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情緒沮喪:別人拒絕了,心裏很難受(1 / 2)

教子箴言

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種種矛盾,困難和不順心,會時常產生不良情緒。成熟的大人一般都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可是對什麼事都還比較敏感的孩子呢,他們的情緒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

今天亮亮在學校感到很沮喪,因為今天他想參加一群小朋友自發組織的遊戲,但是毫無理由地被拒絕了。

一回到家,看見媽媽,他委屈的眼淚就一下子流出來了,他試圖向爸爸訴說,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樣子,隻是跟亮亮說:“都是小男子漢了,還哭啊。”然後就忙自己的了,不再理他。

他又轉向媽媽那裏想尋求安慰,可是媽媽也沒有耐心地聽他說,隻是一味給他講道理:“碰到這點挫折沒有什麼,寶寶不用難過。”

結果,亮亮更加沮喪了,他的情緒繼續變得惡劣。到了第二天,他還是很難受,前一天拒絕跟他玩遊戲的那些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了。他發誓以後自己有什麼新奇的玩具也絕不讓別人玩了。

延伸閱讀用自己的“快樂”點亮孩子的心

家長的情緒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每天麵對是愛嘮叨、愛發火、焦慮、緊張的父母,其情緒發育肯定是很糟的。

一位母親這樣傾訴:“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講得好聽,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發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強完成一些作業。我都為他操碎了心。但是現在我們倆就像對頭一樣。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麼辛苦在外賺錢,而我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難過。更讓我焦心的是,孩子這樣下去,將來怎麼辦?”

這位母親言談中充滿了焦慮、失望、憂傷和無可奈何。她控製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動情的母親。麵對這樣一個母親,我們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她本身的情緒問題。

孩子在家長的不良情緒麵前,很容易產生內心衝突。一方麵,他們不得不依賴家長的照顧,以滿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麵,他們又不喜歡家長的這些不良情緒及其一些行為方式。內心的矛盾導致他們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精神分散,嚴重的可出現緊張、焦慮或強迫。長此以往,他們會將這種困擾壓迫到無意識中,有意無意的采取一些拮抗行為,如強迫動作、說謊、逃學,喪失自尊和自信,經常愛與惹麻煩的兒童在一起,於是越來越不被周圍喜歡,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

孩子心理問題與家長的不良行為、情緒往往互為因果,需要雙方進行調整,但成人更應該自製。讓自己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用自己對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孩子,稀釋那些惡劣的負麵的情緒,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也很強烈的,往往直接支配著他的行為。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能起促進作用,有助於孩子潛在能力的發揮,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響他的人格建構。

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於觸發情緒反應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會越多地取決於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因為媽媽不給他一顆糖果而大哭,或者因為得到糖果而破涕為笑,這在成人眼裏,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