產生內心的不平衡,而多了也不會助長他的欲望。而若一個人充滿著無盡的欲望,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有舒心的時候。在名利的驅動下,很多人一心想著往上爬、掙大錢,而名利增長了以後,欲望再一次提升,如此循環下去,永遠追求著名利,直至生命的盡頭仍然得不到滿足。孟子在這裏對清心寡欲的好處和欲壑難慎的弊端可真是論述得十分精當透辟。許多人知道北京故宮有個養心殿,養心為何?其實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易疲勞的是心,如果心靈得不到解脫,終日誠惶誠恐,終會有心衰力竭的時候;如果能淡化世間的功過得失,時常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那麼我們就會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幹自己應該幹的事,而不會被外物役使而中斷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