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3 / 3)

“還可令民間推舉,將宿儒德才之名列於布告之上。”是真的民-意-推-舉,還是錦衣衛-暗-箱-操-作-,單看朱棣意向利。

夏元吉楊士奇等人倒吸一口涼氣。

推舉?還要列名?

黑,當真是黑!

朝廷征辟為官,不應召,還可說是淡泊名利。

民-意-推-舉,廣布天下,若是置之不理,沽名釣譽四個字百分百砸在頭上。更會被人懷疑一身學問的真實性。

確有實才的話,為何不應召?又不是到朝廷做官,而是到儒學中教書育人,教化蠻夷。功在千秋的好事,卻要推拒,除了才學不佳,怕漏了底子,還有什麼解釋?

黑成這樣仍不算完,孟伯爺仍在繼續挖坑。

“若仍有清高之士,其俸米可歸於學中,以獎勵聰慧勤奮之學子。”

清高?不沾染銅臭?

好,不給你發工資,改作學生的獎學金,保證兩袖清風,還有什麼話好說?

到儒學中不認真授課,無異於自毀長城。

抨擊朱棣?百姓的口水就能把人淹死。這般為民著想的聖德之君還要抨擊,簡直沒有良心!

“臣以為,西南之外,北疆亦需大量儒師。”

比不過士大夫們的清高,那就比挖坑埋人的手段。必要時,坑可以挖得深一些,再埋上幾根竹刺。

用名聲壓著你,民意推著你,繼續頑抗,一句“名不副實,沽名釣譽,假清高”,坑也坑能死你!

所以,乖乖響應天子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吧!

這是陽謀,明擺在台麵上。

“儒學之外,還可設武學,算學,醫學等。君子六藝,文武並修,不可荒廢其一。太--祖高皇帝有言,日月重開大宋天。臣請陛下繼往開來,複我漢唐雄風,威服海內,懾北虜南夷,創不世之偉業!”

無論文臣武將,聽到孟清和最後一句話,都會不由自主的熱血上湧,絲毫沒有意識到,結束語有些跑題。

“好!”朱棣猛的一拍桌案,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即從卿之言。”

孟清和的話讓朱棣十分滿意,遠遠超過預期。

真如議中施行,不說天下人才皆入甕中,也能將多數士大夫套牢。

看似有些荒謬,但在萬事皆有可能的大明朝,孟伯爺遞出這把叫做“名聲”的長刀,不用磨,已足夠鋒利。

朱棣當即命楊士奇,胡廣和金幼孜三人將孟清和所言歸納總結並加以潤色。上閱無誤,即刻送往京城,抄錄下發各府州縣,張貼衙門,令專人宣告鄉裏。

楊士奇三人接旨,嘴上感謝天子賦予“重任”,心中都在苦笑。

主意是興寧伯出的,卻經他三人歸納潤色。消息傳出,興寧伯被口誅筆伐,他們一樣脫不掉幹係,受到的抨擊甚至會更加強烈。

興寧伯的名聲眾人皆知,再壞又能壞到哪裏?他三人卻是正經科班出身,不被口水淹死也好不了多少。

天子是故意的?

胡廣金幼孜皺眉,不敢抱怨朱棣,隻能瞪向罪魁禍首,以眼殺人。

楊士奇對孟清和拱手,“伯爺大才,下官佩服。”

能讓謹慎的楊士奇說出這番話,孟清和都吃了一驚。不管有沒有引申含義,都不打算計較。畢竟這三位也算是被他坑了一回。

雖說,他的確不是故意的。

永樂六年十月,天子北巡途中下旨興辦學校,令民間舉薦賢才。

同月,流竄到克魯倫河一帶的韃靼騎兵被兀良哈斥候發現。

兀良哈三衛大小頭目一點也不含糊,確定不是疑兵,也不是埋伏,抄起刀子,帶著集結的部落勇士就追了上去。

雙方在克魯倫河邊展開大戰。

被發現的韃靼騎兵是本雅失裏和阿魯台所部,馬兒哈咱和脫火赤的隊伍早同兩人分道揚鑣,沿哈密邊境北行。

如果馬兒哈咱和脫火赤沒帶著隊伍離開,兀良哈三衛還要掂量一下,是不是先找機會偷襲,削弱一下對方的力量。現如今,根本不用這麼麻煩。

大寧雜造局改進的虎蹲炮往馬背上一架,連發-弓-弩-和手臂長的短銃在奔馳中-疾-射-而出。

壯漢們穿著皮甲,揮舞著馬刀,呈衝鋒隊形,如鋒利的鑿子一般,狠狠鑿入了阿魯台的前鋒隊伍。

戰馬狠狠的撞擊在一起,刀鋒-擦-撞,激起陣陣刺耳的嗡鳴。

鮮血很快染紅了河岸。

兀良哈驍勇,阿魯台狡猾。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交戰正酣時,兩支千人的騎兵突然出現在戰場-側-翼。

一支是韃靼預先埋伏的騎兵,另一支卻是從開平衛趕來增援兀良哈的隊伍。帶隊的,正是在羽林衛比武中大放異彩的涇國公嫡孫,陳紀。

另一處戰場上,明軍的大炮終於推到漢陽城前,朝鮮之戰即將進入尾聲。

與此同時,天子禦駕從河間府出發,繼續北上。目的地卻不是北平,而是中途改道,直奔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