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成人之道:讀懂孩子的人格心理(3 / 3)

到了高中不久,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個同桌一樣。好像重複了初中時的生活。我又感到了那種被監視的感覺,感到特別不安全。而且這回更嚴重了。於是,我更少和別人交流,越來越不願意在教室裏學習了。有時一進教室,就想她們又該議論我了。後來換了座位,我還是怕走進這個學習環境。所以想換班。

可以肯定,麗影的問題不是換班可以解決的。因為,她不是遇到了什麼實際的人際關係的麻煩,即使換個班,還會很快“複製”出同樣的故事。在我們的溝通中,她幾乎沒有拿出一個有力的論據,來證實確實有人來傷害她。

麗影的痛苦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結果。她在人際關係的認知上有一個誤區——她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互損的。事實上,人和人之間一般是不存在這種得失關係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了,你減了他才增了,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進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事實恰恰相反,人際之間的許多方麵都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損。單就人的發展說,就是因為人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人才能成長為真正的人。假如麗影真的逃避了學校和同學,一個人關進家門,那肯定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一個廢人,更不用說發展和有所作為了。過去,由於麗影是帶著認知誤區來看人看事的,就對人有十分嚴重的戒備心理。這種心理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於是,就總是感到別人好像真的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時時損害著自己。這種心理的投射作用,正如“疑人偷斧”的道理一樣。

結合具體事例,我們又談了很多很多。麗影對此有了較好的領悟,表示不再換班,要嚐試和同學們重新接觸和交往。在結束會話之前,我給她安排了兩項自我調整的作業。一是搜集證據,證明人和人之間的互利或互損;一是自然地和同學們交往,記錄下來每一次交往中的好感覺。

望著麗影告別的背影,我想:是什麼原因讓她形成了這樣的人際認知的誤區呢?

在和麗影的父母進行了溝通之後,感到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也很有文化和修養。然而,談話間的一個情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幾年前,麗影的父親借給了別人錢,到後來,人家說什麼也不認帳了。可以想見,麗影的父親該是多麼惱恨,該是怎樣的一番議論感慨。成熟的人的由這個事件得出的結論是:有些人你不能相信他。可是,這樣的故事走進孩子的耳朵後,孩子的概括常常是這樣的:人是不能相信的。差別在哪裏?在於孩子的概括是過分化的概括。就是這樣的過分化概括,讓麗影形成了對人不信任的人際態度。進而麗影的潛意識裏運用了投射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於是就常常感到同學們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我對麗影的父母建議,通過活生生的生活實例,給孩子一種熏陶,讓她看到人際關係主要是互利的。家長表示一定很好地合作。

不久,麗影又來到心理谘詢室。她和我交流了對人際關係新的看法。她說她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例證,說明人和人之間的確是互利的。同時她讓我看了她關於與同學相處的好感覺的記錄。她告訴我,在教室裏不再感到那麼有壓力。有時候,同學們的做法還常常讓她很感動。她說,我有信心走好高三這一年。

臨別的時候,麗影臉上的笑容告訴我,她已經走過人際關係的認知誤區。我想,麗影會在良好的人際交往中,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陽光。

男孩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電話約定之後,一位母親坐在我的麵前,一臉的困惑和無奈。她的訴說也是這樣地沉重:“我的兒子今年17歲,現在讀高一。小時候對我的話言聽計從,是個乖孩子。最近一年多見我象見了仇人似的,一年多了沒有笑容,沒有話說,回家就躲在自己的房間,誰哪句話不對心思,就發脾氣,就砸東西。在學校也很不像樣,上課不聽講,不做作業,違反紀律,打架,成績嚴重下滑。這不,最近因為打架事件鬧嚴重了,學校要勸退,好不容易學校才同意給一個處分……您說,孩子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怎麼辦才好?”

看來有必要與孩子直接溝通了,正好,孩子也有求詢的願望。於是,一個高高的男孩坐在了我的麵前。這是一個挺文靜挺漂亮笑起來甜甜的男孩,如果不是他自己承認,你很難把他和一個亂發脾氣,亂砸東西,亂打架的男孩連在一起。我們進行了初步的溝通,男孩也是一臉的困惑和無奈:“我有病,我腦子出了毛病……”

“說說看,‘毛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男孩皺起眉頭,進入痛苦的回憶:

我的毛病是從初三的時候開始的。一次,在緊張地複習迎考的時候,我在媽媽工作的房間複習功課。媽媽來了突然地斥責我:這是你讀書的地方嗎?隨後又說過幾次這樣的話。我當時非常別扭,心裏憋氣,不知怎樣發泄才好。就這樣我砸了不少東西。從那以後,我總是為這件事耿耿於懷,課堂上也會突然想起這件事,想起來就什麼也幹不下去了。結果中考因幾分之差而擇校進了重點高中。我是帶著非常糟糕的失敗的心情開始高中生活的。我雖然知道媽媽很不容易,可有時我想就是媽媽耽誤了我,我從此不再和媽媽說話,回到家沒有笑容。

