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附錄與潛能有關的人生故事(3 / 3)

狄爾斯當了費雪教授的助手以後,更加勤奮刻苦了。這時費雪又告誡他說:“不學則罷,既學就必專必精。在實驗室裏一定要養成多看、多問、多動手的習慣,否則將會一事無成。”這些語重心長的教導,一直銘刻在狄爾斯的心中。他決心不辜負導師的期望,在追隨費雪的歲月裏,他作出了很多貢獻。

狄爾斯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所以他總是腳踏實地埋頭於實驗,盡量地把實驗結果做得使人心服口服,無懈可擊。人們稱他為傑出的實驗家。他所編著的《有機化學導論》於1907年出版,到1962年已經再版19次了。該書資料翔實,論述係統而精確,是有機化學中一本重要的教科書。

世界無限大,不要做井底蛙。不要因自己的成績上進了就產生驕傲心理,忽視了學習,應接受老師嚴厲的批評。其實,驕傲的表現恰恰反映出自己的無知和愚蠢。

讓姐姐驚訝的普希金

俄國19世紀的詩人普希金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這個家庭並沒有給他多少親情和溫暖,他的童年生活的樂趣以及他文藝愛好的由來,幾乎都是在聽保姆講故事中慢慢培養的。

普希金五六歲時,最喜歡聽保姆講故事了。白天,小普希金坐在保姆身邊,兩隻小手托著腮,眼睛盯著保姆講故事的雙唇,邊聽邊思考。晚上,小普希金躺在床上,眨著眼睛,一邊看保姆幹家務活,一邊聽她講生動有趣故事。那時的普希金認為保姆真了不起,肚子裏的故事真多,天上的星星呀,地下的魔鬼呀,水裏的妖怪呀,她全知道。隻要保姆一有空暇他就纏著她講故事,保姆講的故事,大大豐富了普希金的想象力,使他產生了要自己編故事的念頭。

有一天,他乘家人午睡的時候,偷偷溜進父親的書房,心裏想:“我也要寫個好故事講給大家聽。讓姐姐和父親都大吃一驚!”說幹就幹,他找出父親用的紙和筆,趴在書桌上,認真地寫起來。他充分發揮想象力,用了整整一個午休的時間,寫了一個小故事,取名叫《機靈的竊賊》。

“我也能寫故事了!”他拿著寫好的故事,高興地跑出去,正巧碰到剛午休起來的姐姐。他馬上拿給姐姐看,說:“姐姐,你看,這是我寫的!”

本來滿心歡喜想得到姐姐的讚許,不料,姐姐看過後,說:“什麼呀寶貝,還是你自己拿回去看吧!”

姐姐不欣賞,小普希金一點也不泄氣,他發誓要寫出讓姐姐看了感到驚訝的東西。從此以後,他開始認真讀書了,邊讀邊寫下自己的感想。隻要一有空,他就到父親的書房裏去看書。有時,他夜裏也悄悄爬起來,跑到書房,繼續看書,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他把父親書房裏的書看完,就去向別人借。

普希金邊學習邊練習寫作,終於寫出了讓姐姐驚訝的作品,成為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普希金為了能寫出好的作品,認真讀書,有時深更半夜也要跑到父親的書房看書,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普希金的勤奮與不間斷的努力,使他博覽群書,最終以自然、深刻、不乏美麗的作品風格立足文壇,給俄羅斯文學留下了可貴的遺產。普希金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與他刻苦勤奮地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

普希金的經曆告訴我們:對立誌於業餘創作的同學來說,寫作是很辛苦的,重在平時多練筆,隻有筆底功夫練紮實了,才能寫出有分量的文章。

同桌

喬伊娜是稱雄世界的田徑女“飛人”。她小的時候,由於家庭的原因,總是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

有一次,喬伊娜又轉學了。這次,她轉學來到的是一所學風嚴謹的學校。初來乍到的不安和新環境的陌生感,使她在最初的幾天裏,總是感到局促不安。和新同學相處不知怎麼辦才好,有的同學目光中含著疑慮,有的同學目光中帶著探尋。但喬伊娜是個很聰明的女孩,她懂得和同學融洽相處的重要性。於是喬伊娜從同桌瓊斯開始進行她的“友情策略”,此後瓊斯便兼職做了喬伊娜的“輔導員”兼校園導遊。沒多久,班級的學習製度、幹部結構,學校的教學方案、成長曆史,各個科目老師的趣聞及班內每位同學的嗜好,校園裏的“風土人情”就被喬伊娜知曉得差不多了。同時,因為瓊斯的幫助,喬伊娜了解到了班內每一位同學的個性,她又從鄰桌做起,慢慢地開拓她的友誼地盤。

