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性格決定習慣(1 / 3)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首先需要父母深刻認識到習慣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孩子的好習慣不會從天而降,而是一步一步養成的,如果父母根本不注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不去有意識地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那麼孩子的人生必定在不良習慣的左右下難有大的作為。

對孩子而言,習慣不是孤立存在的,性格因素對個人習慣影響尤其重大。一個性格好動、脾氣火爆的孩子往往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反之亦然。所以,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要從性格特點入手,對症下藥。

1.讓責任感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不懂事”、“對家庭缺少責任感”是人們對一些孩子的評價。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寶貝,從小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因此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貼父母、不關心家庭的性格。作為父母,你有必要讓孩子明白,家庭也需要讓孩子做些什麼,父母沒有能力無限度地滿足他們的要求。

一位父親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他的兒子是一個很不錯的孩子,至少在學習上沒讓他費過心,隻有一件事讓他為難:孩子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每隔幾天就向父母要錢,夫妻二人憐惜孩子,幾乎每次都滿足他的需要。可最近一段時間妻子下崗了,自己單位的效益也不是很好,一天,孩子向他要五百元,說是要買一雙運動鞋,另外還要請同學吃麥當勞,他覺得不能再對孩子予取予求了,於是就委婉地向孩子解釋家裏的情況:“你媽媽下崗了,我的單位也一年不如一年,所以你要懂事,花錢別大手大腳了!”“這關我什麼事!”兒子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您快點給我錢,供養我是您的義務!”這位父親目瞪口呆,他實在想不到孩子對他們竟然這麼冷漠,對家庭竟然沒有一點責任感。

聽了這個故事,不知家長朋友有什麼感受?生活中,像這樣對家庭缺少責任感的孩子並不少見。那麼,孩子如果不尊重父母的勞動,缺少責任心該怎麼辦呢?下麵是一位媽媽巧妙地以強扮弱,改變兒子不良性格的例子,各位家長不妨借鑒一下。

林女士家境富裕,一天她的兒子向她要300元辦生日聚會,她開玩笑地問了一句:“兒子,你總向媽媽要錢,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可有一天媽媽沒錢了怎麼辦?”11歲的兒子回答說:“那你就去賺啊,這不是我該關心的事吧?”林女士大吃一驚,她發現兒子絲毫沒有為家庭著想的概念,她認為自己必須改變這一點。林女士向公司請了三個月的長假,然後對兒子說:“媽媽失業了!從今以後爸爸要一個人供你上學、供車子、供房子,還要養媽媽和奶奶,你也長大了,該學會幫爸爸媽媽分憂了!”為了讓兒子相信,她還陸續向兒子借了幾次錢,因為她“沒錢買菜”。一個月後,她發現兒子徹底變了,見到兒童玩具他不再纏著媽媽買,一起逛街時,如果林女士對哪件漂亮衣服多看幾眼,他還會安慰媽媽:“別看了,看了又買不起,等我長大賺了錢,一定會買很多衣服給你,但現在不要給爸爸增加負擔了!”還有一次,她手邊沒有零錢,就給兒子一張五十元,讓他自己去吃早餐,結果兒子含著眼淚問她:“你把錢給了我,還有錢買菜嗎?”看著兒子一天比一天懂事,很多時候還主動詢問爸爸工作的情況,林女士很欣慰,不過她也在想是不是應該提前結束假期了,因為兒子漸漸有點吝嗇的傾向了。

林女士使用的方法很有趣,在增強孩子責任心方麵也起到了不錯的效果,這招以富扮窮,由強扮弱看來還是相當有效的。如今,我們絕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條件,大多數的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不需要你為家庭操心,隻要你做個好學生,將來有作為,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父母們認為:現在條件好了,我們要為孩子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待遇,使孩子能出類拔萃……其實,這樣的情況,往往會事與願違。越是懷著這種心態對待孩子,孩子越會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作為家庭組織中的一員,他對家庭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瑞恩夫婦是一對在讀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8歲的兒子吉姆。吉姆聰明伶俐,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歡吃零食。在他還不滿4歲的時候就知道拉著爸爸媽媽到不遠處的百貨店。