再有,在初中時,我與一個女孩有了感情,我們是認真地。可是,中間出過不少麻煩。我也發現女孩不再那麼純真可愛了。這讓我也很痛苦,心裏也很煩亂。

就這樣,我經常沒有理由地發火,砸東西。在學校裏我也經常胡鬧,怎樣壞就怎樣做,就想跟別人對著幹,看誰不得勁就煩,一句話不對勁就打起來。其實,我心裏很痛苦,甚至有時候都不想活了,我不想回這個家,幾次在回家的路上想撞死……我這是什麼病,我該怎麼辦?

說到這裏,男孩抬頭看著我,那神情是痛苦中帶著期盼。

這個男孩沒有病,隻是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在心理學上,也有人稱之為“過渡期”、“危險期”、“危機期”、“關鍵期”、“第二反抗期”等等。這些稱謂或多或少地反映出這個時期的特殊性。中學生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是自信自尊的增強。他們要求獨立思考問題、認識世界、評價自己,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獨立的地位,要求觀念獨立、行為自治。用依田新主編的《青年心理學》中的話說,“自我的發現,使之產生追求獨立的欲望,努力爭取自己的解放,他們開始具有自己的目的,無論什麼都想自己試一試,並且不要他人幹涉。”可以說,追求獨立,確立自我,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要特點,心理學家霍林沃思稱之為“心理斷乳”。

所謂“心理斷乳”,是指脫離父母的監護,成為獨立人的過程。人的第一次誕生是脫離母體的解放,由於隨後的生理上的斷乳,與母親身體的聯係切斷了。但是在心理方麵,孩子與父母仍然聯為一體。所以,這一次解放是不完全的解放。正因如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才需要父母與成人的保護,他們表現出對成人較大的依賴性。而孩子總要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關係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而心理上的斷乳,必須在精神的一切方麵從父母那裏獨立出來才能完成。以心理上的斷乳為基礎,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展才能完成。

心理斷乳期正是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半成人半兒童的時期,心理上存在著成熟與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因而,這一時期是人心理發展曆程中一個“多事的季節”,所以才有人稱之為“危機期”、“危險期”。這一時期主要處在初中階段,也有的要晚一些,延續到高中初期。不同的孩子在心理斷乳期的表現,會有早晚輕重等多方麵的不同。因此,在家庭這個港灣中,有的會卷起一陣狂風巨瀾,有的卻似乎隻是一陣微風細浪。但是,每個人在心理斷乳這個多事的季節,生命的長河中都會經曆那麼一段並不風平浪靜的日子。

聽了上麵的意思,男孩緊皺的眉頭逐漸地放開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上麵談的是一個基本的心理背景方麵的原因。”我繼續分析,“恰在這樣的心靈劇變的日子裏,你和媽媽的衝突,你和女孩的交往,無疑都是對本來就不風平浪靜隨時可能掀起波濤的心靈之河的推波助瀾。這是具體的心理誘因。於是,在你的心中突然狂風大作,波濤洶湧,躁動的心靈難以平靜了。於是,有了你的那些躁動不安的種種近乎頑劣的表現。”

男孩一再點頭,表示領悟。

“但是,你對現在的自己並不滿意,你並不想這樣沉淪下去。於是,你感到了深深地對人無法言說的痛苦。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相對而坐。是嗎?”

男孩由衷的微笑是那樣地燦爛。他轉而問道:“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了,辦法也就有了。”我說,“既然你沒有毛病,就接受現實的自我,不用特別地跟現實的自我較勁。這樣,心結就會較容易地自然解開。當然,全不必以不聽話”來拒絕父母給你的人生扶助,更不必以“反抗父母”來追求盲目的“獨立”。“何況你有一顆向上的心。渡過這段生命的急流險灘,就會逐漸地進入一個較為平穩的人生階段。這個基本問題解決了,至於你和媽媽的關係自然不成問題,你與女孩的關係你也會作出更成熟的選擇。至於學業,肯定會隨著心靈的成熟逐漸好轉的。你說呢?”

