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2 / 2)

顧家附近有個私塾,小顧歡白天常常跑去偷聽。隻見他拿著紙和筆,歪著小腦袋,仔細地聽著,遇到精彩或重要之處就記下來。晚上,他就在家裏複習。顧歡家裏窮,買不起蠟燭,他就點燃稻糠、鬆枝照明。

顧歡就是這樣勤奮好學,老了也是這樣。朝廷要讓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隱居在天台山。這就是才子顧歡小時候的《燃糠自照》的故事。

其實,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學習的故事,比如匡衡鑿壁借光、孫敬懸梁刺股、蘇廷吹火讀書、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車胤囊螢夜讀、司馬光警枕勵誌、顧炎武讀破萬卷書、蒲鬆齡草亭路問、宋濂冒雪訪師,等等,這類的故事數不勝數。父母可以多為孩子講一些這樣的故事,讓孩子養成勤奮學習的習慣。

講給孩子的故事

練字的秘訣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與他父親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從小跟著父親學字。

相傳,王獻之曾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父親沒有正麵回答,而是指著院中的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裏麵,你把18口水缸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裏不服,覺得自己人雖小,字寫得卻還是不錯的,決心顯點本事給父親看看。他便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仿照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了兩年,才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視而不答,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

兒子又去天天練各種各式的鉤,足足練了兩年。拿去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開口。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

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4年,才把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這才在一個“大”字下麵加了一點,成為“太”字,因為兒子這個“大”字架勢上緊下鬆。王獻之把自己寫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對兒子寫的每一張都仔仔細細地察看,看了3天才看完,最後才歎了口氣對他說:“你練字練了整8年,現在總算有一點像你父親了。”王獻之這一下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恰恰就是父親在“大”字下麵加的一點!

王獻之感到很慚愧,悻悻地走出家門。走到城門口,看見一個老婆婆在賣烙餅。老婆婆烙好一張,就用竹筷挑起,順手一撩,就撩進背後的竹筐裏,而且張張都疊得很齊整。王獻之見了很驚奇,便上前請教老婆婆:“您頭也不回,怎麼撩得那麼準呢?”老婆婆回答:“這沒啥,也不過像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這句話使王獻之猛然醒悟,大有啟發,於是回家繼續下苦功練字。

王羲之看在眼裏,喜在心上。有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後,突然間拔他手中的筆,沒有拔動,才高興地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他知道王獻之寫字有了手勁了,於是悉心教導王獻之。

後來,王獻之遵照父親的教導,完完全全寫光了院內的18缸墨水,終於了解了父親所說的秘訣所在,成了名震一時的書法家。

告訴孩子

所有的高超的本領或技藝,都是勤奮苦練至熟能生巧的結果。如果能付出勤奮去苦練,就一定會練就一身高超的本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