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沒有馬上點頭,又接連詢問了胡廣,楊士奇等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都認為在雲南增設儒學是有益於社稷的大事,當準。
原本楊榮也該在隨駕名單中,可惜運氣不好,早前以父病為由從麻煩中脫身,開創永樂朝停薪留職的先例,不料想烏鴉嘴成真,小病成了大病,進而一病不起,楊侍讀不得不上了丁憂的奏疏,為父結廬守孝。
但事有兩麵。
錯過了隨扈北巡的機會,卻減弱了永樂帝對他的厭惡。他日起複,七成可能會升上兩級。
胡廣等人各抒己見時,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不是他沒有想法,恰恰是他想得更多,也更-深-入。
京城遞送的奏疏中,永樂帝為何偏偏將陳敏言的奏請單提出來?若說沒有其他意圖,孟清和敢馬上去和國公爺比武。
陳禦史在奏疏中說,自洪武中,西南諸省設學校,教養生徒,令州縣諸生習經義識教化。並令當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逢三年開科取士。然西南之地遠離京城,多以土人為官,創製學規隘陋,儒師校官學問膚淺,容止粗鄙,不稱其職。能中舉之人,鳳毛麟角。
“臣請朝廷別選明禮儀,識經義,明行修之士入學授課,庶幾教育有法。蓋以宣揚教化,令土人識天子之明德。”
陳禦史的上疏有理有據,合乎朝廷教化邊民的基本政策,送到京城,未隔夜就發往行在處。
如果永樂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孟清和還不會想太多。
想起楊鐸提及西南事將了,再結合沈瑄的隻言片語,腦海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
西南,儒學?
天子削減平王俸祿,貌似就和他在貴州私設學校有關。
永樂帝對士大夫們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發出來。陳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個引子。
孟清和頓時一個激靈。
瞄一眼永樂帝,難怪國公爺和他說,西南的事不必操心了。永樂帝想收拾誰,即使是親生兒子,也隻能乖乖洗淨脖子等著挨刀。
如果沒猜錯,他該怎麼做?繼續保持沉默,還是適時的遞把刀子?
在場眾人,好像都沒意識到天子的根本意圖。還是說,心中有了猜測卻故意裝傻?
在場之人,明麵上都是皇帝的鐵杆。永樂帝要向士大夫開刀,基本不會朝他們下手,或許還能借機解決幾個對頭。以這幾位平日裏的作風,未必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但似乎,夏元吉和楊士奇等人可以裝糊塗,孟清和卻不行。
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給皇帝遞刀。
想繼續立足朝堂,就必須有敵人。沒有敵人,也要為自己樹立起敵人。
滿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說好話,是想作甚?
學習王莽?
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幾條裂痕,更利於抱緊朱棣大腿。
想到這裏,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
“講。”
“臣以為,學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師範得人,而後學有仰賴。今四夷平定,八方來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幾。西南邊陲之地,雖士子有向學之心,然學規簡陋,師資平庸,不副其所望,縱學有數載,亦難成才。徒耗費時光,辜負朝廷興學教化之美意。”
話到此處,孟清和頓了頓,朱棣頷首,夏元吉楊士奇等人也麵露讚同之色。無論對孟清和本人是什麼看法,這番話都說到了眾人心裏,相當符合實際。
“繼續講。”永樂帝道。
“是。”孟清和清了清嗓子,“幸甚,陛下聖明,擇英才巡察四方,上奏學校諸事。”
之前是擺事實將道理,這句話就是明晃晃的拍-龍-屁,還拍得相當自然。
朱棣被拍得很舒服、
夏元吉和楊士奇八風吹不動,胡廣金幼孜卻是嘴角-抽-動。
自永樂三年,翰林院一直忙著修書,對孟伯爺的種種壯舉,多是耳聞,不得親見。現如今親眼目睹,不得不承認,單是這拍龍-屁-的功-夫,尋常人都要學上一段時間,還未必能得其精髓。
孟清和不在意旁人怎麼想,宦官和錦衣衛之友的戳都蓋了,佞臣?小意思!
“臣以為,學校之重,首重學官儒師。學有明師,縱陋室亦可成飽學之士,出翰墨之才。”
朱棣終於笑了,“以爾之見,儒師當如何擇選?”
“回陛下,臣聞山水之間有名宿。”
“哦?”朱棣又習慣性的開始敲手指,“爾言以朝廷征兆?”
“臣以為,可布告天下,示民以朝廷增設儒學,廣征儒師之事。”孟清和道,“布告當言學子求學之心,朝廷廣宣教化之意,應征者,必為高雅清明之士。”
說者似不覺,聽者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應征的就是高士,不應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