男孩使勁地點頭。在我介紹了幾個調控情緒的方法後,男孩的微笑中又閃現出對自己的信心。

男孩的媽媽知道了上麵的情況,也舒展了眉頭。我們就親子關係做了較多的交流,男孩的媽媽對我的建議非常讚同。

後來,男孩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馬老師,真謝謝您幫我走過了一段人生的急流險灘。”

聽著男孩的新的故事,我想:讀懂了自己的心,每一個向上的年輕人都會走向成熟;讀懂了孩子的心,每一位父母自然都會更懂得怎樣愛孩子;讀懂了親子關係,每一個家庭都會多一份溫馨。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話約定之後,一對夫婦為了孩子和我坐到了一起。幾句寒喧過後,孩子的母親急急地給我講述了他們家中的一場父子戰爭——

昨天早起,孩子的爸爸問起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該起不起,滿臉的不高興。他爸爸發現了他的《學習手冊》,見上麵的成績又退步了一大截。他爸爸就強叫起他來,跟他要談談。我們這孩子,最近一兩年來越來越不聽話。小時候,也常常犯脾氣,那時候都覺得他還小,就沒放心上,就由著他。可現在,你說什麼都不行了。他已經是個中學生了,按說該懂事了。可他隻學會了不聽話,學習,學習馬馬虎虎,生活,生活懶懶散散。在學校讓老師特別費心,敢跟老師對著幹。在家裏讓父母就更費心了,他比父母還能耐,根本不服你管,想怎樣就怎樣,真是無法無天。這不,放暑假了,他竟然把書全扔在了學校,什麼都沒帶回來。是我們給他從學校找回來的……

我這是說哪去了。我也是氣壞了,還是說昨天早起吧。就這個樣子,他爸爸想跟他談談,他卻比誰都橫,吹胡子瞪眼不出好氣,而且跟他爸爸說,誰也別管我。他爸爸急了,舉起手來想嚇唬嚇唬他。沒想到他卻先動起了武,上來就撲他爸爸。他爸爸這回可真動了火,一頓打,打的孩子身上都見了血。孩子一下子跑了,一天沒著家。到晚上我要去找,他爸爸不讓找。我打聽了幾個同學都看見過他,想他也遠不了,就狠狠心沒去找。其實,他爸爸和我一樣,也是懸著心。第二天中午他回家了,說是在學校一個教室裏忍了一夜。這時候,他還不認錯,他爸爸又把他打了出去。到晚上回家時,孩子才算認錯……

這時候,心情沉重的父親抬頭麵對著我:“這回給我的觸動太深了,太深了。過去,我總是耐心又耐心,總是左講道理右講道理,總是沒完沒了地寬容他。哪知道,反到讓他越來越沒樣了。直到現在他眼裏沒有了父母,動不動就掄搭父母,到這回還要打爹罵媽了。真不能再跟他客氣了,真不能再寬容他了。我真急了,我要好好管教管教他。我跟他說,你沒爹沒娘打爹罵娘的,我寧可不要你這個兒子,也不能再輕饒你。你必須認識你的錯誤,你必須承認你的錯誤,你必須向父母道歉!您說,這回他也受到了很深的觸動,他也深深知道自己錯了。這還是第一回。我現在想起曾經看到過您書上說的那句話:必須讓孩子心裏有個界限。您說,我這回這樣做對嗎?”

“您的想法沒錯。其實您已經發現您現在的感悟是對的。的確應該讓孩子懂得什麼是最起碼的行為規範,這個規範是必須遵守的,是不可逾越的,逾越它就會受到懲罰。”我讚同地說,“應該給孩子自由,應該讓孩子獨立,但是,決不能叫孩子為所欲為,毫無規範。這是並不矛盾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無所規範的孩子會養成反 社 會人格,長大後也不會處理人我關係,難於適應社會,弄不好還會被社會所淘汰。現在,一些中學生中就表現出因無所規範而適應困難的問題。都是中學生了,還要靠學校從頭進行最初步的行為規範的訓練。常言道,桑樹要小彎,孩子要小教。到十幾歲了,再訓練起來老師們真是太費力了。”說到這裏見孩子的父親會意地苦笑了,我趁勢說道,“您不是切身體會到這一點了嗎?”

“是晚點了。應該從小就教他懂得什麼是界限,什麼是不能逾越的界限。現在晚點了,晚點了。”孩子的父親有點追悔地說。

“還來得及,還來得及。”我肯定說,“您的孩子不是受到深深的觸動了嗎?這說明您讓他開始懂得什麼是必須遵守的規範,什麼是不能逾越的界限了。您這種做家長的深沉的責任感會送給孩子的未來一份更為深刻地幸福。”說到這裏我話鋒一轉,“隻是,治病還是別光等做手術一個法子呀!我倒不是一概反對打孩子,特別是小孩子,該打再不打,更是家教的失敗。可是,教孩子懂得什麼是界限可不一定非要靠打不可,您會想出許多比打更好的辦法。是嗎?”