每次遭到爸爸媽媽的拒絕,小吉姆就哭鬧不止,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勢頭,瑞恩夫婦縱然是滿腹經綸也奈何不得他。有一次,小吉姆又要讓爸爸給他買糖果,爸爸說:“親愛的吉姆,爸爸可以答應你的要求,但是你也要答應爸爸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小吉姆滿臉疑惑。

“你現在買糖果的錢和你在幼兒園上學的錢都是屬於爸爸媽媽的,可我們以後也要上學,所以你每花費一分錢爸爸都會記下來,等你長大後也要還給我們,供爸爸媽媽上學。”爸爸說。

小吉姆似懂非懂地答應了。從此,吉姆每花費一分錢爸爸就提醒他一次“這些錢以後你要還給我們。”7歲的時候,小吉姆已經不再亂花錢了,他的小腦袋裏除了功課外,已經開始琢磨怎樣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掙錢,將來供爸爸媽媽讀書了。

很快小吉姆8歲了,瑞恩夫婦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吉姆的思維也開闊起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奶奶曾經說過:“小孩子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後,就可以找尋打零工的機會了,諸如幫社區鄰居送報紙、鏟除車道上的積雪等。”吉姆想到這裏興奮不已,因為這裏剛剛下過一場大雪,而且他已經會使用鐵鍬了。

第二天一早,小吉姆就按響了一對老夫婦家的門鈴。

老太太打開門後,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小男孩。

“你好,”小男孩有禮貌地說:“我叫吉姆,我來幫你們鏟雪好嗎?這麼早就過來,會不會打擾到你們?”

老太太親切地說:“不會!我們也是很早就起來了……”說著,對著屋內喊道:“老頭子!我們的車道鏟雪工作,就決定交給這位小男孩嘍!”

“你年紀這麼小,就這麼積極地打工,將來長大一定很有成就。”老太太說,“你怎麼利用自己賺來的錢?是要把它們存起來?還是拿去買糖果?”

小吉姆興奮地說道:“我賺錢不是要買糖果用的。我爸媽都還在念書,我賺的錢,先讚助他們交學費!等我將來長大,他們答應也會幫助我讀大學。”

小吉姆工作結束後得到了10美元報酬。

瑞恩夫婦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他們讓孩子參加到具體的家庭事務中,還給他設定了一個偉大的目標:“供父母上學”,結果吉姆小小年紀就具有獨立能力和責任感,而這兩個特征對每個孩子都非常重要,也恰恰是很多孩子都缺少的。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過去艱苦的環境中,孩子普遍知道生活的不易,自己必須替父母承擔一部分責任,盡自己的義務為家裏減少生活負擔,從而感受到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希望有一天能夠為父母解憂去煩,這一切都使孩子從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影響,感到自己是有用處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

而現在,我們的家庭已經沒有了這種普遍的基礎,孩子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何而來。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便會感到迷惘,而失去努力成就的動力,更容易為其他一些物質性的、輕浮的事物所吸引,進而沉溺其中。因此,我們要利用扮弱巧妙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現在的“富孩子”也能早當家。

“負責”作為一種性格特征是可以培養的,父母可以向孩子講一講家事的繁瑣,工作的困惑,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這對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大有益處。

2.糾正孩子自卑的性格弱點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存在著自卑心理,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他們對自己各方麵的評價都很低,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麵前也會感到自卑。這種自卑性格會給孩子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試想,一個瞧不起自己的孩子,怎麼能獲得成功呢?因此,家長們就應該想辦法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君君是個16歲的女孩子,剛剛升入重點高中,她性格內向,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媽媽抱怨說:“我不知道這孩子一天到晚在想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那樣自信活潑,可我的孩子卻……”君君到底在想什麼呢?請看她的一段內心獨白:“上了高中後,我心裏常被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其妙的感覺襲擾,並且越來越嚴重。有時心裏空蕩蕩的,沒著沒落;有時又亂哄哄的,不知應該做些什麼。同學們都在爭分奪秒地學習,準備升學,可我聽課時安不下心,作業懶得完成。我這樣一個無用的人,將來能做些什麼?升學,我能考上嗎?經商,我哪有這樣的天賦?靠彈鋼琴掙錢養活自己,可我又哪有那麼大的能力呢?同學們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緊張地學習,空閑時間還三五成群、歡呼雀躍地參加文體活動及各種競賽,可我無論做什麼事都猶猶豫豫、憂心忡忡,拿不定主意,經常因為害怕失敗而退避三舍。我終日六神無主,心灰意冷,學習成績不斷下降,聽課、寫作業成了一種負擔,隻能靠畫畫打發時間。生活是這樣索然無味,我真心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所作為,至少成為一個能自食其力的人,可我又總是缺乏把一件事堅持做到底的信心,因為我不相信自己有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在同齡人麵前,我總感到自己比別人矮一截,有時甚至覺得別人看我的眼神都是鄙視和冷漠的。像我這樣一個多餘而毫無價值的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還有什麼必要?真不如死了的好……”

