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2 / 3)

“此為何銃,竟不是以火繩引發?”

未見有火繩燃起,朱棣大驚,朱能張輔等人也沒好到哪裏去。

即便是漢王進獻的鳥銃,也要拖條火繩,大寧騎兵使用的這種短銃竟不需點火?

孟清和知道永樂帝和成國公等武將定會產生疑問,也考慮過是否要將短銃拿出來,最後,還是決定讓士兵在操演中使用。

大寧雜造局的猛人們提出了燧發槍的理論,也著手實踐。即便有各種條件限製,依舊把燧發槍給弄了出來。

原理說出來並不難,用燧石代替火繩,以扣動扳機壓動彈簧,帶動擊錘擊打燧石,通過急速-摩-擦-燃-起的火星點-燃-火-藥。

看似簡單的原理,製作起來卻是問題重重

造出的燧發鳥銃,單兵根本無法使用,太重。經工匠們改進,這種半臂長的短銃便應運而生。

重量的問題解決了,有效射程和精準度卻比鳥銃差了一大截,基本同沒有改進的燒火棍有一比。

親自參與試驗的孟清和切身體會到了發明創造的困難,對永不放棄的大明工匠們佩服不已,敬意油然而生。

研發陷入僵局,是一名熟手的徒弟提出,一枚鐵丸打不準,換成多枚是否可行。

工匠們豁然開朗,火炮中有子母彈,不能直接-套-用,卻給了眾人靈感。

成品拿出,孟清和拿起槍-身-加-粗,槍-口-略呈-喇-叭-狀的火銃,笑容都是僵的。

變種散彈槍?

大明的工匠竟凶猛至斯,誰敢再胡扯華夏人沒有創造力,都該像他一樣穿-越幾百年,親眼見證一下曆史!

明朝火器,除自主創新,也擅納外界之長,經過改進,始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一直延用了幾百年的鳥銃不必提,萬曆年間出現了可連發的迅雷銃,崇禎年間更有了關於燧發槍的記載。

華夏民族從不缺少優秀人才,隻要給以合適的土壤,開出的絢爛花朵,足以令世界側目。

隻可惜,文明的發展終究被野蠻截斷,留給後世的,隻有麵對史料時的無盡歎息與遺憾。

大寧製造的短銃,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可以在馬上使用,散射的鐵丸威力巨大,近距離可以擊穿三指寬的木板。但射程終究有限,且馬上不能填裝彈藥,一發過後,照舊是半截燒火棍。

饒是如此,永樂帝和成國公等人受到的震撼仍無以言表。

以至於騎兵衝鋒,砍倒全部草人木樁,觀看操演的眾人竟沒有一點反應。

叫好鼓掌通通沒有,隻有沉默,無盡的沉默。

騎兵們不免鬱悶,難不成,是自己表現得不夠好?

擦一把臉上的黑灰,孟清和暗道,火器再好,火藥質量卻不太過關,其他不說,濃煙著實嗆人。是不是該給白公公提點意見?

不過,製造火藥好像不歸北京兵仗局管,南京兵仗局的總領太監,他不熟。

朱高熾和朱高燧也隨朱棣來到了郊外。

朱高熾瞪圓了眼睛,同老爹一樣震驚。朱高燧早見識過大寧火器的威力,對大寧雜造局研發的火器略知一二,勉強能保持鎮定。看到孟清和呈上的短銃,卻是手心-發-癢,很想親自用用看。

可惜被護衛攔住了。

不隻是他,觀看操演的眾人,都隻能拿著空槍過癮,實際來一發?堅決不行!

孟清和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不出意外,萬一突然掉鏈子炸膛,傷到哪一個都沒法交代。

“陛下,此銃尚在改進中。佛郎機炮和鳥銃圖紙,都為一夷人所獻,此人現在大寧,從大寧雜造局大使做事。”

“夷人?”

“是。”孟清和不說,永樂帝也會知道迪亞士,不如主動交代,省得錦衣衛再遞條子,“此人是臣麾下從海中所救,據他所言,是乘大食商船自歐羅巴而來……”

永樂帝一邊興致勃勃的比著短銃,一邊聽著孟清和的講解。

跟著鄭和出海一趟,就能撈回個極有用的夷人,帶回不少倭人製刀工匠,該說是運氣,還是頗有成算?

南京雜造局也有下東洋帶回來的倭人工匠,製刀技藝的確非凡。兵仗局總領太監奏請,再到倭國尋覓良將。軍器局起初不屑於使用倭人工匠,見兵仗局造出的刀槍愈發鋒利耐用,也動起了心思。

此事不是不行,朱棣卻沒馬上應允,他還有其他考量。

將短銃遞給早等在一邊的朱能,朱棣對孟清和笑道:“大寧所造火炮火銃,皆優於兵仗局軍器局所造,堪稱神機。”

見永樂帝笑成這樣,孟清和頓時心頭一顫。

來了,終於來了!深呼吸,沉住氣!

“朕觀火器隊甚好,欲再擇擅用火器者,組軍肄習。”

“陛下英明。”

“此軍當以佛郎機炮,鳥銃為主,加之驍騎步卒,以萬人為基,朕-欲-名為神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