我們在會心地笑聲中告別。

不敢上學的女孩

現在,如約來訪的又是一對母女。安置好女孩,我先和女孩的母親進行了溝通。

溝通中我知道了女孩叫慧嬙,14歲,是個獨生女。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都搞教育工作,因而,一麵對孩子難免嬌慣和溺愛,一麵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特別嚴。慧嬙的父親因為孩子練琴不如人意砸過琴,因為孩子學習不如人意摔過杯子。慧嬙從小就特別好強,小學一直當班長。還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考了一個97分,自己就難受的不行,哇哇地哭。後來中考時,以最高分考入了一所重點校。

慧嬙入學就受到了老師的器重,軍訓時作為幾百名新生的代表準備發言。可當時因為老師有別的事找她而遲到了。因此受到了教官的嚴厲批評。慧嬙從小沒有離開過媽媽,對媽媽特別依賴。現在,遇到這樣的批評,慧嬙心情糟糕透了,打電話把媽媽叫來學校。看到慧嬙難受,媽媽就在學校陪伴慧嬙兩天。慧嬙才算平靜下來。

還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一個男孩曾經送給慧嬙一個生日禮物。爸爸雖然感覺不對,但正當考試前夕,沒有細究,事情就過去了。那個男同學也考入了這所學校。這天,另一個調皮的男孩就帶頭起哄,說她和那個送禮物的男孩怎樣怎樣,還把他往慧嬙這邊推。弄得慧嬙很是尷尬。當時,慧嬙沒有敢和父母說。現在,軍訓又受到了教官的批評,情緒不能自控了。回到家中,就把這件事也告訴了父母。慧嬙的媽媽就直接找到了送禮物的男孩,把禮物退回了。又找了起哄的男孩,男孩也認錯了。可後來別的男孩又取笑慧嬙和那個男孩的事情,慧嬙就受不了了。

隨後新學期的生活開始了,慧嬙擔任了班長。老師要求班幹部至少要考年級前10名。結果數學的第一次單元測驗慧嬙考了96分,就受不了了,哭了很長時間。後來,月考要媽媽陪著才勉強堅持考完。即使這樣,居然還考了全校24名。可是慧嬙卻感到特別的失敗,從來沒有過的失敗。再後來就不敢考試了,一說考試就頭疼,就胃口不好,就跑廁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同學又提到了那個送禮物的男孩,這下,慧嬙再也不敢去上學了。見到教室還是害怕。由此就休學了……

說到這裏,慧嬙的母親泣不成聲了。

眼看又要開學了,慧嬙能不能順利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一家人正在困惑之中,先是看到了我的一本心理谘詢的書,又看到了我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中作嘉賓的鏡頭,於是決定來訪。

隨後,我和慧嬙進行了溝通。這是一個表達能力很強,悟性很好的女孩。我表示了讚賞,很快我們形成了相互的信賴關係。慧嬙的訴說基本證實了母親的講述。此外,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慧嬙一再表示離不開媽媽,離開了就空蕩蕩的。二是考不好的時候,爸媽雖然沒有打罵過,但是從神態上可以看出爸媽很不滿意,於是自己就特別怕考不好。有時候考了90多分,媽媽還說不達到100分怎能考一個好學校?一次考了97分讓媽媽簽字,媽媽說不考一百不給簽字。雖說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帶著溫和的笑,慧嬙卻感到非常害怕。我們談了很多,慧嬙卻一直沒有談到與男孩的故事。

至此,可以判斷,慧嬙的症狀是因為遭遇了太重的心理壓力。

一是學業壓力。這個壓力首先源於家庭。慧嬙的父母軟硬兼施,兩路夾擊,特別是媽媽的“軟”壓力,更有危害。家長的過高期望值給孩子帶來的隻能是壓力。不過,孩子們幾乎天生地會保護自我,那就是以各種方式來對抗壓力。可麵對軟壓力,孩子會失去了對抗的意識和能力,任憑壓力來擠壓自己的心靈,還在那想著是自己對不起父母。打個比方,這種壓力恰似一個溫柔的陷阱,讓人無法防衛。慧嬙就是這樣,在父母長期的過高期望的影響下,她絲毫沒有意識到要對抗壓力,而是以完美主義心態和自己過不去,考了90多分還要“哭得不行”。因此說,軟壓力危害更大。當然學業的壓力與學校教育也直接相關,這另當別論。

二是人際壓力。許多家教的困境都是這樣形成的:家長對孩子,一麵是學業過高期望,一麵是生活的過度保護。一味嬌慣和溺愛,使孩子的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生存能力沒有很好的發展。用術語說,就是隻關注了孩子的“智商”,卻忽略了孩子的“情商”。結果使孩子一麵是在父母麵前任性依賴,一麵是離開父母難以生活。慧嬙就是這樣。住校的新生活,對她形成了強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具體地表現為與老師同學教官等人際關係的壓力。