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於自我評價過低導致的。一些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比如這個故事中的君君,就是把自己貶低的一無是處。而事實上,她既然能考進重點高中,起碼她的學習成績就應該不錯;她會彈鋼琴、會畫畫,說明她應該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子,但她卻偏偏看不到這些,反而沉浸在自卑的情緒裏。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比他真正是怎樣一個人更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按他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而行動的。自卑者不能全麵、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們往往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過人處”,卻對自己的短處和缺陷妄加評判,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這是一種認知悲劇。

那麼怎樣才能幫孩子建立自信呢?心理學家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得讓孩子喜歡自己、悅納自己。

(1)告訴孩子,不是隻有你自卑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曾說過,所有的人都有那麼一點自卑,無論他是高官巨賈還是市井平民,概莫能外。也就是說自卑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其實適度的自卑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激發自己奮發向上,拚搏進取。因此,自卑感及其對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走向成功的起點和橋梁。如果沒有自卑感,也就沒了進取心。其實人人都會產生自卑,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要正確對待自卑,不要隻看到自卑的危害,更不能因為自己自卑而自卑。

(2)引導孩子全麵地評價自己,澄清認識

一些孩子在做自我評價時,往往隻看到缺點,看不到優點,而且有時評價的也不夠全麵。比如,孩子常會這樣說:“我笨死了,學習成績不好!”“我不夠聰明,總是反應慢!”其實評價應該是多角度的,不能隻看學習成績。孩子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分析評價自己:①學習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能力;②特殊能力,如繪畫、音樂、書法、寫作、體育運動等;③學習態度方麵,如興趣、愛好、勤奮、競爭意識和獨立性等;④人品和個性特征,如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以及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自評和他評,讓孩子列舉出自己的優缺點,把它們寫在一張卡片上;再請其他的同學在另一張紙上列出孩子的優缺點,兩者比較,以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並提醒孩子多注意自己的優點,增加自信心。這樣孩子就會欣喜地發現,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的優點,並不是一無是處的。

(3)教孩子一招自卑補償法

家長應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多角度辯證地看問題,形成“合理化認識”。如,當考試成績差時,可以強調考試時臨場發揮不好或考試環境不利等其他外在原因,以減輕自身的壓力。同時要教孩子利用自卑補償法和轉移等心理防禦機製以保持心理完整或平衡,認識到某一方麵的缺陷和不足可以通過其他方麵的完美和豐富進行補償和糾正。通常可以使孩子從兩個方麵進行心理補償,一是以勤補拙。如果某方麵的不足,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而潛力沒有充分發揮,那麼就以最大的決心和毅力去使缺陷變為完美。二是揚長避短。如長相平平,就可以用優異的成績來補償;學習一般,可以通過訓練,諸如書法、雕刻、繪畫、音樂等獲得他人所不及的特殊能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理智地對待缺陷,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就能把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

(4)讓孩子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

著名心理學家莫頓曾提出“預言自動實現”的原則,認為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他相信,在我們的心靈的眼睛麵前,長期而穩定地放著一幅自我肖像,我們會與它越來越接近。所以,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當感到信心不足時,孩子應該給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把“沒什麼可擔心的,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寫下來,或者大聲說出來。

