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九月,朔望視朝,禮部上天子北巡儀狩。
“夫巡幸者,帝王之大事,四夷八方之人皆來朝見。於此,扈駕官軍不可不慎。容儀衛,盛京衛,旗手衛,錦衣衛之外,更宜於各衛所預選精壯有膂力之士,增益扈從之數,以瞻備不虞。”
“聖駕行經,親王離城一程迎候。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縣主,郡君,儀賓皆循此例。”
“鎮守,三司,官吏軍民於境內朝見,非經過傳召,毋得出境。”
“道途供應節備,毋得擾民進獻。”
“行經省府州縣,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進表,俱飛馳達禦駕行在所。小事送文淵閣,再送禦前。”
禮部尚書鄭賜手持笏板,有條不紊,逐一上奏相關條陳。
永樂帝時而頷首,時而蹙眉,卻始終沒有打斷鄭賜。
“陛下幸北乃國之大事,諸項既定,當可布告天下。”
話音落下,鄭尚書拱手下拜。
永樂帝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當即下旨,令隨扈官員依禮部條陳施行。
“陛下聖明。”
鄭尚書起身,退回左班。站定時,臉色微白,借寬袖遮掩,吞咽數下,總算沒有當殿咳嗽出聲。
禮部尚書夏元吉站在鄭賜左側,見狀,低聲問道:“鄭宗伯體有不適?”
“無礙。”鄭賜搖頭,聲音沙啞,“舊疾而已。”
夏元吉沒有再問,地點時間都不合適。
吏部尚書蹇義和兵部尚書金忠交換了一個眼色,麵現了然。
自年中,鄭賜多次告假。數月前,鄭府延請太醫,劉院判親自前往診治。經數月湯藥調養,病情仍不見好轉,反倒愈發嚴重。說不得,天子北巡歸來,禮部尚書便要換人。
禮部左侍郎為人耿直,有才具,卻少變通。右侍郎善鑽營,人品有瑕,為上所不喜。觀五部,天官以下,惟前吏部左侍郎許思恩德才兼備,早年由國子監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上靖難有功,升刑部左侍郎,同鄭賜共事歲餘。若非卷入山東青州案,下詔獄身死,定會為鄭賜舉薦。
再多無奈,人也已經死了。
傳言從許侍郎家中搜出了-私-結藩王的證據,打死鄭賜也不會再同他扯上關係。平日裏的故交好友,同窗同僚也是有多遠跑多遠,恨不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割-袍-斷-義,撇清關係。
解縉為何會被一貶再貶?原因之一,即是同平王走得太近。
朝臣-私-結-藩王,嚴重點說,罪同謀反。即使是皇帝的親兒子,證據確鑿,照樣從嚴從重處罰。
許侍郎自己找死,怪不得旁人。
同樣的,遠在貴州的平王也讓永樂帝更加不喜。
早朝之後,宮中特遣太醫院趙院使過府,為鄭尚書診脈。
趙院使診出的結果同劉院判一樣,舊疾,年邁,辭官休養或有數載壽數,繼續在朝,恐無多少春秋。
聽完回報,朱棣沉默良久,最終歎息一聲,下令開內庫,取上等藥材並寶鈔五百錠送至在鄭府。
“賜本善人,和厚易直,為國之大才。”永樂帝提筆,旋又放下,隻令白彥回傳口諭,“傳朕言,囑其好生養病。”
“奴婢遵旨。”
退出暖閣,白彥回遣人知會司禮監和內官監,開天子內庫,即便有聖意,也必須叫上兩監掌印。
白公公離開後,錦衣衛指揮使楊鐸請見。
“宣。”
永樂帝隨手翻一封奏疏,看了兩眼就丟到一邊。
錦衣衛上報,蘇鬆諸郡大水,有司卻蔽而不聞。遞上奏疏,卻說什麼檜花為瑞,不知所雲!比照青州-貪-墨案,兩府三司都要問罪!
“臣參見陛下!”楊鐸跪地行禮。
“起。”朱棣問道,“何事?”
“稟陛下,貴州回報,平王於普安州私設儒學,數名大儒慕名馳奔。”
朱棣猛然抬頭,目光如電。
“可有實據?”
楊鐸取出備好的條子,呈送到禦案前。
不到百字,詳細列出儒學所在,教授的各項課程。以及授課儒師名姓籍貫,是否曾被朝廷征辟,在朝為官。
捏著條子,朱棣氣得眼底泛紅,怒極而笑。
這張紙上,至少有三人曾被朝廷征辟,卻端著架子,不肯給他麵子。如今卻主動投向平王,在儒學中授課?在這些士人眼中,他竟然不如自己的兒子?!
好,很好!
朱棣怒火中燒,似猛虎要擇人而噬。
楊鐸恭立不言,不喜不怒。
“楊鐸。”
“臣在。”
“再派人去普安州。”將薄薄的宣紙一點一點攥緊,握在掌心,朱棣一字一句道,“這上麵的人,都給朕‘請’到京城來。”
“臣遵旨。”
楊鐸領命,退出暖閣。
陽光依舊刺眼。
楊鐸微微眯起雙眼,狹長的眼尾,似帶著鋒銳。站在門旁的宦官不由得退後一步,打了個哆嗦。這位楊指揮使,愈發的沒有人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