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培養孩子必備的個人素質(1 / 3)

潛能就好比埋在地下的種子,最終能不能發芽出土、茁壯成長,家長的開發作用至關重要。那麼,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呢?激發其求知的欲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有欲望就有動力,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整個身心的能量。隻要家長在這一點上做足文章,孩子就沒有不成才的道理。

1.興趣是挖掘孩子潛能的敲門磚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也教導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說,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在法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誕生了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蟲學家,他就是聞名世界的法布爾。那裏山清水秀、寧靜和諧,給小時候的法布爾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法布爾的祖母養了好多雞鴨,常常抓些昆蟲給雞吃。每當祖母手裏拿著裝昆蟲的瓶子喂雞時,法布爾就趴在柵欄外邊出神地看著小雞搶蟲子吃的情景。懂事的法布爾為了讓祖母休息,每天抓小蟲子喂雞。抓著,抓著,法布爾對各種各樣的小昆蟲感興趣了。他通過接觸、觀察,漸漸地掌握了很多昆蟲的習性,也因此為他後來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法布爾考上師範學校,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昆蟲特別偏愛。他常常把美麗的蝴蝶分成類,做成蝴蝶標本,夾在標本夾裏。在畢業的講演會上,他講演了如何區分害蟲和益蟲的方法。

畢業後,他在一所中學任教,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以外,仍致力於昆蟲學的研究。就在這一時期,他提出了“人工養殖益蟲”、“利用益蟲去治害蟲”等方法,對昆蟲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之後他又完成了《昆蟲記》等多部流傳於世的不朽之作。

法布爾正是由於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為之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去進行研究,以至於成為一名昆蟲學家,為昆蟲學界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興趣在我們的學習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使我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心,為我們的行動提供了無窮的動力。特別是在科學家成長的道路上,興趣對一個人的發展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達爾文的經曆證明了興趣可以造就偉人,興趣可以使人為自己所鍾愛的事業奮鬥終生。興趣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曾進行過五年的環球旅行,對大自然有著深刻的了解,寫下了對生物科學研究起著重大作用的《物種起源》一書。

達爾文小時候就對周圍環境非常感興趣,特別喜歡鑽研問題。一天,小達爾文跟著父親到花園裏散步,花壇裏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美麗極了。他見其他花有好多種顏色,而報春花隻有黃色和白色兩種,就對父親說:“爸爸,要是報春花也有很多種顏色,那該多好呀!”

父親笑著說:“你這個小幻想家,好好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過了幾天,小達爾文對父親說:“我已經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我要變一朵紅色的報春花送給你。”

父親隨口應道:“好好好,我的小寶貝,你去變吧,變出來的話,它將是我們英國第一朵紅色的報春花。”

又過了幾天,小達爾文大聲喊著跑到爸爸麵前,把手伸到爸爸眼前說:“爸爸,你快看啊!”

父親一看,捧在兒子手裏的果然是一朵火紅色的報春花,美麗極了。

“小寶貝,你是怎麼變出來的?”爸爸驚奇地問。

“研究出來的唄。”小達爾文驕傲地說,“你曾經說過,花每時每刻都在用根吸水,並且把水傳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於是我就想讓報春花喝些紅色的水,傳到白色的花朵上,那麼花不就會透出紅顏色來了嗎?昨天,我折了一朵白色的報春花,把它插到紅墨水裏,今天它就變成紅色的了!”父親把兒子抱了起來,親了又親。

由於達爾文對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孜孜不倦的探索,他後來成了偉大的生物學家。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自覺、愉快地進行學習,興趣能夠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往往就能取得較好成績。如果喪失了學習興趣,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無奈,一種苦差使,那麼思維力、記憶力就會受到阻遏,成績便上不去。

愛迪生從小就顯示出探討事物秘密的興趣,他幾乎從會講話的那時候起,就提問個不停。他爸爸經常被他煩得直搖頭。母親就很有耐性,總是回答他的問題。

“媽,鵝為什麼坐在蛋的上麵?”

“給蛋溫暖呀。”

“為什麼要溫暖?”

“孵蛋呀。”

“孵蛋幹嗎?”

