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瓶頸:身體條件不適合,卻夢想成為“舞蹈家”(2 / 2)

什麼事都隻在乎結果的媛媛跟著媽媽一起去參加親子比賽,在緊張刺激的比賽環節中,媛媛和媽媽一起團結合作克服了許多困難,雖然沒取得什麼名次,媽媽還是很高興。但媛媛卻對結果很不滿意。她認為自己和媽媽那麼辛苦,就該得第一名才對。知道女兒不開心,媽媽耐心的安慰女兒:“雖然我們沒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們在比賽過程中所得到的東西是一樣多的。比如媛媛現在騎自行車比以前騎得更棒了,媽媽也學會了爬樹,覺得自己年輕了很多。這都是我們的所得呀,跟這些比,比賽的名次又算得了什麼呢?”

正如媛媛的媽媽所說,隻要努力地嚐試,就一定會有所得。如果讓孩子一味地盯著“結果”看,就會讓她的思維變得狹隘起來,不但無法麵對失敗,更無法從自己的付出中找到快樂。大科學家法拉第曾經說過:“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報酬。”那麼,家長也可以用同樣的話告訴孩子:“努力的過程中所學到的經驗就是對自己努力的最大報酬。”

讓孩子明白“失敗”隻是階段性的

孩子一般隻關注短期內的“成功”,或者短期內的“失敗”。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如此一來,家長就要讓孩子學會用長遠的目光去看問題。讓孩子明白,偶爾一次失敗算不了什麼,隻要不放棄,在失敗中所取得的經驗就可以幫助他很快取得成功。

家長還可以試著用一些名人的事例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愛迪生為了研製新的照明用具——電燈,共試用了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1600多次不成功,在常人看來就是1600多次失敗。可是在愛迪生看來,正是這1600多次失敗中取得的“經驗”才讓他取得了研製電燈的最後成功。讓孩子學會用最積極的態度去思考,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短暫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就停止自己的付出。

教子故事愛因斯坦的“小板凳”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手工課上同學們把自己的作業都交給老師,愛因斯坦也用髒兮兮的小手交上去一個做得很糟糕的小板凳,老師不屑地看了一眼,說:“天啊,你這是什麼,也能叫做小板凳嗎?我相信沒有比這更醜的小板凳了!”愛因斯坦隨手從桌子裏麵取出來兩個更糟糕的小板凳,對老師說:“這已經是我做得最好的一個了,比前兩個好多了。”

原來,愛因斯坦為了能做出合格的手工藝品,一個人窩在房間裏足足花了一天的時間。開始的時候,他連拿刀都不會,一不小心就割傷了自己的手。可是,等他好不容易完成一個小板凳時,卻發現自己實在是做得太醜,所以不得不重來。如此這般,一直做到第三個,愛因斯坦才有點滿意,就把這個他認為最棒的板凳交給了老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