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愛國(2 / 2)

梁帆的愛國行為深深地打動了會議組織者,這件事很快傳開,受到組委會的重視,他們馬上安排人找到一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把它升起在賓館前。梁帆的行為也因此受到各國與會代表的敬佩,紛紛稱讚她是“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來,在孩子們的眼裏,愛國,一定是氣貫長虹、驚天動地、神聖崇高的,甚至有些虛無縹緲,遙不可及。其實,愛國是很具體的,愛國無小事,愛國並不遙遠,也並不虛無。愛國不僅體現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拋頭顱灑熱血,也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父母要告訴孩子,在目前來講,好好學習就是愛國,因為隻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父母還應經常帶孩子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父母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愛國主義故事,讓孩子看一些愛國方麵的書籍,是培養孩子愛國情操的有效的方法。

講給孩子的故事

嶽飛精忠報國

嶽飛(公元1103一1142年),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練就一身好武藝。嶽飛父嶽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嶽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嶽飛參軍後,一直堅持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殺敵。他率領的“嶽家軍”不畏強敵,獨當一麵,先後六次與金兵交鋒,均獲全勝,“嶽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為了拯救淪陷在敵占區的苦難同胞,把敵人驅逐出境,嶽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給皇帝趙構,堅決反對繼續向南逃跑,力諫趙構返回汴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樣將帥一心,一定可以收複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觸怒了趙構和黃、汪這些妥協投降派。他們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嶽飛的官職革掉了。閑居三個月後,嶽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強烈意願,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嶽飛慷慨陳詞,決心以身許國,消滅敵人,恢複故疆,以報答父老鄉親。從此,嶽飛又轉戰在抗金的戰場上,而且越戰越勇,“嶽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統帥不得不驚呼:“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1140年,正當嶽飛奮勇前進,勝利在望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製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他壯誌難酬,隻好揮淚班師。

嶽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1142年8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嶽飛謀反,將其下獄。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嶽飛僅39歲。其子嶽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嶽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嚐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嶽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告訴孩子

祖國是我們偉大的母親,我們都要熱愛祖國。愛國是至高無上的情感,有了愛國情感,人就有了動力,有了勇氣,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