這樣,喬伊娜的熱情大方和廣泛的愛好充分發揮了威力。沒多久,同學們就完全接納了喬伊娜。

伸出援助的手

比爾·蓋茨是聞名世界的微軟公司董事長。他上中學的時候,因為車禍住院了。

已經在醫院的病房裏躺了一個月了,比爾·蓋茨整天與白衣白褂、藥液、來蘇水、石膏繃帶打交道。他遠離了熱鬧的校園和可親可愛的老師同學,加上自身的傷痛,比爾·蓋茨很是難過。

不過,好在好朋友傑克每天一放學就來醫院看望比爾·蓋茨,幫他補習功課,給他講一些校園趣事。漸漸地,比爾·蓋茨的臉上有了笑容,而身體也慢慢地康複起來。

終於有一天,同學們看到傑克扶著比爾·蓋茨一起來上課了。不久以後,校園裏又到處都灑滿了他們歡快的笑聲。

給人一份愛心,自己也能產生一份溫情,在學習生活中,你幫助同學解決疑惑,同學也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一份豐厚的回報。

不被別人左右

三毛上中學時是一個異常敏感、心思細膩的女孩,喜歡小心翼翼地揣摩每一個同學的心思,久而久之,她覺得同學的一舉一動都別有用心。這種在乎別人心理活動的毛病,使她總是生活在誠惶誠恐之中,很多時候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同學們也因此不敢與她接近,與她說笑,生怕又讓她誤會什麼。

莫文鑫和三毛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在和朋友們的友好交往中,她總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來回穿梭於她和朋友之間,顯得從容而遊刃有餘。她最得意的就是她對待朋友觀點的態度。莫文鑫的好友徐婭這樣評價她:“她很真實,你和她交往或進行交流時,會感覺到她的這種真實的魅力。”徐婭舉了一個她和莫文鑫交往的例子。

在學校舉辦外語口語大賽上,莫文鑫第一個走上講台,用地道的英文講述平民對前總統林肯的評價。在上台之前,莫文鑫把演講稿拿給徐婭好好參考,徐婭認為加那麼多俚語在裏麵會破壞演講稿主題的嚴肅性。莫文鑫對她的話隻是不作理會,徑直朝講台上走去。事實證明莫文鑫的做法是對的,俚語的加入非但沒有影響到演講主題,反而增加了整個演講過程的活潑氣氛。

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你必須擁有自己真實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而不能被別人的想法和看法所左右。做一個有思想、有自己獨特處世方式的人,你會發現自己更有魅力!

試著去改變吧!不要太不把自己當回事,有時候你的觀點是很好的,也是很容易被別人接受的。努力去表現自己,沒人會說你不合群!

當一次最好的聽眾

瑪格麗特·米切爾是美國著名作家。在她還上小學的時候,同學們就知道她是一個活潑好動的人。

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新學期一開始,同學們便發現活潑開朗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突然之間變得沉默寡言起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變化好朋友伊麗莎白當然看在了眼裏,熱心的伊麗莎白總想讓以前活潑開朗、笑語飛揚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再回到大家中間,於是就想找機會和米切爾談心。

有一天伊麗莎白在圖書館借書時,正巧遇見瑪格麗特·米切爾剛從裏麵走出來,於是早有準備的伊麗莎白便央求瑪格麗特·米切爾,在門口等她一下,待她借了書後一起走。路過花園時又懇求瑪格麗特·米切爾和自己再坐一會兒,瑪格麗特·米切爾也預感到了什麼,便笑著說:“你有什麼事,就說吧,不要再繞彎子了!”

伊麗莎白見自己的心事被識破,便直接對瑪格麗特·米切爾講了對她的疑問,“為什麼開學後總是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的樣子?”