三是性困擾的壓力。慧嬙的生命進入懷春的季節,性意識開始覺醒了,於是,萌生了對異性的向往,有了對兩性關係的關注與敏感,與那個男孩的故事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些。這原本不算什麼。但是,由於父母退回禮物等簡單強硬的做法,使她對自己的性意識采取了一種批判的態度,於是,想盡辦法來壓抑它。所以,溝通中她回避了與那個男孩的故事。他不是故意欺騙而是無意的壓抑。但是,隨著成熟,性意識不可遏止。這樣,一麵是拚命地壓抑和批判,一麵是難以扼製的衝動和渴望。於是心理衝突導致沉重的心理壓力。

這些壓力的共同作用,讓慧嬙混亂的心四分五裂了,於是,在潛意識裏逃避學校便成了她逃避壓力的出路,她的所謂身心症狀都是心理壓力的表現。

原因既明,對策就有了。與慧嬙母親溝通中我建議:一是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學業;二是給孩子鍛煉獨立生活的機會;三是善待孩子的青春期性心理,給孩子的兩性交往以科學的引導,不要簡單地禁止。就此,我們做了很多交流。慧嬙母親領悟很好,為過高地期望和過度地保護以及當初隻知退回禮物而忽略了積極的引導的做法而自責,同時也明確了今後的方向。

經過與慧嬙的溝通,她對學業開始有了比較平和的心態,知道不能老要那個“尖”。同時也堅定地表示要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當表示一定要努力重返學校的時候,咬住嘴唇使勁地點頭。我知道認知調整已經有了效果。可是慧嬙回避了性心理的問題,怎樣幫他化解的性心理壓力呢?我決定采取意向對話技術。

我請慧嬙閉上眼睛,讓心態平靜下來,然後想象自己走進一個房子,看在那裏看到了什麼。慧嬙說,房子裏有一個可怕的東西,是一條蛇,這條蛇正在蛻皮。看她臉上流露出害怕的樣子,我說,不要怕,不要退縮,盯住它看,你看它慢慢地變了。片刻,慧嬙說,是,是變了,變成了一條繩,一條彩色的繩,如同彩帶一般。我說,對,這是一條彩虹,五顏六色,很美。慧嬙臉上的驚恐變成了輕鬆。

片刻,我請慧嬙繼續想象。慧嬙說這回房子裏長著鮮花,蝴蝶飛來了,可是很快就飛走了。一會兒,又看到了鮮花,蝴蝶再次飛來。當她說蝴蝶又要飛走的時候,我說,你努力想象留住蝴蝶,不讓它飛走,對,就這樣,留住它。一會兒,她說蝴蝶真的飛回來了,而且是好幾隻,在鮮花上盤旋,又停在了鮮花上。她欣喜地說,一片鮮花,幾隻蝴蝶,好漂亮,好美。臉上綻開輕鬆的微笑。

人想象中的意象都有某種象征意義。通過意象可以反應人的潛意識的某些心態。改變意象的性質就可以改變有關的心態。慧嬙想象中對蛇的恐懼象征了她的性心理壓力。而改變蛇的意象為彩帶,就改變了心態。致於鮮花與蝴蝶,也反應了兩性關係方麵的壓力。想象蝴蝶留在鮮花上,可以化解兩性關係壓力。意象的象征意義一般不必對當事人解釋,我隻是建議慧嬙以後還可以仿照進行類似的想象練習。

最後,遵照係統脫敏的原理,我和女孩的母親共同研究了孩子返回學校的步驟。不能一下子就讓孩子進入常規的學校生活,需要分幾步走。比如可以就假期的時間這樣安排:按孩子的恐懼程度由輕到重分幾步:請同學來家裏輔導→請老師來家裏輔導→家長陪孩子在教室學習→在教室單獨學習→在教室和幾個同伴學習→在教室由老師單獨輔導→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聽老師輔導→最後在教室正常上課。具體排列順序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安排。一定不能急,要一步一步的進行,不給孩子逃避的機會,適應了較輕的情境之後再進行下一步。

慧嬙母親表示會努力的,慧嬙自己也表示一定與父母合作。最後,我建議慧嬙寫“成功日記”,記錄下每一步的收獲。這有助於堅持走向成功。

當母女告別時,我發現,慧嬙原來是一個陽光女孩,她的笑是那樣燦爛。

幫孩子演好學生的角色

電話鈴突然響過之後,我聽到一位父親急急的惶惶的聲音。他說他的兒子跟老師嚴重衝突,心理壓力很大,非常衝動,急需心理疏導。他說孩子也很想找我這位心理谘詢師談談。既然是緊急情況,就緊急處理。我放下手中別事情,約定立刻接待他們父子的來訪。

