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1 / 3)

讓孩子全麵發展的基礎是心理上的健康,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和身心的特點,再通過父母的正確教育和訓練,就可以培育出孩子健康的心理,預防一些異常的情況發生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充分地發揮出他的潛能,並且能在將來的社會中獨立自信地生活。

15 讓孩子的笑臉更燦爛

父母箴言

樂觀的品格,對一個人的一生很重要。一個孩子如果擁有樂觀的品格,便會生活得快樂。讓燦爛的笑容永遠洋溢在孩子的臉上吧,這樣的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能夠駕馭生活,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能夠擺脫一些挫折。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征。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麵對人生,就會意誌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體健康。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從心理學角度講,樂觀的情緒,能夠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從而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能的潛能,有益於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觀的情緒可能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對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改塑。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小精靈的父母不妨嚐試下麵的方法:

1.不要對孩子“控製”過嚴,不妨讓孩子擁有他們自己的選擇權

很多孩子不快樂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自己的自由。有些父母由於對孩子太過溺愛,往往會抑製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會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但是,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在做事中得到樂趣了。並且,孩子們也不見得就喜歡這樣。所以,父母要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要什麼東西或是做什麼事情。比如,年紀小的孩子可以選擇要吃什麼樣的午餐,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穿什麼樣的衣服上街,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在節假日的時候去什麼地方玩、可以選擇買什麼玩具,或是可以選擇看什麼電視,這樣有充分選擇權的孩子才會感到快樂自立。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而感到孤獨痛苦。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應多交一些性格開朗、樂觀的同齡朋友。這樣孩子就能接納各種性格的人,有助於養成豁達的心胸,快樂的性格。此外,家長自己也應與他人相處融洽,熱情、真誠待人,給孩子樹立起好榜樣。

3.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當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會自然地流露出悲傷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出他的悲傷。假如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會造成孩子消極的心理。

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嗬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隻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4.讓孩子擁有廣泛的愛好

開朗樂觀的孩子心中的快樂源自各個方麵,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他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試想,隻愛看電視的孩子如果當晚沒有合適的電視節目看,他就會鬱鬱寡歡。有個孩子是個書迷,但如果他還能熱衷體育活動,或飼養小動物,或參加演出,那麼他的生活將變得更為豐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為快樂。

5.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誰能夠沒有一絲煩惱地走過整個人生,誰都會遇上一些讓自己煩惱的事情,即使他是一個樂觀的人。但是樂觀的孩子和悲觀的孩子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他們的處理方式卻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反應雖然和先天的遺傳有關,但大多方麵還是父母教育的問題。所以,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麵想。

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變化也一定要注意觀察,隻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孩子的煩惱很快就會消失,他也就很快會恢複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6.擁有自信十分重要

一個自卑的孩子通常比較內向悲觀——這就從反麵證實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因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應該仔細觀察他的言談舉止,適時適當並審時度勢地多做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肯定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7.父母要做樂觀的人

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要以身作則,每個家長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而父母對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在麵對困境、挫折時能夠保持自信、樂觀的精神,那麼孩子也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當他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樂觀麵對。

16 讓孩子生活在自信當中

父母箴言

自信是人生發展和成功的心理基礎,又是能力和意誌的催化劑。當孩子在某方麵有了進步,父母應該對於他的進步進行誇獎,即使孩子沒有什麼進步,父母也應該尋找機會進行鼓勵,這樣就會讓孩子有想要進步的欲望和動力,會讓孩子更加渴望進步。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個性品質。它建立在自我意識成熟的基礎上,是自主精神的重要內容。自信心強的人,就會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別人的幫助,確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夠有所作為。因此,自信心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受到良好教育,能早日成才、高人一籌。於是,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都被父母們所采用,從小就給孩子買一些鍛煉智力的玩具,恨不得孩子一開口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語,期望孩子會有繪畫、彈奏等方麵的技能……為了這些,父母們讓孩子接受各式各樣的訓練,參加花樣繁多的補習班。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教育而獲得成功的例子寥寥可數。因為這種狂熱、高壓的教育方法,充其量隻能使孩子習得優秀的外在技巧,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內在力量和精神品格的培養,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它是導致行動的內在品質。因此,教育的起點,就要從培養孩子自信的好習慣開始,要知道,自信心並非天生,而要靠後天培養。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是責無旁貸的。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自信的好習慣呢?