立刻,陰鬱的神情又回到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臉上。停了一會兒,瑪格麗特·米切爾才說:“我爸媽現在總是吵架鬧矛盾,讓我心裏很不舒服。”

“怎麼會呢!你父母的感情不是一直很好嗎,什麼原因?”伊麗莎白驚訝地問道。

“是呀,以前我也一直為我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和優秀的父母而驕傲。但現在不知為什麼他們一直在吵架,好像是爸爸要離開我們,到英國去工作。”瑪格麗特·米切爾苦惱地說。

“怎麼會這麼嚴重呢,瑪格麗特·米切爾,你先讓爸爸不要以過於強硬的方式和你媽媽談論這件事情,然後再做媽媽的工作,有你陪著她,讓你爸爸繼續他的事業。”

“我爸爸的這次機會來之不易,他也很想出去感受一下國外的工作方式。我一直想勸他們一下,可每次見他們針鋒相對爭吵時,話到嘴邊又不敢說了。”瑪格麗特·米切爾接著說。

“你一定要嚐試一下,不要讓你父母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伊麗莎白認真地說。“那好吧,伊麗莎白,謝謝你,讓我把憋了那麼久的話說了出來,否則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伊麗莎白笑笑說:“大家是朋友嘛,就要互相幫助,你說對嗎?”

當你的同學有了苦惱,需要傾訴時,你要尋找機會讓自己做一次最好的聽眾,讓他或她敞開心扉,把心中積壓的苦惱和淚水一起傾瀉出來,並時時表現出深有同感,即使他流出眼淚也不要阻止。此時,簡樸的話語、默默地注視就能減輕同學的煩惱。告訴他: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吧,這時,同學一定將你當做最好的朋友看待。

喜歡軍演遊戲的少年

夏爾·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出生於法國裏爾外祖母的住宅中。祖父是個頗有造詣的曆史學家。祖母是個文學家,發表過多部作品。夏爾的父親兄弟三人,一個是詩人和凱爾特人問題研究專家,一個是昆蟲學家,戴高樂的父親亨利·戴高樂則是教授和校長。

這個家庭充滿著民族責任感。當普法戰爭爆發、法國麵臨失敗時,亨利·戴高樂毅然參加了國民自衛隊。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包圍時,他擔任陸軍少尉,率領一排人參加戰鬥,在這次戰鬥中,他負了傷。戰後,他為此獲得了一枚勳章。兒子夏爾懂事之後,把這枚勳章當成寶貝。

亨利·戴高樂有五個孩子。在五個孩子中,夏爾排行老二。他身材修長,眼睛很大,經常低垂著眼皮,但神態中透著聰明和堅韌。在幾個孩子中,戴高樂最忠實地體現了父親的思想。

少年戴高樂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愛國傾向。他很小的年紀,就開始關心法國的前途和命運。他非常愛看法國曆史人物中描寫英雄的故事,戴高樂家在多爾多涅河穀有一處房子。每當暑假,全家人就到那裏去度假。亨利要求每個孩子各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帶去,隻能帶一本。其他的孩子都選娛樂性質的書籍,而戴高樂卻選擇了《法國史》。他要全麵了解法國,包括她的過去和現實。

戴高樂從小生性好鬥。他細高的個子,有用不完的力氣,總是天天在外忙得不亦樂乎!盡管他很敬重自己的父母,也聽他們的話,但好鬥的性格使他經常招惹是非。一旦惹事,他就要受到父母的指責甚至體罰。雖然亨利·戴高樂夫婦很有教養,但是也時常被戴高樂的頑皮好鬥惹下的事端所激怒,氣憤之中也難免對戴高樂加以體罰。

少年的遊戲,不僅能夠反映出人的個性,也能看出他們的誌向。夏爾少年時期,和許多男孩子一樣,喜歡玩戰爭遊戲。在遊戲中,夏爾總是要求參加者像真打仗一樣,要服從命令,堅決戰鬥到底,隻能自我犧牲,而不能出賣戰友和情報。有一次,他和幾個孩子又在玩戰爭遊戲。小弟弟皮埃爾負責送情報。夏爾擔任司令官。他的要求是,一旦被敵人抓住,就要立即把寫有情報的紙吞掉,而不能讓敵人得到它。遊戲開始了。負責傳送情報的弟弟皮埃爾果然被“敵人”俘虜了。慌亂之中的皮埃爾,忘記了“司令官”的命令。當“敵人”準備拷打他時,他立即把情報交給了“敵人”。皮埃爾被“敵人”放了回去。“司令官”夏爾大怒,說他叛變了,就把小弟弟當做“叛徒”揍了一頓。受了委屈的小弟弟跑到母親那裏告狀說:“司令官把我給打痛了。”母親問:“哪個司令官?”皮埃爾指著一起回家的夏爾說:“就是他。”母親聽了之後,又好氣又好笑不知怎麼辦才好。