原來,這個男孩已經是個比爸爸還高的人高馬大的小夥子,18歲,讀高二。他見到我時強露笑容,卻也難掩他心中的焦躁、憤懣、惱怒。在稍稍調整一下他的心態之後,他講述了事情的梗概:

前兩天的自習課上,我和同桌好友先是逗,後是吵,吵翻了還動了手。老師發現後嚴厲批評,責令檢查。第一次檢查老師說不深刻,寫第二次之後,老師說晚上聽候處理。第二天早上,老師說需要和家長溝通情況。我沒有及時地提供電話。老師這時已經表現出不滿的意思,經過別的渠道跟家長取得了聯係。我和老師請假回家,怕我爸爸著急。老師不準假,我就告訴同學一聲私自回家了。學校知道後很惱火,在我回校後嚴肅地批評,派車讓老師親自把我送回家,要我好好反思。我強忍到今天上午按老師說的時間和爸爸一起來到學校。到校後老師和我爸爸講,要我跟幾位有關的老師承認錯誤。

聽到這裏我說:“那你有什麼壓力,為什麼衝動?”

“我不服!我不理解!已經這樣了還讓我承認什麼錯誤?這件事已經給我造成精神上的學習上的損失,就要期末考試了,我肯定考不好了。這究竟怪誰?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本不該這麼重,怎麼跟我沒完?我爸爸跟我做工作,我就把滿心的火跟我爸爸發泄,越鬧火氣越大……”言語間一臉的懊惱,看那陣勢非要找誰討個說法不可。

“你不服,你要怎樣呢?”我故意說:“暫且不論孰是孰非,就按你說的,就按你想的,你想怎樣?我建議現在就由你爸爸陪同去請一個律師,看看律師有沒有興趣。”見他左右為難的樣子,我繼續說,“你親自試試就會發現,律師會微笑著把你送出來:真是小孩子!律師不管,你隻好去找校長或局長評理了。如此你也許真的要混一個處分呢。你想過繼續鬧下去的後果嗎?矛盾進一步激化,這個學校你還能呆下去嗎?你已經18歲了,你必須對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負責,你已經到了不能再自己為所欲為而靠父母給你給你‘平坑’的年齡。”

“是,上次他跟老師瞎鬧就差點挨處分。這孩子的脾氣真不行,和誰都愛起火,跟老師就鬧了幾次了。”他爸爸插話說。

見他心裏開始滅火,開始了較冷靜的思考,我繼續說道:“馬老師不是說讓你學會忍,而是說讓你學會歸因。問題發生之後,人們總要進行歸因。心理學發現人們的歸因有兩類:一是內歸因,也就是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外歸因,也就是多從自身之外找原因。前者交一次學費就有一次收獲,後者交多少次學費也學不會生活。你前麵的心態就是你的外歸因所致。現在你當然想做一番內歸因了。其實,你很清楚自己在這個問上的錯誤:起因是你和同學課堂上打架,這是一錯;不經批準私自回家,這是二錯;直到剛才你還固執己見,不能認識錯誤,可以想見在整個過程之中你的態度該有多麼不好,這是三錯。”見他開始了反思,我深入一步說,“你為什麼有此三錯?用心理學的話說,一個根本原因是社會角色的扮演出現了誤區,就是說你忘了你是學生。社會賦予每一種社會角色一定的行為規範,約定俗成,大家都這樣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會這個大舞台上的戲才能順利唱下去。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要講平等,要講民主,但必須同時要講究各自角色扮演。就是說師生之間的許多事都不是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個角色的行為規範的問題。比如說,師生談話老師坐著學生站著,你並不去想有什麼不好。這就是大家都默認的角色的行為規範的問題。同樣,你這次師生衝突也是個角色扮演的問題。你犯了錯誤,老師批評你,你就該態度很好地接受批評。學校、老師並沒有給你什麼處分決定,隻是批評教育。這原本談不上什麼公正不公正。再說,你在挑剔老師批評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的時候,為什麼不挑剔一下自己是否當好了學生?”

“我也說,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你聽馬老師講的道理多好。”男孩的爸爸插話說。

見男孩情不自禁地點頭,我說:“現在當學生,應該演好學生這個角色,將來走向社會不管做什麼,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才是成熟,才有成功。”

“我知道該怎麼辦了。我一直以為我很懂道理,現在我才明白我很混。今天我就去向老師好好承認錯誤。”男孩非常坦誠地說。

“你是個懂事的男孩。你能主動想到找心理谘詢師來談談,這本身就是一個證明。因為你想自救,你在尋求該怎樣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信你越來越會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你會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父子倆舒展的微笑中我們握手告別。

告別之後,我想,其實家庭教育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教會孩子扮演好自己學生的角色,學會當學生。