(5)給自卑的孩子更多的關注

自卑的孩子其實渴望別人的關懷和關注,特別是老師和家長的關注。所以,我們應適時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蕭蕭貌不出眾,膽小畏縮,上課很少回答問題,喜歡一個人在教室裏呆坐。在一次手工課上,老師讓大家做紙飛機,蕭蕭一點也不會,老師過去教他,可他還是不會。全班小朋友一起喊:“老師!讓蕭蕭上台去做。”老師原本怕傷了他的自尊心,正打算製止他們,卻見蕭蕭顯示出從沒有過的開心,和同學推擠嬉笑。老師頓然明白,蕭蕭的自卑也許正是因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

(6)多給自卑的孩子一點表揚

對自卑的孩子,父母或老師應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過苛求孩子。對他們正在做的好事或平時的點滴進步,都應及時予以表揚或肯定。

假如孩子捏了一隻狗,那麼你最好不要過多地挑剔這裏不好,那裏不像,而應對孩子的每一成功之處予以發現並做出由衷的讚賞:“看,那狗的尾巴捏得真好呀,好像是真的一樣!”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有自信。

菲菲是個自卑的孩子,在一次繪畫課上,菲菲在畫紙上畫了一個會飛的小人。小朋友們看了哈哈大笑,都說菲菲笨!菲菲低著頭,臉紅紅的。這時老師拿起菲菲的畫,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說:“菲菲的想象力真豐富,她是畫了一個外國的小朋友,飛來我們這個城市玩的,老師猜對了嗎,菲菲?”菲菲深深地點了點頭。下課後,菲菲跑到老師麵前說:“老師,謝謝你!”聽到菲菲的這句話,老師很高興,因為孩子的肯定是最珍貴的。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你應該讓孩子覺得:你對他的表揚完全是誠懇的,而不是應付的、客套的,這樣孩子才會真正相信自己是值得別人喜愛的。

(7)給自卑的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應當盡量讓他們回答容易回答的問題,組織集體活動或遊戲時,也要分給他們角色,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

小雪膽怯而害羞,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裏發呆,不敢與人交往。細心的老師發現自卑的小雪特別喜歡小動物且想象力豐富,還知道各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在班級的一次故事會上,老師就安排小雪給同學們講有關小動物的故事,全班的同學都聽得入神,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有的同學喊著:“小雪,太棒了!”小雪高興地笑了。從此,她也不再隻是角落裏的小雪了,她變得喜歡交往,喜歡回答問題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父母們在發現孩子有自卑傾向時,就要積極地引導教育孩子,告別自卑,讓孩子的性格自信開朗起來。

3.幫助孩子走出嫉妒的誤區

當發現孩子嫉妒別人時,父母常會指責孩子心胸太過狹窄,其實,導致孩子嫉妒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其中一點就是害怕。比如害怕自己不是一個優秀的人。因此,如果父母能讓孩子更喜歡自己,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也有比人強的地方,那麼孩子的嫉妒心理一定會減輕很多。

孩子的嫉妒往往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人的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麵優於自己;意識到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物的占有或占有意識受到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自己的社會尊重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等。

嫉妒情緒普遍存在著。在嫉妒者的眼裏,被嫉妒者的成功仿佛證明了自己的失敗;被嫉妒者的輝煌好像印證了自己的無能;被嫉妒者的各種優勢又似乎說明了自己的不幸。有的人看到別人的才華、能力、榮譽、人際關係、經濟條件比自己好,長相、衣著超過自己,學習成績比自己優秀,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羨慕,繼而產生惱怒、痛苦。一些孩子甚至會千方百計地拖別人的後腿、拆台。

有一個女孩子,家境不是很好,這使她有點自卑。而和她同宿舍的一個女孩,家庭條件卻非常好,親朋好友常給她買許多衣服、食品之類,她趁宿舍無人之機,把這位同學的衣服灑上膠水或幹脆扔出窗外,還把同學的發卡、化妝品等隨手扔進衛生間的下水道,為此造成了同宿舍同學間的許多誤會。直到有一天,她又如法炮製時被偶爾回宿舍的同學撞見,事情才水落石出。後來這個女孩子哭著說,她隻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別人一定在背後笑她,因此才越來越嫉妒富有的女同學,才會做出這種事。