1.強化對自我的積極認識

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正確認識和信任,如果認識不到或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那他很可能會有不自信的表現。孩子正處於一個需要別人引導、幫助和認可的時期,他們對於自己的潛能、長處和不足往往沒有什麼認識和把握,大多數時候,他們是通過別人對他們的態度來確定自我的價值的。如果父母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加以肯定,讓他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那麼,他的自信就會在父母鼓勵的話語中不斷地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在某方麵做得不好,或是失敗了,父母就要幫助他們尋找並分析原因,鼓勵他要不斷地進行嚐試,去爭取成功。父母應該強化孩子對自我的積極認識,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擁有巨大潛能和廣闊的發展可能性,使其深信:隻要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孩子的自我認識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培養孩子自信好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培養孩子的特殊才能

如果孩子擁有一項特殊的才能,就可以大大加強他的自信。所以,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培養孩子的一些特長,讓孩子通過發揮他的特長而樹立起信心。隻要孩子有興趣去學,肯定會做得很好,父母就可以抓住機會誇獎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當然,父母也可以通過展示孩子的特長,讓其他人來認可孩子的能力,這樣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特長,自己可能會在一些方麵不如別人,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麵超過別人。父母還可以教會孩子運用一些自我暗示,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對某件事的良好感覺中擴散出去,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

父母還可以多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讓他們在學業之外,培養其他的興趣與愛好;鼓勵孩子參加社區義工活動,讓他們多接觸那些需要別人關愛幫助的人群,這些都會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3.讓一些榜樣來引導孩子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甚至就在孩子的身邊,都有很多榜樣,他們也都是天賦平平沒有什麼過人的才華,有時候他們甚至是身處逆境的。但他們不甘平庸、不屈服於命運安排,頑強拚搏,終於取得成功。父母可以把這些人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然後引導孩子向他們學習,為培養孩子的自信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依據。

4.尊重孩子的意見

父母一定要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看法,一些關於孩子的重大事情要和他們一起商量,並且要尊重他們的意見。構建家庭民主格局,這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無聲語言,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5.父母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就很難實現目標,一旦他們對父母製訂的目標不能實現,就會很難建立信心,甚至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的實際水平適當地降低標準,孩子就會很容易取得成功。對於孩子來說,成功會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可以從他的成功中體驗到快樂,並且能夠獲得充分的自信,這樣,他們就會取得大幅度的進步。

6.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誇獎

當孩子在某方麵有了進步,父母應該對於他們的進步進行誇獎,這樣可以調動孩子心中的積極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即使孩子沒有什麼進步,父母也應該尋找機會進行鼓勵,這樣就會讓孩子有想要進步的欲望和動力,讓孩子更加渴望進步。

7.“笨鳥先飛”、“勤能補拙”

對於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父母可以讓孩子提前掌握,等到他正式學這個東西,或是和同伴們一起學習的時候,他就會有“這很容易”的感覺,再加上別的孩子可能沒有學過,就會讓你的孩子產生自信。

一個人成功的起點是自信,也是他前進的力量,而自卑則是其成才之路上最大的阻力。作為父母不應該隻看到孩子成績單上的成績,還要看到孩子其他方麵的長處。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評價,對孩子樹立自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孩子的經驗是很有限的,他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別人對他的反應上。如果孩子認為自己討人喜歡並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他就會勇往直前,對自己充滿信心。因此父母要用微笑、讚許的話來鼓勵孩子。如果父母成天都在孩子的耳邊說“這孩子沒出息,比某某差多了”。孩子就可能真的會認為自己沒有出息。如果父母經常告訴孩子“你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你也一定能辦到”這些話語,這樣就會對孩子產生一些效果,會讓孩子擁有自信,而一旦有了自信,孩子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績。

