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日韓半導體戰爭(2 / 3)

1975年日本人以通產省為中心的“下世代電子計算機用vlsi研究開發計劃”構想,設立了官民共同參與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研究開發政策委員會”。

第二,官產學三位一體,製定國家項目進行重點攻關。

1976年日本啟動vlsi研究項目。1976年3月經通產省、大藏省等多次協商,日本政府啟動了“dram製法革新”國家項目。

由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五大公司聯合籌資400億日元。

總計投入720億日元為基金,由日本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牽頭,設立國家性科研機構-vlsi技術研究所。

日本人官產學三位一體,協調發展,通力合作,齊心協力,針對高難度、高風險的研究項目,vlsi研究所組織多個實驗室以會戰的方式,調動各單位的積極性,發揮良性競爭,各企業之間技術共享合作,共同提高dram量產成功率。

期間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和商業專利,分別達到1210件和347件。

研發的主要成果包括各型號電子束曝光設備,采用紫外線、x射線、電子束的各型製版複印設備、幹式蝕刻設備等,取得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這為美日半導體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和科研基礎。

第三,舉國體製,突破產業鏈上下遊,特別是半導體關鍵生產製造設備。70年代日本雖然可以生產dram內存芯片。

但是,最為關鍵的生產製程設備和原材料主要來自米國,為了補足短板,日本人組織800名技術人員進行重點攻關,共同研製高性能的國產化dram生產設備,不僅實現64k dram和256k dram的商用化,也實現1m dram商用化的關鍵生產製程設備。

在dram生產製程設備攻關體係中,日本人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這種舉國體製的國家力量令人震驚。

這為後期美日半導體戰爭中,以集團軍作戰的方式在256k dram的決定性戰鬥中一舉打垮米國50家半導體聯盟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第一研究室,日立公司,負責電子束掃描設備與微縮投影紫外線曝光設備,室長:右高正俊。

第二研究室,富士通公司,負責研製可變尺寸矩形電子束掃描設備,室長:中村正。

第三研究室,東芝公司,負責eb掃描設備與製版複印設備,室長:武石喜幸。

第四研究室,電氣綜合研究所,對矽晶體材料進行研究,室長:飯塚隆。

第五研究室,三菱電機,開發製程技術與投影曝光設備,室長:奧泰二。

第六研究室,nec公司,進行產品封裝設計、測試和評估研究,室長:川路昭。

直到2010年之前,日本的半導體設備指數和米國費城半導體指數bb值,是評估全球半導體行業景氣度的兩個關鍵指標。

1978年日本人發明64k dram,其問世標誌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時代的來臨,矽片直徑為100-125mm,芯片麵積為26.6mm2,集成度為155000。主要技術為循環位線、折疊數據線。

1980年日本人發明256k dram,矽片直徑為125-150mm,芯片麵積為34.8mm2,集成度為555000,主要技術為三層多晶矽和冗餘技術。

在推進dram產業化方麵,日本政府為半導體企業提供高達16億美金的巨額資金,包括稅賦減免、低息貸款等資金扶持政策,幫助日本企業打造dram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並最終一舉贏取第一次dram世界大戰-美日半導體戰爭的勝利。

在科技紅利之有效研發投入上,遠遠超過米國人,這才是日本人獲勝的本質。

1980開始第一次全球半導體矽含量提升周期進入加速期,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米國,以蘋果為代表的一批公司,推進了大型機、小型機向普通家庭的快速普及。

在一年時間內,米國家用電腦出貨量從4.8萬台,暴增到20萬台,家庭電腦的高速增長,對存儲器芯片產生了大量需求,日本人在dram核心技術的科技紅利領先,這給日本dram廠商帶來了搶占米國市場的機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