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1 / 3)

沈瑄在前寧王府前下馬,恰好遇到從府內走出的楊鐸。

“國公爺。”

楊鐸抱拳,側身讓到一側,沈瑄將馬-鞭-交給親衛,單手揮開大氅,回禮道:“楊指揮。”

同樣的長身玉立,俊秀挺拔。

也同樣的煞氣淩人,讓人想退避三尺。

定國公的親衛習慣了,跟隨楊鐸的錦衣衛也鍛煉出來了,隻有守衛王府的邊軍手腳僵硬,頭皮發麻,想動一動都困難。

下意識的搓搓胳膊,怎麼好像更冷了?

沈瑄奉召前來,楊鐸身有要務,見禮之後,未多做寒暄,前者取出腰牌,進了王府,後者接過韁繩,翻身上馬。

駿馬嘶鳴,馬蹄濺起碎雪,向城門飛馳而去。黑色的鬥篷隨風翻飛,帶起徹骨的朔風。

走上石陛,沈瑄突然駐足。

錦衣衛指揮使在此,天子下令大軍延緩出塞,又匆匆將他召回,莫非是南邊出事了?

承運殿暖閣內,孟清和垂首立在堂下,將同乞列該的談話一字不漏上報朱棣。瓦剌和女真更是重點提及。

“瓦剌也就罷了,女真?”

朱棣疑惑的看向孟清和,很是不解。

女真騎兵的確善戰,可單以女真部落的人數,朵顏福餘泰寧三衛,調遣其一,就能徹底壓服。需要費這麼多的心思和力氣?

和盤托出曆史上曾發生的一切,實不可行。一個不好,更會被當做妖孽收拾掉。孟清和隻能嚐試冒險,讓永樂帝意識到,來自遼東的威脅未必下於草原。

“自殘元-分—裂,瓦剌韃靼居於草原,兀良哈遊牧遼東,洪武朝歸附,為我大明守衛門戶。陛下聖明,武功蓋世,威遠弗界,兀良哈自俯首順服。”頓了頓,話鋒一轉,“然事無絕對,若有如安南黎氏者,天生反骨,雖不能撼我朝基石,終將埋下禍患。”

朱棣陷入了沉思,孟清和再接再厲,“女真生於白山黑水,勇悍凶蠻,為壯大部落,常擄掠人口,或奴役,或以為戰力。長此以往,其所害不下韃靼。朝廷雖在遼東設立軍民指揮使司,授歸附部落頭目官職,終人心不滿,如建州衛指揮使嗬哈出,正為野心之輩。當加以防備,不可放鬆。”

嚴格來講,這番話已有些過界,更有危言聳聽,擾亂社會安定嫌疑。換個人,碰上永樂帝心情不好,百分百會拖出去,不砍頭也要下錦衣獄。

一頂頂大帽子扣下來,別說孟清和隻是個小小的一等伯,換做國公,照樣吃不了兜著走。

幸運的是,孟清和早被朱棣劃入自己人範疇,又愛惜其才,對他的寬容度,遠非一般朝臣能比。

思及同道衍的幾番長談,永樂帝沒有被惹惱,而是凝眉深思,思考孟清和話中提及的“隱患”。

良久,朱棣才道:“卿所言確有道理。”

永樂帝不是莽夫,否則也不會有“燕王善謀”一說。

他十分清楚,北邊的鄰居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沒想到的是,不起眼的女真,也會大明造成威脅。

韃靼瓦剌,拉一個打一個,不打不服,打到服為止。

兀良哈,一直是大棒甜棗並用,效果始終不錯。

若非考慮到兀良哈在邊界起到的作用,朱棣會允許壯漢們-走-私?想想都不可能。

至於女真,該如何處置?

打?現階段還不值得。

拉?該拉攏哪一個?

“依卿之見,可以兀良哈壓製女真?”

“此其一。”孟清和道,“臣以為,遼東都司距女真各部尚遠,不易管理。可於極北之地再設都司,朝廷遣掌印官,其他軍官,邊軍女真各半。並許女真各部遣頭領之子入北京國子監,或入儒學。教導其為大明屬臣之榮,仿照哈密忠順王脫脫之例……”

話沒說完,殿外有宦官通稟,定國公請見。

“瑄兒回來了?”朱棣神情一振。

孟清和有些吃驚,他當真不知道沈瑄被召回大寧。

距離天子越近,掌握消息的渠道越少。錦衣衛和伺候朱棣的宦官,都要保持一定距離。

小心些總沒大錯。

沒人想惹來天子的猜忌。

即使永樂帝不產生疑心,隨扈的胡廣等人一樣讓孟清和提心。

不過,若真有情況,漢王和趙王當不會坐視不理。現如今,他可是天子蓋了戳的漢王派,此事有好有壞,總體而言,利大於弊。至少生命安全有了更多保障。

沒背景,和沈瑄的關係不能公開,漢王擁躉的頭銜擺出來,多少也能唬人。

暖閣門推開,夾著碎雪的冷風卷入。

冷風之後,是錦裘玉帶,仍不掩煞氣的定國公。

“臣沈瑄,拜見陛下!”

大氅留在暖閣外,黑紗襆頭上落了雪花。

敕令送達宣府,沈瑄立即率親衛啟程,沿途之上,非大雪阻路,幾乎未曾休息。

“起來。”

朱棣麵上帶笑,語氣都溫和了幾分。

“宣府幾地,可有韃子犯邊跡象?”

“回陛下,月前遊騎發現韃子蹤跡,魏國公下令全-軍--戒備,派遣騎兵日夜巡視。後經克魯倫河一戰,韃靼退往極北之地,中途遇瓦剌順寧王及哈密忠順王阻截,潰散部騎不知凡幾。僅阿魯台,馬兒哈咱兩部未受太大損失,得以保全。若此時發兵,達其本部,不敢言畢其功於一役,邊境之地,臨韃靼處,五年可保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