17 教孩子正確麵對挫折

父母箴言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反應,他們往往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避開那些挫折。想要改變這種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麵對挫折,向挫折發起挑戰。

挫折,就是指當事情的發生並非是預期的情境與感受時,人們內心的一種感受。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在麵對挫折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當他想要玩某個玩具時,媽媽把玩具收起來;當他想吃零食的時候,媽媽加以阻撓,這些事情都可以導致他挫折感的形成。年齡小的時候,孩子通常是通過哭鬧或是大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年紀大的一點的孩子,他們就會和年紀小的孩子的挫折感來源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挫折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或是和預期想象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生氣、沮喪等負麵的情緒。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挫折的發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既然沒有辦法避免,那就隻有讓孩子學會在麵對挫折時正確的對待方法。那麼,父母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呢?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很多父母都認為,年紀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弱的,所以對孩子的保護就顯得有些過了。父母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遭受過多的挫折,這樣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父母的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對於挫折的認識和理解。

正確地說,讓孩子受點挫折和磨難是對他有好處的。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曆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孩子的知識,提高他的能力。所以,對於挫折的教育價值,父母應該讓他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磨練意誌、提高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當然,如果父母把挫折教育看成是一種吃苦教育,專門讓孩子參加一些以吃苦教育為主的夏令營,或者參加一些探險、到邊遠窮困山村去體驗的活動等,隻能說,這隻是一種片麵的挫折教育,或者隻能說是挫折教育的一個方麵。

要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麵的認識,讓孩子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父母可以把自己在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執著、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誌,就是孩子在麵對挫折時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2.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麵對挫折,較好地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美國教育方麵的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單獨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國大學生都是自己去掙錢來交學費的。孩子成家的時候,父母往往也隻送上一個祝福,而不像中國父母那樣要為兒子買房子、為女兒置辦嫁妝等。

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兩三歲時開始獨立睡眠,讓孩子自己吃飯、入廁、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孩子的年紀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讓他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自己掙錢來花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產生分歧,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培養。隻有從小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提高抗挫折能力。

3.給孩子設定一些挫折障礙

挫折會光臨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在他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苦難、阻礙。如果孩子平時的一切都很順利,那麼,一旦遇到了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他們就會感到緊張,從而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的生活或是學習中安排一些困難,讓孩子習慣了麵對挫折,當他們一次次地經曆挫折之後,他們就會從中找到解決挫折的方法。

在安排挫折的時候,父母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障礙性活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增強其韌性,同時又不會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比如說,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一種東西,父母可以不用馬上拿給他,讓他自己動腦筋去想辦法,看怎樣才能夠拿到。對於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參加各種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艱辛;也可讓孩子多參加集體遊戲,在遊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等。

4.鼓勵孩子克服挫折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反應,他們往往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避開那些挫折。想要改變這種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麵對挫折,向挫折發起挑戰。當孩子一次次麵對困難並且一次次戰勝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增添勇氣,激起戰勝困難的願望。這樣,他們害怕的心理也就會消失,而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這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去克服困難了,抗挫折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

5.在孩子失敗後,溫情地鼓勵孩子

可以說,不如意的事情充斥著我們的整個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家人的溫情與支持就是他們信心的來源。盡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帆風順,不希望任何磨難降臨到孩子的頭上,但是挫折卻會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孩子的一生。麵對這種情況,我們也隻好把它當作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它。所以,當孩子在麵對挫折的時候,父母要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受挫的心,對孩子進行引導,避免挫折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

6.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孩子處理困難和挫折時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隨時準備行動,把握機會或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果斷。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的應變能力進行鍛煉。通過鍛煉之後,會讓孩子各方麵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首先,可以讓孩子有適應自身生理或心理變化的能力,孩子會把自己身體某個不舒服的部位及時告訴成人;當他們感到煩惱的時候,會選擇向父母或知心夥伴傾訴,而不是讓煩惱把自己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