在戰鬥遊戲中,戴高樂經常把自己裝扮成將軍,還自稱是常勝將軍。到了十幾歲,夏爾就長得和成人的個子差不多高了。由於身高的優勢,再加上他有主意,慣於發號施令,很受孩子們的擁戴,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孩子們的頭兒。在遊戲中他當司令或將軍,孩子們都認可了。

有一次,他化了裝,挺起胸脯,邁著方步,去敲自己家的大門。他憋粗了聲音,對前來開門的母親聲稱:“是戴高樂先生家嗎?我是費德爾布將軍,前來拜訪先生。”在屋裏的母親聽到這聲音感到莫名其妙。母親打開大門,發現又是二兒子搗蛋後,很不耐煩地責罵了他,因為他開這種玩笑已不是第一次了。

在夏爾的主張下,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德法戰爭的遊戲。在遊戲中,哥哥格紮維埃的角色是充當德國皇帝。後來他覺得老當德國皇帝不好玩了,就提出要換法國國王當一當。可是,他一提出這個要求就被夏爾堅決地反駁了回去。夏爾高聲說:“法國是我的,不允許你到這裏來當國王。你隻能在德國當皇帝。”不管哥哥格紮維埃怎樣要求,夏爾堅決不答應。戴高樂在遊戲中體會到了成功的滋味,為他日後走入政壇確定了奮鬥方向,為建立法蘭西共和國作出貢獻奠定了基礎。

遊戲也是一種學習,孩子從遊戲中能領悟到什麼是尊嚴、人格、團隊精神以及失敗帶來的恥辱。因此,懇求家長不要阻止孩子正當的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示弱,離同學更近

阿裏各方麵都很優秀,但卻五音不全,他的鴨嗓唱起歌來不把人嚇得半死,也要把人震暈,可在聯歡會上,他卻主動請纓要來一曲蘇聯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結果一曲下來,同學們早已抱頭捂耳,女同學們更是笑得前仰後合。後來,有位同學對阿裏說:“我再也不能聽蘇聯的歌了,聽見、看見關於蘇聯的音樂立馬就聯想起你的重量級鴨嗓整死同學們的慘狀!”從此,“重級鴨嗓”便成了阿裏的代名詞了,但阿裏也因此更加受大家歡迎了,並和同學們融洽相處。

我們有時會把“任何事都要追求完美”作為目標,但這個“完美”會讓同學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有一種心理上的距離。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點,反而會讓同學感到你很好親近。使他們在人格尊嚴上有了一種平衡的感覺,從而,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

喜歡老師

紐約一家雜誌社的一位主編沃克先生說,他每天拿起送到他桌上的數十篇小說稿件隻要讀幾段,就能感覺出作者是否喜歡別人,關心別人的感受。“如果作者不喜歡別人和讀者,也就是說不熱愛生活,他就不會關心別人的感受。”他說,“讀者也一定不會喜歡他的小說,當然他的稿件就不會被采用了。”

沃克先生在校園生活中是個成績不怎麼突出的孩子,由於老師認為他天資不錯,加以引導,傾注了許多心血,從而使沃克變成了優秀的學生。沃克喜歡自己的作文老師之後,在交往中自然地流露出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意。這種喜歡老師的意識和作用是很微妙的。沃克剛開始試著把老師想象成自己喜愛的明星、自己最愛戴的人,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那樣地光彩照人,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一言一語都是那樣地悅耳動聽。

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沃克從不隱瞞自己喜歡老師的感情,喜歡就說出來。有一次,沃克在走廊上遇到漂亮的作文老師,敬了個禮,恭恭敬敬地說:“老師,您的眼睛真漂亮,要是我能和您一樣有雙漂亮的眼睛就好了。”“您笑的時候很像夢露,太美了。”年輕漂亮的作文老師高興地說:“沃克,謝謝你。把我當做你的朋友吧,讓我們共同學習,尤其是提高你的寫作水平。”

在以後的學習中,沃克開始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刊,堅持寫日記,他的寫作水平進步很快,有些作文在班上作範文通讀。

想辦法找到老師的優點和長處,確切地說,是找到老師身上那些令我們喜歡的部分,我們就有可能慢慢地真心喜歡上老師以及他所教的課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