嫉妒者有時是因為無法肯定自我。在他人的心目中,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自己是不是能憑借能力取得進步呢?如此之類的問題往往不自覺地在心中出現,而對待這些問題又無法找到解決的答案,時而認為是肯定的,時而又認為是否定的。在這樣的心態下,遇到一些比自己強的夥伴,一些人緣好的夥伴,一些條件比自己好的夥伴便容易產生嫉妒。越是嫉妒,越是無法肯定自我。

要想糾正孩子的嫉妒,那麼首先就要讓孩子學著肯定自己,而要讓孩子肯定自己,就得改正孩子不良的認知習慣。這種認知習慣突出表現在不恰當的比較上,他們習慣於用別人的優點、長處與自己比較,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實際上,這種比較是不平等的,怎麼能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去比較呢?這類孩子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優勢,發現不了自己的潛力。比如,有的孩子羨慕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羨慕他們的吃喝、穿戴,卻意識不到和睦的、民主的家庭氣氛往往比經濟條件更重要。因而,看不到自己家庭的優勢,妒忌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

那麼,家長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為父母,不但要正確地認識孩子,還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適度的表揚,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進他不斷進步;如果表揚過度,就會使孩子驕傲,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甚至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他好時,他就難以接受。比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否定,對自己是威脅。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主觀臆想,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幫助,榮譽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們給予讚美、榮譽,並沒有損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產生嫉妒心理,是因為他還不能全麵地看問題,不能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正確的評價,這就要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

(2)培養孩子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給孩子客觀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別人,還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較好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設置環境,創造氛圍,讓孩子從日常的生活中,體會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事事領先的人是沒有的。如果家長設法使自己的孩子養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孩子的情感就會不斷豐富,心理就會日趨成熟。這時,即使孩子對某人產生了嫉妒心理,也會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抑製。

(3)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都有優勢和不足。某些方麵自己比別人強,某些方麵自己不如別人,這是客觀的必然現象。有些同學記憶力不好,花費同樣的時間,沒有別人記住的東西多,你不必忌恨別人,而應仔細認識一下自己;也不必抱怨自己,也許你會發現,你有頑強的意誌,充分發揮你的意誌力的作用,可能在別人半途而廢的地方,你能取得勝利。你的容貌不如他人,但可能你的品德高尚、知識淵博,難道這不同樣值得自豪嗎?為什麼一定要嫉妒別人的漂亮呢?

(4)培養孩子博大的胸懷

有妒忌心理的孩子,往往有自身的性格弱點。如:與人交往時,喜歡做核心;當不能成為社交中心時,就會發脾氣;不會感謝人,易受外界影響等。對有性格弱點的孩子,父母要悉心引導。在孩子麵前,對獲得成功的人多加讚美,並熱情鼓勵孩子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積極支持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別人,戰勝自己,使孩子的妒忌心理得到正當的發泄。父母要教育對遭到不幸的人給予同情,不可縱容孩子幸災樂禍,助長孩子的妒忌心理。對孩子的挫折,父母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認真的做理性分析,幫助孩子找到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做努力,決不可讓孩子怨天尤人,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父母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孩子經得起任何風吹浪打,對別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興,對他人的不幸給予深切的同情,對自己的失敗具有再創成功的信心。

(5)要幫助孩子正確認清妒忌心的危害

父母要教導孩子,妒忌心的危害一是打擊別人,二是貽誤自己,三是腐蝕風氣,於人於己於社會都無益處。古往今來,心胸狹窄、妒忌他人的人,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戰國時龐涓妒忌同窗好友孫臏的才能,他把孫臏騙到魏國,用莫須有的罪名挖去孫臏的膝蓋骨。孫臏忍著痛苦,修習兵書,終於逃出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打敗龐涓,並取其性命。龐涓自取滅亡,落得被人恥笑。三國時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幾次要害諸葛亮,但是最終害不著別人害自己,堂堂吳國大都督,沒有死在刀光劍影的沙場,卻因妒忌而氣死在病榻之上,豈不悲哉?

