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不自立:害怕遇到壞人,不敢一個人回家(1 / 2)

教子箴言

家長是不可能跟隨孩子一生的。愛孩子就必須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不要讓你過度的保護剝奪了孩子的自立權。作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畢竟自立是孩子逐步走向社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於淼今年13歲,上初中一年級。學校距家不到一公裏。但每天上下學,爸媽還得像別的父母一樣,送去接來。

有一次,媽媽實在忙不過來,就說:“於淼,以後放學就自己回家吧,都上初中了。”於淼想了想說:“媽媽,那遇上壞人怎麼辦?”媽媽雖然覺得無奈,但想想也是,萬一孩子遇上壞人怎麼辦?

爸爸就不這麼想了,他立馬教於淼幾招“防身術”,說:“好了,沒事了。沒那麼多壞人,再說即便遇到壞人,你隻要隨機應變,巧妙應用爸爸教你的防身術就沒事了。”

於淼雖然還是害怕,但還是決定自己嚐試一下一個人回家。

延伸閱讀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自立性是指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孩子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隻會讓孩子對家長形成很強的依賴性:從智力方麵講,自主性差的人遇事容易依賴別人,沒有自己的主張,不善於獨立思考;從性格上來說,則會使意誌軟弱,缺乏獨立克服困難和吃苦耐勞的能力,碰到困難掉頭就跑。那麼,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呢?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讓孩子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例如,讓孩子從洗自己的小襪子開始,逐漸學會洗自己的小毛巾、小衣服等;從幫父母拿碗筷,逐漸學會洗米、煮飯、洗菜;從與小朋友玩遊戲開始,逐漸學會在客人來時,迎接客人、拿食品招待客人、主動地與客人講話、求教、討論,等等。

這樣,一方麵能鍛煉孩子的敏捷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麵能增強孩子控製自己和應變的能力。使孩子逐漸學會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進行引導和具體的指導,對孩子的良好行為要進行及時的鼓勵。鼓勵孩子獨立自覺地完成各種事情,提高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孩子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能力。

不要認為孩子幹不了幹不好

如果孩子自願要求幫助家長幹點小事,家長應該鼓勵並指導孩子去幹,不要常常認為孩子還小,幹不了,就不許孩子動手。結果一方麵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另一方麵打擊了孩子熱愛勞動、喜愛探索的積極性,孩子將來就不願主動去做事情。形成了一旦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指導,孩子就什麼事情都不懂幹、不願幹的習慣。

對於孩子主動做事情的行為,家長應該特別地加以鼓勵和讚揚。如果孩子做對了,得到了家長的表揚和獎勵,孩子知道了這樣做會得到家長的獎勵,孩子就很樂意在以後常常主動地去做這些事情,以期繼續得到家長的表揚和獎勵。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了些家長不願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也不要隨便發火,應該看到孩子的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好,獲得家長的獎勵,並非有意搗亂。所以家長應該安慰孩子,並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可以多做。

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