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暖閣,楊鐸跪地叩首,“臣參見陛下!”
“起來。”朱棣問道,“可有要事?”
“回陛下,半個時辰前,太子少保,大寧鎮守興寧伯到北鎮撫司投案。”
“哦……”朱棣下意識點頭,反應過來楊鐸在說什麼,神情一怔,“再說一遍?”
“半個時辰前,興寧伯到北鎮撫司投案,言其族人仗勢妄為,侵占良田等事,並自備供詞。”
投案,還自備供詞?
朱棣的表情很微妙。
楊鐸垂首,孟清和大搖大擺走進北鎮撫司,道明來意,他的表情也沒鎮定到哪裏去。
凡是當值的錦衣衛,臉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囧字。
自錦衣衛北鎮撫司重立以來,主動向錦衣衛投案,要求入住詔獄的勳貴朝官,孟伯爺是第一個。
上溯洪武朝,將刑部大牢,應天府,錦衣獄輪番住個遍的,孟伯爺也是實打實的大明第一人,無人能出其左右。
事實上,孟氏族人侵占田畝,廣收佃農,隱瞞糧稅一事,錦衣衛一清二楚,朱棣也知道個大概。若是認真查辦,參與此事的有一個算一個,都要流放充軍。孟清和也逃不脫幹係。
可永樂帝也十分清楚,孟氏族人的所作所為,孟清和有極大可能不知情,加上護短的性格,一直沒打算讓錦衣衛下手狠查。
多占幾畝田,隻要不過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大不了事後提個醒,給苦主相應的補償。
不想,孟清和突然自己跑錦衣獄投案自首去了。
這事鬧的,到底該依律懲處還是該網開一麵?
“依你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回陛下,臣以為此事應當嚴查。”
朱棣皺眉,嚴查?
“興寧伯在供詞中言,有官軍奉命督運木材至北京,縱-恣-貪-淫,私同商人交易,以折損上報,多支廩給。順天八府,大寧三司均有牽涉其中者,宜治其罪。更言,其身為大寧鎮守,有不查之責。”
“此事可屬實?”
“臣已向順天府傳訊,不出十日,當有切實消息傳回。”
朱棣沉吟,這麼大的膽子,敢向營造北京城的木材下手,還險些瞞住了朝廷,不是一兩個人能夠辦到,背後的能量絕對不小。理所當然,獲利的人更不會少。
突然把這件事掀開,無異於-捅-了馬蜂窩,掐斷了這些人的財路。
主動投案,寫好的供詞,錦衣獄……
突然,朱棣似乎想明白了什麼。
難怪孟清和主動跑錦衣獄中呆著,因為那裏最安全。
這樣的事,興寧伯之前不就做過一次?
聰明?果真聰明。
氣人?著實氣人。
按著額角,永樂帝當真怒也不是,笑也不是。
“楊鐸。”
“臣在。”
“興寧伯暫押詔獄,單獨關押,不許動刑。待事情查明,隨駕北巡。”
翻譯過來,興寧伯是朕罩著的,關在詔獄中隻是暫時,安排一個單間好好伺候。朕來日北巡,還要他伴駕。
“臣遵旨。”
“至於孟氏族人,”朱棣擰了一下眉毛,“查主犯,發開平全寧等衛戍邊,收其全部家產。從犯發遵化炒鐵,令其返還搶占田地。不論罪者,每日誦讀太-祖禦製大誥,以修身養德。”
“是!”
“這件事由錦衣衛辦,不必上報刑部。”
“是!”
“查案時,莫要驚擾到興寧伯家人,違者以罪論。”
“臣遵旨!”
剛議定,又有宦官在暖閣外稟報,征討安南大軍班師回朝,飛馳來報,已近城外三十裏。
永樂帝先是一喜,隨即又是一皺眉。
大軍回來了,定國公班師了,興寧伯卻跑錦衣獄中住著去了……
上次孟清和入住刑部大牢,沈瑄強住進去,差點把刑部的牢房拆了。北京刑部尚書堵了戶部尚書一個多月,就為刑部大牢的重建費用。
這次不是刑部大牢,而是錦衣獄。
要是沈瑄把錦衣獄拆了,戶部絕不會掏錢。南京北京都沒得商量。
動內庫?
雖說他不差錢,可也不能這麼浪費。
捏了捏額角,朱棣頭疼。
“楊鐸。”
“臣在。”
“詔獄數年未曾修繕,還結實否?”
楊鐸不解。
“比起北京刑部大牢如何?”
北京刑部大牢?
半空一個響雷,楊鐸悟了。
想起定國公之前的豐功偉績,楊指揮使瞬間臉綠了。
北京刑部尚書還能到鬱司徒家門前蹲點。他呢?派人趴夏司徒家房梁還是向天子伸手?
想想至今沒獲批準的加薪條子,楊指揮使垂眸,第一次有了把“犯人”從詔獄裏丟出去的衝-動。
京城三十裏外,沈瑄策馬行在大軍之前,黑色的鎧甲,在夕陽的映襯下,似泛起一片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