心理學認為,凡是心理上厭惡的東西,行動上就容易自覺地同其決裂。因此,如果認清了妒忌心的危害,是不難克服的。

總之,一個真正了解自己長處,喜歡自己的孩子,是不會去嫉妒別人的,因為他有讓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因此要治療孩子的嫉妒,隻要幫助他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就行了。

4.引導孩子告別冷漠

一位媽媽向教育專家抱怨說,她懷疑自己的女兒性格冷漠、缺少愛心,生活中很多父母也都有相同的感受,他們的孩子對他們冷漠,毫不關心,這讓他們傷心極了。然而,孩子變成這樣要怪誰呢?愛是人類天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應該向別人付出愛。可一些父母往往隻給予孩子愛,卻不懂得要求孩子回報,也不鼓勵孩子施愛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於父母關心自己,卻不知道關心父母。因此,父母們應學會引導孩子關心自己。

5歲的羅尼跟同齡的孩子一樣,喜歡吃漢堡,喜歡喝碳酸飲料,喜歡各種新奇的玩具。媽媽因此也把他當成一個除了吃喝玩鬧之外,其他什麼都不會的小孩。不過,一次意外的機會讓她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

那一年,羅尼家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進了一所新的幼兒園。一個半月後,幼兒園要開家長會,羅尼媽媽也在被邀請之列。去幼兒園的路上,媽媽開玩笑地對羅尼說:“怎麼辦啊?媽媽還沒有完全適應這個城市,在你們幼兒園裏,媽媽更是一個人都不認識,到時候你可要幫我啊。”

沒想到羅尼一本正經地說:“沒問題,媽媽。我認識那裏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媽媽。”

媽媽看他認真的樣子覺得很有趣,但她也隻是笑笑,沒有放在心上。

到了幼兒園,羅尼開始執行他的承諾,他盡責地陪媽媽到會議室,嚴肅地把媽媽介紹給校長和其他老師,又認真地向媽媽介紹了幼兒園的每一個小朋友,最後告訴媽媽小朋友們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們的爸爸或媽媽。

接著,羅尼把媽媽帶到一個沙發麵前,給她端來了一杯果汁,“媽媽,你先坐在這兒別到處亂走,我去趟廁所,一會兒就回來。”

羅尼媽媽坐在沙發上,欣喜地看著突然間長大的孩子,她突然明白了一點,在孩子麵前偶爾扮演弱者的角色,實際上是對孩子責任心與愛心最好的鼓勵與讚美。

這真是一個溫馨的小故事,媽媽的一個小玩笑,讓她看到了孩子懂事、負責任的一麵。世上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如果你希望得到孩子的關愛,那麼至少先要讓孩子知道你是需要他的關愛的吧!如果這個故事中的媽媽不是扮出需要幫助的樣子,她的兒子又怎麼會主動去照顧她呢?看來能否讓孩子有關愛之心,關鍵還是在於家長的引導。

有一位家長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問題上,卻困惑不已。兒子是他的驕傲,夫妻倆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夫妻倆用省下的錢給孩子買營養品,吃魚或排骨的時候夫妻倆就看著孩子吃個夠,自己才動筷子。他們省吃儉用給孩子買鋼琴,買電腦,請家教,他們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用擔心我們,爸媽是大人,你隻要生活得幸福,我們就幸福了!”後來孩子進了重點中學,成績也很優秀,然而這孩子卻有個毛病,不會關心大人。有一天,妻子出差,這位家長和兒子留在家裏,八點多鍾時,他的胃病犯了,疼得直冒冷汗,他勉強從床頭櫃裏摸出一瓶胃藥,然後讓客廳裏的兒子幫他倒杯水,沒想到孩子對他的呻吟聲毫不理會,反而不耐煩地說:“你不會自己倒呀,我還得寫作業呢!”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心比胃還要疼。

孩子的做法多麼令人痛心,然而這一切究竟該怪誰呢?很多父母也像這位家長一樣,認為愛孩子就該是無私的、奉獻一切的,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心是最寶貴的,孩子的愛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因此引導孩子的愛心也是父母對孩子應盡的義務。

愛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兒童時期,孩子的身心發育最為迅速,是最關鍵的時候。因此,在這個階段嗬護孩子的愛心,對塑造他們的良好性格和健康行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現在的許多教育方法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智力開發,卻往往忽視了孩子品德的培養,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許多孩子在被教育的時期是處於感情教育的荒漠之中的。愛孩子不是隻要讓他(她)吃好、睡好、學習好就可以了,還要讓孩子心存愛意,關心父母和他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