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塑造有自製力的好孩子,有教養的孩子不任性(1)(1 / 3)

孩子喜怒無常、做事不自覺、不聽父母勸說等,很令父母頭疼。這都是孩子自控能力弱的表現,為此,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成為問題的關鍵。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孩子聽話並不意味著他的自控能力強,因為管束越多,孩子的自控力可能越弱。因此,我們還要適當將時間、空間還給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珍惜時間、認識自我,並確立符合本人實際情況的學習生活目標。

細節53:幫助孩子糾正任性的習慣

6歲的浩博鬧著讓媽媽帶他去海洋館玩,可是媽媽早已經安排了別的事情,去不成。於是媽媽對浩博說:“媽媽今天有事,改天再帶你去,好嗎?”

浩博一臉不高興,嘟嘟著嘴走開了。但浩博走開沒幾分鍾,就又來到媽媽身邊,纏著媽媽帶他去海洋館:“媽媽,帶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媽媽安撫道:“今天媽媽有比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帶你去,等媽媽一有時間,就會帶你去的,不信拉勾勾!”

浩博並不買媽媽的帳,依然不依不饒地鬧著:“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見兒子鬧得越來越凶,媽媽覺得苗頭不對,看來非要大鬧一場不可了,類似的情況以前也發生過。

於是,媽媽不再理睬浩博,而是徑直走進臥室,把門鎖上。浩博一看這陣勢,知道媽媽要懲罰自己了,於是大哭起來。可任憑他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開門,不理他。

大概一刻鍾的工夫,媽媽聽著外麵沒動靜了,就悄悄地打開房門走出去,結果看見浩博正在逐漸的房間裏畫畫呢。見到媽媽後,浩博抬起頭看了一眼,媽媽對他讚許地微笑了一下,然後走開了。

故事中浩博任性的表現,可能絕大多數父母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感受過。實際上,任性是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身上經常出現的情況,這是孩子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是孩子要挾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給家長帶來苦惱。

對於孩子的表現,大人多是表示無奈,有的家長想讓孩子趕快結束這種情緒,就采取妥協退讓,答應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長會用惡狠狠的語言教訓孩子。但卻很少有家長能像故事中的浩博媽媽這樣懂得“對付”孩子的任性。

豈不知,那些向孩子妥協的家長,很容易助長孩子的固執、好強等不良性格;而那些責罵甚至用棍棒教育的家長,則很容易讓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任性。事實上,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失敗。家長既是孩子任性的製造者,也是任性後果的承受者。

實際上,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並不複雜,其中大多數,無非是父母的過分溺愛與妥協而導致。當孩子耍起性子時,家長們多處於兩難的境地,答應孩子的要求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應,這又哭又鬧的何時才算完呢?真讓人心疼得受不了。心軟的家長往往在孩子的哭鬧、要挾下敗下陣來,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教育原則”,再次以“矯正孩子的壞習慣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下次再說吧”來安慰自己。殊不知家長的妥協導致孩子更加“堅定”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信念”。於是,使孩子變得越來越難以說服。

如果不想讓孩子任性,父母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先要做的是分析一下孩子的任性心理。

兒童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孩子的第一次任性行為一般出現在3歲左右。這個時期,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看到什麼都忍不住碰一碰,動一動。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發展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對是非判斷以自己是否愉快為依據。如果父母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錯誤行為、壞的習慣就會得到強化,任性便由此形成。

可見,任性行為雖然不是天生,但卻是最孩子最初的成長過程中就具有某些形成任性的“條件”的。所以,要想讓孩子遠離任性行為,父母們還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教育,讓他成為一個和任性不沾邊的好孩子。

1.及時撤離“戰場”,千萬不能強化孩子的錯誤動機

孩子任性,往往需要父母的“配合”,父母越注意他,他就表現越強烈。所以,當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來提要求或者鬧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時地撤離”戰場”。

或許有的父母覺得這樣做有些“絕情”,也有些不負責任,讓孩子自行其事,父母不去糾正他的行為,而是“躲”起來。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一下就不難理解。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話不理睬,常常是對自己的行為範圍作試探,也就是要觸碰父母的“底線”,他想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權。這時候,如果父母和孩子進行正麵衝突,隻會鼓勵孩子的錯誤動機繼續發展,對於解決問題並不能起到任何積極作用。

2.不要輕易地對孩子妥協

很多時候在家裏還好解決,如果外出,特別是有親戚朋友們在場,父母往往顧及臉麵而向孩子的任性行為妥協。其實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無法無天。所以,作為父母,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向孩子妥協,這樣孩子才會知道父母的“厲害”——不會輕易縱容自己,於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棄自己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