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樣一支強大而又人員眾多的非暴力運動大軍,英國殖民當局束手無策。麵對這支大軍的獨一無二的領袖聖雄甘地,更是愛恨交加。他們對甘地恨之入骨,恨不得將他置之死地而後快。他們對甘地既怕得要命,怕印度人民跟著他走,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合作力量,動搖英國殖民統治的基礎。同時他們又離不開甘地,擔心沒有了甘地,印度人民會脫離非暴力鬥爭的軌道而走上暴力鬥爭的道路。
無論如何,印度人民還是跟著甘地走了。盡管他們時不時地采取一些暴力手段,但在總體上,他們仍然沿著甘地指出的道路前進著。英國當局迫於戰後世界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結果,不得不派出一位年輕有為的印度副王蒙巴頓勳爵前往印度處理印度獨立的有關事宜。蒙巴頓同甘地以及印度其他幾位宗教領袖經過幾輪較量之後,終於於1947年6月向全世界公布:“1947年8月15日,將正式宣布印度獨立。”
在印度正式獨立這個曆史性的夜晚,聖雄甘地平靜地和他的同伴們同住在新德裏貞利亞加塔大街一座寓所裏,按照他以往的生活習慣,躺在鋪在地上的一塊椰樹葉編成的席子上,當午夜12點的鍾聲敲響時,當印度正式步入自由和獨立的時刻,甘地正在沉睡。這位印度人民的偉大領袖便是以這種方式迎接他為之奮鬥了30年的民族獨立的。
甘地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的偉大人格幾乎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他具有堅強的意誌,堅忍的耐心,隨機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並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敬仰和愛戴。盡管他去世已經將近50年了,他為人類留下的一些“遺產”仍然值得後人咀嚼、品味。
作為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他低調做人,不張揚,沒有個人野心。有不少政治領袖,盡管他們在帶領人們打江山的時候表現極為出色,但是在權力的爭奪上也往往不擇手段。然而,甘地卻沒有這樣做,甚至想都不曾想過。在他那顆智慧的大腦中,除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外,從來沒有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從來不去爭奪黨和國家的權力,盡管他有十足的把握獲得這些權力。恰恰相反,他不僅辭去了黨的領袖的職務,而且拒不到政府任職,以致在全國人民慶祝印度獲得新生的時候,他卻躲在自己的小屋內用紡車紡棉花。
作為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拖著布滿傷痕的雙腳,走遍了印度遙遠的偏僻地區,巡視了成千上萬個村莊。甘地雲遊四方,幾乎一無所有,兩袖清風,全部財產僅僅是一部《薄伽梵歌》,一套白鐵餐具(在耶拉維達監獄羈旅期間的用品)、一尊象征教祖的三隻猴子的小雕像、一隻用細繩係在腰部的價值8個先令的英格索爾老懷表。他沒有教派偏見。曆史上不同教派之間的爭執、衝突甚至兵戎相見的事例舉不勝舉,而甘地作為印度教的首領卻沒有絲毫門派之見。在他隨身攜帶的書籍中,不僅有印度教經典,而且有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經典,並且他還能夠把它們兼收並蓄,靈活運用。在印度這塊宗教、種族衝突相當嚴重的國度裏,甘地對人民一視同仁,甚至為了挽救穆斯林難民而不惜引起自己同教者的不滿,以致最後死在同教者的槍口下。
盡管在世界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中沒有“甘地”,但誰都知道“甘地”這個響亮的名字。
甘地是偉大的,此軀雖微,其形昊昊;此生雖短,其名悠悠。
主動示弱,謙遜為人
在具有博弈性質的交往中最好不要在被逼無奈的時候才服輸稱臣,而應知道在即將遭遇惡戰或需付出沉重代價前就主動退避三舍,爾後再另外尋找獲勝機會,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暄,這位政治家便首先對記者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侍者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侍者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並表示了謝意。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對對方懷有一種親近感。
這整個的過程,其實都是政治家有意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而且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對方產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