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閉上眼睛,鐵路邊那座被稱作“局一招”的黃色小樓就會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裏。樓梯是木質的,地板也是木質的,走在上麵,會發出空靈的聲響。樓內的會議室裏,是一群被文學的風帆鼓蕩得激情澎湃的礦山青年。他們大聲誦讀著自己的作品,但在我的印象裏他們很少有完整念完的時候,因為那時的人們還不大懂得含蓄,有了意見就會站起來說個痛快,有時甚至會為一個觀點爭得麵紅耳赤。

記得一個雨天,文學活動日還沒結束,突然接到大同市文聯的通知,說是北京來了兩位大作家,要礦務局派幾個代表參加座談會。隻有一輛吉普車,當然是要挑有成就的作者去了,但我這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夥子卻捷足先登擠了上去,惹得讓組織者一臉苦笑。還記得一位老作家,他坐在招待所的床上,圍著被子,戲稱自己正在“十月懷胎”。果然,幾個月後,他的小說就發表在《青年文學》上,讓人稱羨不已。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大同煤礦《浪花》雜誌的一位我永遠敬重的編輯老師,他居然默默地為我這個地處偏遠、通信不便的文學青年謄抄小說,為的是趕時間寄往《山西文學》發表,而且還寫了數千字的信函,談自己對這篇小說意見。這在現在幾近是天方夜譚。

30多年過去了,我離開大同煤礦也已經18年了,那時經常參加大同煤礦文學創作筆會的作者,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已經擱筆從政,有的還懷揣文學夢想躑躅前行。我想借這樣一個機會,把他們的名字寫在這裏,不為別的,隻是為了紀念。因為時間久遠,肯定會有遺漏,但我還是想窮盡我的記憶,一一寫下他們的名字。

張枚同、程琪、黃樹芳、尹俊、黃靜林、秦嶺、王巨台、王子碩、劉雲生、馬立忠、閻文曜、宋誌強、杜珍考、王金文、馬和平、郭有文、張高、孫英政、黃靜泉、吳建國、王建生、於建軍、丁淑玲、楊蘭江、王殿卿、伊安興、李悅、郭直、武懷義、李君、王春蘭、劉桂芳、張枚平、何玉清、王建華、劉慰曾、崔錄、李野築、馬清泉、王占林、帥政、張智、張瑞平、黃中文、閻桂花、吳雪、李婷華、馮海、劉增元、何超、任連成、任和、楊照欽、張亦霆、關平、安開學、劉湘纖、劉占麗、潘少峰……

正是他們以及大同礦區數以千計、全國煤礦數以萬計的文學愛好者們,點亮了中國煤炭工業璀璨奪目的文學星空。

2012年12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