扮演“病人”的女孩

電話預約之後,母女兩人來到了心理谘詢室。由於心理谘詢工作的特點,我隻能分別會話。於是,很有點女強人氣質的女士首先講述了前來求詢的由來:

我的女兒今年20歲。小時候,讓人很省心的孩子。還有點膽小內向。讀中專的時候,她開始頭疼,腦子有點亂,我就讓她回家休學了。休學期間,正好她爸爸急症去世了。她爸爸犯病的時候就她一個人在家。後來孩子的病好像又重了。這些年我外麵開一個公司,家裏還要照顧孩子,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咳!(果然是位女強人,可女強人也有軟弱的心。隨著一聲長歎,女士的淚水不能自已地滾落下來。)現在,孩子就整天的呆在家裏,我看越來腦子越鈍,手腳越笨,寡言少語,晚上睡不好,什麼事也做不了,連自行車也不能騎了。我不敢讓她一個人出去,到哪裏都是坐我的摩托。休學的幾個月後複學,總算畢業了。這幾年我帶她跑了幾個城市的不少醫院,吃了不少藥,可怎麼越吃藥病越重了?

現在,需要和女孩直接交流了。女孩高高大大,白白胖胖,雖有些懦弱和退縮的神情,也透著青春的光彩。不用過多的題外話,女孩就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早就想找個說話的人,總是想說點什麼,可是一直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理解我。在我的記憶中,父母經常吵架,我是在他們的吵鬧聲中長大的。媽媽是個能幹的人,總是對爸爸不滿意。後來,我讀了中專。在學校裏,老師挺喜歡我,讓我幫助管理圖書。這樣我中午就很緊張了,幫助借閱圖書。就在這時候,我感覺有些頭疼。老師請來家長,媽媽就讓我休學了。此後就是治病吃藥。現在,我還是腦子很沉,心情不好,有時候幹脆沒有心情,沒有反應。我的胃口也不好,晚上不吃藥就睡不好覺。我感到自己越來越不行了,什麼也做不了。媽媽說我的病好像越來越重了,不敢讓我一個人出門,什麼也不敢讓我做。

我請她談談現在每天的生活狀況。

女孩說:我每天就呆在家裏,不出門,除了吃飯就是睡覺。我的病好像真的很重,連起床都很費力,特別不愛起床,很難很難的,總要到八九點鍾才起來。吃過早飯就9點10點的了,看看電視就是午飯。午飯過後就睡午覺,一般睡到下午3點多,或者更晚一些。每天我隻是飯後幫媽媽收拾收拾飯桌,別的媽媽什麼也不讓做,說我不行。我特別沒有主見,也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什麼都不行了。沒有媽媽照顧,我真不知道自己怎樣生活?

從會話看,女孩絕沒有什麼嚴重的軀體疾病,為了證實我的判斷,我問道:“你畢業後沒有想過去工作嗎?”

“我做不了工作,真的,我什麼也做不了。”女孩好像已經習慣這樣的說法了,她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怎麼工作不了?”

“我手腳不靈活,動作慢,腦子反應慢,騎不了車……”女孩列舉了諸多困難。

“那麼,你不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做些事嗎?比如做飯。”

“我能做飯嗎?我從小沒做過飯,有病後就更不用我做飯了,我怕做不了,我怕會忘記了每一步都應該做什麼,媽媽說要是忘了關煤氣,會很危險的……”

“你可以從簡單的飯菜做起,把幾道工序寫在一張卡片上,‘照章辦事’,逐步練習,就可以避免忘記了。”我強調說,“就是說,你隻要打算做事就可以慢慢做起來的。說到睡眠,你午休就睡到了下午三四點鍾,晚上還怎麼能好好入睡?至於早上不愛起床,可不是你一個人這樣,誰都常常犯懶,特別是現在這樣的冬天。隻是別人不是病人,不愛起也得起,你卻可以拿有病而賴著不起了。再說,所謂‘動手用腦,心靈手巧’,一個人長期什麼也不幹,手腳和頭腦就會真的什麼也幹不了了。就是這樣長期的‘病人’生活讓你成為‘病人’的。你說是嗎?”