“使小鵝破殼而出,那樣小鵝才生得下來呀……”

他們母子之間曾這樣一問一答過。

這個孩子,一想到什麼便得付諸實行,因此他馬上就收集了一堆蛋,然後蹲在上麵孵蛋。

愛迪生隻受過3個月的學校教育,沒有學到教科書上所教的自然地理課程,也沒有學到要靠死記硬背才能學會的字母和算術。離開學校後,教育他的責任自然而然地落在當過小學教師的母親身上。

首先,他母親讀一些自己所喜愛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曆史故事給他聽,接著他接觸了一本名叫《自然科學學校》的初級物理學的書。這時他才9歲,對理化已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而他的發明實驗,也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

愛迪生曾經說過:“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親。”這是自不待言的。他母親以真正偉大教育家的寬大胸懷,發掘他的天才,啟發他的智慧。

之後,他與生俱來的實驗精神,不斷鼓舞教育著他自己。其中,最吸引他的莫過於電氣了。11歲的時候,他剛學會摩爾斯電碼,便跑到森林中到處裝設自製的電話。不久,他又用一些金屬碎片,裝置了一架簡陋的電報機。他完全沒想到這時候的自己,已經接近了富蘭克林時代以來的電氣實驗的主流了。

古人雲:“寓教於樂。”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樂者,心之動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有探索的欲望;有了興趣,我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也正是由於有了興趣,我們才能保持恒久的注意力。

興趣是培養出來的,或許你該試著和孩子在一起,也許你該先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在一般的條件下,孩子會對大人的事情比自己該做的事情產生興趣,如果你去做孩子做的事情,我想他會和你搶著做的。在更多的時候你該學著去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自己去選擇他喜歡的東西。或許你該故意地在某些問題上出錯,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很有助於他的學習。

2.讓孩子認識到:最優秀的正是自己

如果有人問道:你是優秀的人嗎?也許在那些表現突出的人群中會有少數人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如果進一步再問:你是最優秀的人嗎?這時能夠作出肯定回答,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人”的恐怕已是人數寥寥了。實際上,在作出否定回答的人群當中,許多人其實在某個範圍來說確實還是最優秀的,他們之所以沒有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人,除了在一些人的心中還保持有謙遜的傳統美德外,不敢相信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美國博士羅伯-舒樂在1989年大膽發表宣言,他要為美國建造第一座水晶教堂。他的同僚都認為他一定是瘋了,但他卻自信地說:“無論需要多長時間、多少金錢,隻要我去做,沒有做不成的。中國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不也是這麼回事嗎?”經過幾年的努力,羅伯-舒樂終於在1993年在墨西哥城建造了一座水晶教堂。他高興地笑了,那笑裏透出自信與艱辛。

中國國畫大師黃永玉剛來北京時,住在一個偏僻的地方,那兒的房子不僅潮濕,而且四壁無窗。他很煩躁,於是便在牆壁上畫了一個窗子,頓時覺得有陽光般的感覺。接著,他輕鬆地開始了他的國畫旅途。每當人們看到他的畫時,總可以欣賞出那畫中顯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艱辛的光芒。

艱辛加自信,成就如此之風景!更可見一個人擁有自信是多麼地重要。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的那位很優秀的助手,他對助手說:“我的蠟燭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助手趕忙說:“明白!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蘇格拉底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承傳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能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嗎?”

助手很溫順很莊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絕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辭辛苦地通過各種渠道把一位又一位的傳承者領到蘇格拉底的麵前,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有一次當那位助手再次無功而返地回到蘇格拉底的床前時,蘇格拉底對他的那位助手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還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辭誠懇地說,“無論如何,我也要把最優秀的人選找出來,舉薦給您。”

半年之後,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找到。助手非常慚愧,語氣沉重地對蘇格拉底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蘇格拉底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隻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發掘自己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地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過的這個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後悔,甚至後悔、自責了整個後半生,而蘇格拉底也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其實最優秀的是自己。在我們同學當中,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發掘和重用自己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比如說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室裏先是一陣難得的安靜,接著是一些支支吾吾的話語,仔細一聽,依稀聽得出那就是正確的答案,而這些知道答案但又不敢站起來回答的同學就如同那位助手,他們不敢相信自己,對自己沒有自信,失去了一次次鍛煉的機會,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一次次的遺憾。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在於如何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轍,每個向往成功、不甘落後的同學,都應該牢記先哲的這句至理名言:“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

3.真正品嚐到學習的樂趣

你在為學習而煩惱嗎?如果是的話,說明你完全把學習當成了一項任務去完成。其實,學習是快樂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應有的快樂,而非煩惱。

