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2 / 3)

道衍恢複了俗家姓名,身著官袍,頭戴官帽,卻始終頂著顆鋥光瓦亮的禿頭。

永樂帝說了幾次,道衍依舊故我。

見無論怎麼說都沒用,朱棣也撒手不管了。

大和尚已近古稀之年,隻要別突發奇想,跑到哪個深古刹避世苦修,想怎麼樣,由他去吧。

西暖閣內,數個冰盆擺在牆邊,盆邊立著製造精美的木扇,隨著內官搖動木扇後的手柄,扇葉轉動,涼風徐徐,趨走了室內的-燥-熱。

木扇由大寧雜造局進獻,數量有限。能享受到涼風待遇的除了皇帝本人,隻有皇後和成國公朱能。皇帝的兩個舅子和親兒子府上都沒有。在孟清和擴大生產,再送成品進京之前,皇帝的舅子和兒子隻能拖家帶口到皇宮蹭涼。

朱高熾和徐增壽暫且不論,倒是魏國公三番兩次進宮,令朝中傳言,皇帝即將對大舅子加以重用,很有可能派他到北邊鎮守。

聽到流言,早年間領教過魏國公武力值的北邊鄰居們全都繃緊了皮。

有一尊殺神在北京就夠滲人的,又要來一個?朱老四想幹什麼,還能不能愉快的做鄰居了?

西暖閣內,臨到時辰,轉動木扇的宦官擦擦汗,和貼著牆角的同事換班。

轉動手柄需要人力,人總會累,為保證不斷檔,皇帝皇後身邊伺候的宦官臨時增加數個名額,都是身強體健,尤擅臂力者。

沒人覺得做個人力發電機是苦差事,相反,能在天子和皇後跟前露臉,尋常求也求不來。

有幸被點名的宦官們成日裏念著,秋涼時節別那麼快到來,最好再熱上十天半個月。在皇帝身邊伺候,得的好處不論,在內廷的地位都是火箭一般飛升。

往日裏,遇見個聽事都得點頭哈腰,近些時日,十二監裏的少監,見著給皇帝搖扇葉的,都要給個笑臉。

裏子麵子全都有了,誰還樂意回到之前的日子?

得知木扇是由大寧鎮守獻上之後,因此得益的宦官們對興寧伯的好感度瞬間飆升。

文官們-啪-啪-在孟清和頭上蓋“佞臣”的大戳,宦官們卻堅持認為,興寧伯是個值得結交的好人。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孟清和不過是想刷一刷皇帝的好感度,順便帶動一下京城的流行風潮,賺點外快,當然,能將產品遠銷海外更好,卻萬萬沒有想到,刷大boss的同時,還順帶提升了一群npc的好感度。

有句老話,朝中有人好辦事。

孟清和頭一揚,眉毛一挑,朝中有人算什麼,咱宮裏有人,更好辦事!

他和文官不對付已成定局,指著鼻子罵他佞幸不是稀奇事。名聲已經這樣了,和宦官做好朋友,完全沒有壓力。必須注意的是,提前同皇帝報備一下。

好在他同錦衣衛的關係好算得上不錯,即使有人在皇帝跟前告狀,也成不了大氣候。

不過這樣一來,腦門上的大戳定然又要加蓋。

宦官之友的旁邊,還要加上錦衣衛幫凶五個大字。

頂著這樣的大戳,不用旁人指出,孟清和自己都認為“佞臣”兩個字很是貼切。

誰讓古人和史官就是如此定義?

加上毀譽參半的和尚師父,動不動就以朋友之名占他便宜的皇子,孟清和確信,自己將在奸佞的康莊大道上不斷向前,大踏步邁進。

對於孟清和的處境,道衍隻是撚著佛珠,偶爾提點兩句。他相信自己看徒弟的眼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圖名聲。

佞臣如何?他一樣被讀書人唾罵,被親人不理解。在唾罵聲中,他實現了畢生的理想,大明也有了一位明主。

認定了前方的路,就不必瞻前顧後,隻需堅定的走下去。

道衍相信,孟清和行事或為人詬病,本性卻是純良,所行之事,多是為國為民。這一點,天子也知曉,否則,孟十二郎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朱棣召道衍至西暖閣,仍為安南一事。

“胡氏欲-迎陳氏回國,歸還所占土地,大師認為其意如何?”

“臣鬥膽,陛下之意又是如何?”

朱棣沒說話,道衍幹脆閉目養神,年紀大了,精力再不比從前。

換成別人,敢在永樂帝跟前這麼做,早被大漢將軍拖下去棍棒伺候了。

良久,朱棣開口道;“大師知朕意?”

道衍睜開眼,道:“胡氏之心昭然若揭,陛下定已心如明鏡。震懾安南,取回邊境之土,亦或一勞永逸,不過在陛下一念之間。”

朱棣朗聲一笑,“大師果然知朕。”

“臣不敢。”

“依大師之見,朕欲一勞永逸,該當如何?”

“臣以為,當依胡氏之意,送陳氏歸國。”

朱棣看著道衍,道衍垂下眼,又是一副垂垂老矣的樣子。

君臣相處十餘年,朱棣想什麼,道衍可以猜出來。道衍給朱棣出的主意,不用深思,朱棣也能明白、

送陳天平歸國?

朱棣敲著禦案,虎目微眯,旋即豁然。

是該送陳氏歸國。

不給胡氏下手的機會,何能一勞永逸?

永樂帝三年九月,大明天子召見安南使臣,後遣行人聶聰等齎敕諭安南胡氏,言朕君臨萬邦,推心待人,,無間遠邇。

一番鋪陳之後,引出正題。

然爾習於變詐,奪先國主之位,複狡以封。今複遣人諭爾,爾果誠心悔過,則迎還陳氏,以君事之。退還祿州等處,猛慢等寨,盡革前非,朕當恕爾大謬,建以大郡,傳之子孫。朕之斯言上通於天佇,俟來章以頒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