“您說我的病是裝出來的?您是說我本來沒病?”女孩沒有不滿,而是疑惑中有一點欣喜,開始了似乎從來沒有過的反思。

我為女孩的領悟而欣慰。

固然不能說女孩的病是裝出來的,但女孩的確是沒有什麼大病。女孩最初的頭疼可能是因為休息不好出現的緊張性頭痛,女孩目睹爸爸的突然發病去世確實是一個精神刺激,而這些原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都不至於到了現在這種狀態。關鍵的是女孩的休學,以及休學後漫長的求醫問藥、吃藥養病、無所事事的“病人”的生活氛圍。她現在這副幾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模樣,用心理學的話說是長期角色扮演的結果。

角色扮演是指人們在各個不同社會角色的生活氛圍中,都扮演著各自相應的社會角色,從而逐漸地形成與該角色相吻合的外部行為以及內在心理的過程。角色扮演的結果是讓一個人越來越具有相應的角色特征。其心理機製有二。一是內 射作用。內 射作用就是把外界的各種因素吸收到個人的內心,成為自己心靈的內在因素。人的角色特征都是這樣逐漸從外部內化的結果,即學習的結果。長期的病人生活氛圍和環境,太多太多的因素被內化到女孩的心靈深處,使她“學”到了越來越多病人的角色特征。二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的方式,它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以無抵製的接受為基礎,通過語言、行動、表情等,含蓄而間接地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的。“我是病人,我什麼事也做不了”,這樣來自他人和自我的消極心理暗示不斷地長期地作用的結果,讓女孩越來越像一個病人。再加上女孩機體的幾近停滯的狀態,按照用進廢退的法則,各係統器官的確會有或多或少的停滯或退化。這又進一步強化了心理暗示效應,也就越發要扮演病人的角色。於是,女孩真的更像一個病人了。一句話,女孩的“病”是長期扮演病人角色的結果。扮演病人角色不同於裝病。後者是有意的,是在意識層的心理活動,前者是無意的,是在潛意識層的心理活動。或者說,扮演病人角色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學會”了當病人。

我們常說長大成人,什麼叫長大成人?一個人來到世上,最初隻是一個自然人,主要的是生物屬性。是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使人成為一個社會人,具有了社會屬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就叫長大成人。誰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廢人,辦法很簡單,隻要徹底剝奪孩子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就足夠了。這個女孩正值青春季節,正是生命旺盛的生長期,卻長期地扮演了病人,停止了青春的生命不能或缺的一係列社會生活以及生命活動。於是,孩子的生命停止了生長,甚至要萎縮了。這才是女孩真正令人擔憂的“病”!

當我分析至此的時候,母女倆都深受觸動,深感警醒。

我繼續分析道:那麼,一個好端端的女孩為什麼扮演成了一個病人?就是說為什麼在你們的家庭中出現了這樣的故事?具體說來,一是當年父母的衝突給孩子童年的心靈留下了一些陰影,使孩子形成膽小、無主見等退縮的人格;二是母親的女強人形象常常有意無意地壓抑或剝奪了女兒的心理發展,也促成了孩子懦弱、退縮、依賴等性格特征;三是孩子父親的去世,使母親的感情過分地附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施愛太多,這過分的愛往往成為纏繞孩子心靈的繩索,嚴重束縛了孩子心靈的成長。正是這諸多的原因,母親過重過多的愛就把孩子壓倒在了“病床”上,讓孩子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應該享有的社會生活和生命活動,長期地扮演了一個“病人”,險些讓孩子青春的生命萎縮下去。這是何等的可悲而可怕!

女孩深有領悟:“我不能再呆下去了,我要活動,要做點事情,是嗎?!”當我看到無言地淚水從女孩母親的臉上再一次靜靜地滾落下來的時候,也從女孩眼裏第一次看到了閃爍的光。

“對,就是要活動起來,生命在於運動,心靈更需要活生生的社會生活注入鮮活的營養。”我接過女孩的話說。我很理解他們母女特別是母親此時此刻的心情,人最終需要自救,但是也常常需要別人的扶助。即便女強人,也有需要扶助的時候。於是,我轉而麵對女士:“女孩過去的經曆的確很不幸,但是你們已經開始了自救,這又是很幸運的。隻要積極自救,孩子的未來有的是希望。”隨後我提出建議:盡快讓女孩活動起來,投入生活,這是生命的源泉。具體說來不妨分兩步。第一步是由承擔起一定的家務開始,第二步是找一個地方去上班,不為掙錢,是為治“病”。轉而我對女孩說:“不要再當病人,不要再當小孩,要看得起自己,要給自己當家做主。隻有積極地自救,你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健康可愛的姑娘,你才有自己真正的人生。一切就看你自己了。”

母女倆臉上掛滿了笑容,因為她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當我們握別的時候,看到了母女倆真的一輛摩托,我說:“母親不要再把女兒帶在自己的身後了,讓女孩自己騎車,自己趕路吧。這也許才是真正的愛。”

大約過了半年的時光,我知道那個女孩不再扮演病人,已經找到了一份工作。又一個家庭驅散了陰雲迎來了陽光!

每當這樣的反饋信息傳來,我總是感到莫大的獎掖。

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創造的。趕緊開創自己的新生活吧,一切還來得及!!我為他們母女祝福,也為天下的為人父母和為人兒女的人們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