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2 / 3)

禮部尚書白著臉離開,兵部左侍郎奉令籍錄兵冊。

想逃稅?想逃勞役?永樂帝會讓你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發完了火氣,永樂帝坐在西暖閣內,沒來由得疲憊。

國境不平,各地天災,本已讓他勞心勞力,又有如此小民行詭詐之事,換做四年前,絕不是充軍發配了事。

奏疏看完,翻開錦衣衛遞上的條子,火氣瞬間又起。

“有代王府官屬告代王桂不受正言,鞭笞以禮諫之者。”

“駙馬都尉胡觀-結-黨,私下非議天子之策。”

“寧王世子對朝廷有怨望,蓄異誌,與胡觀過從甚密。”

“征討安南大軍參軍李俊秘奏,安南逆賊所用火銃為我朝所造,上刻有洪武二十九年,金陵軍器局字樣。”

越看,朱棣火氣越大。

怒到極致,侍立在側的侯顯都忍不住頭皮發麻。

如果被錦衣衛舉報的人在當場,朱棣恐怕會當場-拔—刀-殺-人。

“侯顯。”

“奴婢在。”

侯顯躬身應諾,腰比平時壓得更低,瞄都不敢瞄朱棣一眼、

“賜寧王世子絹五匹,良馬一匹,彩幣十表。你去寧王府,傳朕口諭,天氣不好,出入當多加小心。”

“奴婢遵旨。”

侯顯躬身退出殿外,點了兩名內官跟隨,出宮前往寧王府。

按理,臨近宮門關閉,不該此時間出宮。可天子的命令下了,容不得拖延。想想天子說話時的表情,侯顯頸後又冒出了冷汗,腳步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今夜的雪,怕是停不了了。

侯顯離開後,楊鐸被宣召覲見。一同前來的,還有自廣西歸來的朱能親衛。

親衛身上帶著孟清和執筆,朱能用印的奏疏。抵達京城後,沒有前往通政使司,直接尋到北鎮撫司衙門,將事情告知道楊鐸。

孟清和所行之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就是違背皇帝仁德之意,會背負上欺君之罪。反過來,經憑祥收購的木料,轉手即可獲利數倍。運送到江浙船廠造船,或沿海路饋往北京以充造宮殿之用,都可算作功勞。

冬日嚴寒,漸臨正月,天子以方春伐木有礙農時,命工部核實發勞役壯丁,凡戶內丁少及為軍屯貼戶,悉罷歸。待來年春耕之後再行勞役。並給歸鄉之人路費,許其以錢鈔抵部分糧稅。

百姓交口稱讚天子仁德,戶部再次急得上火。

如果不是理智尚存,戶部上下定會抱住永樂帝的大腿哭天抹淚,陛下,國庫裏不缺錢,缺糧啊!您這麼會想出這個“好”主意啊!

可惜君無戲言,夏尚書有膽子抱住朱棣大腿抹眼淚,朱棣也不會收回成命。

孟清和遠在廣西,絕不可能料事如神,摸準朝廷缺糧的命脈。可鴻運當頭,運氣來了,完全是擋也擋不住。

奏疏上的木料和金銀數額給了永樂帝驚喜,附在後邊的安南軍糧更讓朱棣喜上加喜。

“朕問你,其上所奏全部屬實?”

朱能派遣的親衛立刻答道:“回陛下,無論木材還是軍糧均為實情。卑下回京時,仍有木料和糧食陸續送到,更有鹽井為邊民尋得。興寧伯有言奏請陛下,可否許以安南之鹽換取暹羅,老撾及占城諸番邦之糧,並以大軍收繳黎賊所獲換取軍糧。”

“此事,成國公可知曉?”

“回陛下,成國公亦知此事。然未達天聽,不敢擅自做主。”

“為何不將此事一同上疏奏請?”

親衛也是一臉的疑惑,“卑下亦不知曉。”

朱棣坐在案後,麵前攤著孟清和與朱能聯名的奏疏,陷入了沉思。

不明書,當有其理由。

安南鹽井,戰時繳獲,同鄰邦換糧……

瞬間,一個念頭從朱棣腦中閃過。

永樂帝笑了。

不寫成奏疏,便不需交付廷議,更不必經戶部。換取的糧食數目自然不必與人知曉。然大軍中有錦衣衛,且有成國公參與此事,必定不會瞞著宮內。如此,所得錢糧可充大軍,可充內庫,就是讓地方和戶部不得-插-手。

朝廷和地方官員的做派,朱棣一清二楚,成國公定也知曉。所以,才會聯名上疏。想必對興寧伯私下裏的算盤也是心中有數。

人無完人,朱棣是馬上皇帝,自然曉得將士用命,遠征在外,光是口頭嘉獎不足以彰顯其功。

粗俗點說,不管武將還是兵卒,腦袋係在褲腰帶上,拚死一場必須給點實際的好處。

朝廷獎賞,要待班師回朝。攻伐之時,便有朝廷嚴令,也難免有犯禁之人。

“與其過後嚴懲,不若先定以規則。”

朱棣疑慮全消,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不辜負朕一直護著,是個好的。

奏疏上的木料,朝廷有份。得來的安南軍糧,也可解戶部的燃眉之急。隻是發現的鹽井和同暹羅占城等番邦的交易,朝廷就不好再-插-手。頂著上國的名頭,畢竟不太好同鄰邦小國口沫橫飛,討價還價。換做將領或是代為行事的商人,就完全沒了這個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