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王氏將銅錢收到匣子裏,等著孟重九上門,思及孟清和信中所寫,心中有些七上八下。
說服族人在屯子周圍立起土牆,建造吊橋木門不難,亂世剛過去三四十年,北邊經常有韃子侵擾,燕王如今同朝廷打仗,這麼做也是為了自保。
可為何要以木牌紙張書寫“太-祖高皇帝萬歲萬萬歲”,掛於牆頭,貼在門上?
雖然想不明白,但對孟清和要做的事,孟王氏從不會反對。請孟重九前來為的就是商議出個對策,說服族人。
實際上,孟清和信中所提是仿照了鐵鉉守濟南的方法。朱棣親自帶兵攻打濟南,連日不下,正打算用大炮轟,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下令在城頭豎起“太-祖高皇帝神牌”,就算是假冒偽劣產品,也令朱棣不敢妄動,更不敢開炮,無奈隻能退兵,以此保住了濟南城。
孟清和被取消探親假,回不了家,幹脆寫信給孟王氏,請族中安排。
這不是為一家,而是為了全族,整個孟家屯都能受益。他特別寫明,從送回家中的錢糧拿出部分交給族中,相信族人不會有太多反對的聲音。
孟清和曾到過鐵公祠,聽聞過鐵鉉的事跡,還曾為這位被朱棣下了油鍋的建文忠臣唏噓不已。
燕王不敢用炮轟老爹的假牌位,南軍隊將領就敢無視“太-祖高皇帝萬歲萬萬歲”?明顯不可能。
這份“人情”孟清和記在心裏,他日總要報償一二。
孟重九看過孟清和的書信,回家之後立即請來族老,老人們大部分都經曆過亂世,自然知道大軍過時的厲害。
“此法可行嗎?”
“總要一試。十二郎身在軍中仍念及族裏,無論事成與否都要記下他這份情義。”
“正是如此。”
族老們商定之後,知會了身為族長的孟廣孝召集族人,每家分攤錢糧,戶有男丁的都要出工,每日在屯外挖掘溝渠,挖出的土石直接用於修造圍牆。圍牆後按照孟清和繪製的圖紙修建角樓,每日派壯丁駐守,一旦發現南軍,立刻將準備好的木牌立起,紙張貼上。
這也是孟清和特別提醒的,隻有關鍵時候才能把木牌用上,否則,怕是會被視為對洪武帝的大不敬。
一座圍繞孟家屯的簡單防禦工事逐漸成型,不隻引得附近村屯紛紛效仿,宛平縣令得知消息也立刻上報。族人多將功勞歸於孟清和,孟十二郎的升官之路當即又寬闊了許多。
月間,孟氏族人一直忙著修築圍牆,孟清海也掙紮著起身,拿起筆書寫木牌,連日下來,湯藥進得少了,飯食卻用得多了,身體奇跡似得開始好轉。
孟劉氏知道修建圍牆的主意是孟清和出的,親自給孟王氏送去了兩袋白麵,倒是讓孟王氏摸不著頭腦,這是怎麼說的?不過孟清和說過,大堂伯家送東西接著就是,孟王氏也沒推辭,和孟劉氏說了幾句好話,關上門繼續過自己的日子。
八月中旬,燕軍集結完畢,朱棣親自率軍屯於婁桑。
真定城中的耿炳文得知燕軍動向,很快派人前往雄縣和鄚州,叮囑潘忠和楊鬆務必小心燕王用計偷襲,可他還是慢了一步。
八月壬子,中秋佳節,燕王令沈瑄為前鋒,領麾下士兵渡白溝河,對雄縣發起進攻。
孟清和領兵緊隨沈瑄之後,過河之後全軍加速,於夜半抵達雄縣。
雄縣守軍壓根沒想到燕軍會在中秋當夜發起進攻,更沒想到燕王因為一個生員憋了一肚子火,自己不好過,也不打算讓別人好過。
沈瑄選擇的進攻時間在醜時末,恰好是一天當中人最困倦的時候。
等到城頭的火光開始變暗,人聲漸息,孟清和學著其他軍漢的樣子,紮緊腰刀,沿著城牆向上攀爬。
雄縣的城牆並不高,風吹日曬,有些殘破。楊鬆進駐之後並未多加修整,凹凸不平的牆麵正好方便借力。
明月高懸,嫦娥玉兔不見蹤影,雄縣的城牆上,卻有為數不少的燕軍士兵在進行攀岩運動。
同後世的攀岩愛好者不同,他們徒手爬城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為了戰爭,為了殺人。
孟清和費勁的攀住一塊凸起的城磚,喘-氣之餘,看著前後左右身手矯健,嗖嗖嗖向上爬的一群燕軍,和這些人相比,蜘蛛俠絕對的小兒科,超人都可以回家待業了。
正考慮是不是請人幫把手,這樣不上不下的也不是個事,一條有力的胳膊突然扣住他的手腕,緊接著,一條繩子垂到了眼前,“抓著。”
原來,速度最快的兵卒已經爬上了城頭,無聲無息的解決了守軍,從城頭垂下數條繩索。
有了繩索借力,孟清和總算爬上了城牆,不到片刻的功-夫,偷襲的燕軍被一隊換崗的守軍發現,守軍高聲示警,城頭立刻陷入了一片混戰。
燕軍仍在不斷湧上城頭,沈瑄斬殺一名百戶,下令周榮帶人打開城門,放後軍進城。
得知燕軍夜襲,已經上了城頭,楊鬆大驚,也不敢托大,立刻派人去給潘忠報信。不知燕軍到底來了多少人,他手裏這幾千人能不能支持到援軍趕到。
對攻入城中的燕軍和守城的軍隊來說,時間同樣重要。
周榮終於殺退了城門的守軍,打開了雄縣的大門。
等候已久的朱能率領騎兵殺入城內,守軍徹底陷入了混亂和苦戰。
楊鬆親自披甲上陣,他知道,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到援軍趕到,內外夾攻之下,燕軍必定敗退。
沈瑄和朱能卻不打算給他這個機會,攻入城內的燕軍越來越多,城頭的喊殺聲越來越小,高懸空中的明月似已染上了血光。
孟清和背靠城牆,高福和其他幾名熟悉的燕軍拚殺在他四周,一旦陷入混戰,多人的戰陣很容易被打亂,十幾人組成的隊伍反倒容易進退。
孟清和用力砍倒一名南軍,擦掉模糊了視線的血水,借著月光,看到一名騎在馬上的南軍將領正朝這裏衝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