寓教於樂,從根本意義上講,是將教育過程貫穿於日常生活,將灌輸式教育轉變為輕鬆快樂的主動學習。從形式上講,它不需要課堂教學的一桌一椅,而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也不需要嚴肅認真的課堂氣氛的支持,而可以在輕輕鬆鬆的談話中、散步中、遠足中靈活開展。寓教於樂的觀察力培養最能於細微中見功夫,在輕鬆自覺中見成效。

有個美國人叫維尼夫雷特,他在其母親斯特娜夫人的教育下,1歲就會說很多話,還能背一些文學作品,2歲寫日記,3歲寫詩歌散文,4歲寫出世界語劇本,5歲會8種語言並開始發表作品。斯特娜夫人很重視對孩子的觀察力培養,她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在體會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時,快樂而自然地掌握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她每年夏天要帶孩子去山野中過幾天野營生活,讓孩子仔細看野花和小蟲,並飽覽自然風光。或在海邊采拾貝殼、海藻、水母等,在沙灘上堆山、築島、開湖、壘壩、修灣,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親眼看、親手摸、親耳聽,揣摩事物的性質。再將孩子視野擴大,麵對浩瀚的海洋,講述海的知識,甚至把地球儀帶到海邊,指出“地球上的大西洋就在這裏”,讓孩子想象大西洋以外的世界。在教給孩子地理知識的同時,把觀察事物的順序、方法、目標準確而生動地做了詮釋,開闊了孩子的視野。

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幼年時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父親希望他能夠學習好,多看書,盼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小富蘭克林一開始對學習不是很有興趣,他有時候拿起書來想看,但是隻要外麵有夥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就會把書一扔,第一個飛快地跑出去看。

他家裏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還是為孩子買了許多有意思的書籍,並把這些書籍放在很顯眼的地方。

有一天,小富蘭克林跑了進來,對他母親說:“媽媽,你能告訴我埃及金字塔是怎麼一回事嗎?我一個夥伴在考我。”

他母親就給他講解起來:“這個埃及金字塔其實就是埃及法老的墳墓,但是它的樣子很是奇特。”他母親把關於金字塔的各種知識都仔仔細細地告訴了她的孩子。

小富蘭克林聽得很入神,心裏想:“哇,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有趣的東西啊,我怎麼以前不知道呢?”

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真是太厲害了,你怎麼什麼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後變得像你這麼聰明,有著這麼多淵博的知識。”

“孩子,媽媽不是什麼都知道,媽媽這些知識也都是從書上看來的。其實書上的知識很豐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隻要你去看,你自己去發掘,就能變得和媽媽一樣懂得這麼多,甚至比媽媽懂得還要多。”

“是嗎?媽媽。”小富蘭克林更加不解了。

“當然是了,媽媽沒有去過埃及,本來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事情,是書籍給了我知識。孩子,剛才你說你希望成為像我這樣的人,那麼你就要從現在開始多多地看書,汲取裏麵的精華,把它變為自己的東西,這樣你就一定會比媽媽厲害。”母親繼續引導她的孩子。

“好的,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地看書,把這些知識都學到我的腦子裏去。”小富蘭克林開心地回答。

從此,小富蘭克林就對書籍有了興趣,經常拿來翻閱,津津有味地學習裏麵的內容。

他母親看到孩子的進步,心裏很是安慰,但是小富蘭克林還是有點缺乏自製力,有時會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他母親經常在他看書的時候對他說:“孩子,你現在看書,不要去管別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夥伴們玩,好嗎?”

“好的,媽媽。我喜歡看書。”小富蘭克林大聲地回應著。

然後他母親就會把孩子的玩具放到別的屋子裏去,同時把房間的窗戶關好,盡量不讓別的事情來影響孩子的學習。

就這樣,慢慢地,小富蘭克林就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了,經常在小夥伴叫他去玩的時候,堅持自己看書,不受他們的影響和誘惑。

就這樣,富蘭克林成為了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為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實許多有成就的人,在很小的時候並非都愛學習,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改掉了厭煩學習的壞習慣,一步步地把學習當成生活中的樂趣來享受。

歌德是德國最著名的詩人。但是,在歌德小時候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不僅不愛學習,而且還非常厭惡學習。那時他把學習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當時小歌德成天隻知道玩,他挨了很多罵,也挨了不少打,但是無論他父親怎麼做,都不能讓他安心地學習。

一個偶然的機會,歌德的父親見到了著名人類學家福斯貝先生,他是一個熱衷於兒童教育的人,他講了許多名人受教育的故事給歌德的父親聽,歌德的父親從他的談話中受到了許多啟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