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成人之道:讀懂孩子的人格心理(2 / 3)

“孩子為什麼如此呢?”我請她講講孩子的成長故事。

“我以為孩子這樣與小時候的經曆有關。”她回憶說,“孩子生下來就是姥姥帶,姥姥有點溺愛。在家裏父親不善言談,我從小管孩子管得很多很細,比如整理房間,他從來不管,都是我替他做。”

“孩子從小就挺有自己的‘主張’。1歲的時候去托兒所,第一天他在那裏不吃不喝不動,說要不媽媽不來接我。3歲上幼兒園,為了一個玩耍的動作挨老師的罰站,我第一次打了他,為此他對老師很有反感。到初中的時候,沒有碰上了好老師。初二的時候,孩子就提出了想回家自學。這時孩子有些作業就不做了。”

“孩子個性比較強,中考不算好,就自費上了高中。他課下作業不是必須交的就不做,不願動手。他從小看課外書較多,高中時也愛看課外書,他搜集了好多對教育製度的不滿的材料。到了高三對學習還是不愛動手,我沒有說什麼,因為這個孩子不是別人讓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的孩子。後來就出現了症狀了,頻繁上廁所,睡眠不好。休學後症狀基本上沒有了,也能做一些整理房間的事情了。我沒有過多地與他談起明年高考的問題,希望他能自己想通。但是他就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他非常喜歡目前‘沒人管’的感覺。可是,最近孩子脾氣挺大,而且對我動手,動手打了我,而且還說,我就打你,你就活該。後來,孩子自己也感覺有點不對頭。孩子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我們應該怎麼辦?”

可以肯定,孩子明顯地存在心理壓力,這個壓力不僅僅是升學的壓力,而且是人生的壓力,頻繁上廁所,休學,退縮在家中,都是逃避現實緩解壓力的表現。

孩子為什麼感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一是家庭教育上的溺愛。不僅姥姥如此,媽媽也如此。自己整理房間,應該是從小形成的最起碼的自立能力,然而卻完全由媽媽代勞了。如果說有什麼失誤,這是首要的失誤。因為這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吸收精神營養的機會,影響了孩子心靈的成長。二是媽媽對人我關係的認知偏差給孩子的消極影響。比如,固然不能排除有個別老師素質不高,但媽媽認為孩子沒有遇上好老師,對師生關係的這種心態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看待和處理人我關係,從而影響了孩子對環境的的適應。

由此孩子形成了任性、偏執、脆弱、依賴性、缺乏承受力和責任感以及過度自我中心等消極的個性特征。孩子入托兒所當天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媽媽的依賴,後來在學校的許多問題都與任性和自我中心有關。自我中心的集中表現是適應環境的困難。所謂孩子有自己的“主張”,所謂“個性比較強”,其實是任性、偏執等性格的表現。由於這些個性特點,使他難於適應社會,對生活的挫折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於是,他形成了心理壓力:麵對升學怎麼辦?麵對人生怎麼辦?也由於他的個性特點,麵對心理壓力,不是采取積極的態度,而是消極的逃避,以致長期休學在家,使壓力越來越重。這又突出地表現出他缺乏責任感。

一個快20歲的小夥子閑在家裏,絕非正常的生活方式,隻能強化心靈的痛苦。所以,孩子不知不覺中運用了一種叫做“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衛機製來維護自己不安的心靈。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是指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麵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願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孩子對高考製度的批評以及為自己不去上學尋找的種種理由,便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表現。但是,心理防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於是,孩子陷入了一個心理誤區,他也不知自己的心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位母親非常同意我如上的分析,她更關心的是怎麼辦。我的建議是:

第一就是用什麼辦法暗示孩子直接和心理谘詢師交流,隻要我們有了接觸,就可以對他發生影響了。但是心理谘詢師沒法命令,心理谘詢要當事人主動求詢。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主動求詢,那麼,作為家長的選擇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放任一個已經長大的小夥子在家裏為所欲為吃閑飯,他要什麼給他什麼,他要怎樣就讓他怎樣。另一條則是毫不含糊地對孩子申明: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第一,你可以在家裏“沒人管”為所欲為,甚至打罵母親,但是社會並不為你個人處處開綠燈,必然要對你有所約束,你必須要學會遵守社會的規範,然後你才能真正找到自由的人生。第二,你可以抨擊當今的高考製度,甚至可以不去高考,但是你必須如同當今許多自學成才的少年那樣闖出一條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後你才有資格說三道四。第三,你可以繼續休學,甚至幹脆不再去上學,但是你必須開始實實在在地做事,自己給自己掙飯錢,自己養活自己,然後你才有資格自以為是。否則,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養活,豈不是最大的失敗?!這,是促使孩子積極的正視現實,走出心理誤區的關鍵。因為,這可能激發孩子開始積極的自救,也可能喚起孩子求助的願望。申明之後,是堅決實行。至少讓孩子趕緊走出家門,走向現實的生活,開始自己的謀生之路。也許,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最現實的幫助。因為這將促使他學會對自己負責。

交流至此,我說:“兩條路擺在麵前,就看當媽媽怎樣選擇了。”

告別的時候,這位母親深沉地說:“我懂了,必須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男孩,從“白日夢”中醒來

曉鋼是個獨生子,從小不知道什麼叫吃苦,什麼叫受委屈,也就學會了說一不二,任性是他的拿手戲。什麼事容不得別人說不同的意見,想了就得這樣做,誰也不能攔。今年剛剛初中畢業,中考後最輕閑的一個暑假。剛放假說回老家去幫助叔叔做些農活,鍛煉鍛煉,沒兩天就跑回家來。由著性子慣了,也就由他。父母每天都要上班,就讓曉鋼一個人留守。曉鋼本來就不喜歡交往,也就落得個清靜自在。整天無所事事,時間長了也閑得難受。轉眼,一個月過去了。這一天父親和曉鋼談起了他的學習,父親為曉鋼一個月沒有讀書光是聽磁帶看光盤而著急了。沒想到父親剛說兩句,曉鋼就先是淚流滿麵,又鬧又罵,後是開口不遜,怒火中燒,隨後是意識恍惚,渾身抽風一樣肌肉僵硬,並且抄起菜刀:我要殺人,我要殺人,說著就往外衝……媽媽好說歹說連說帶哄總算放下了菜刀。父母嚇壞了,孩子怎麼瘋了?當時去了醫院,醫生沒有查出什麼軀體疾病,推薦去了一家精神病院,隨後又跑了兩家大醫院,醫生都沒有確診到底是什麼病,開了一些抑製性藥物,可是病症並沒有完全化解。曉鋼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是不是精神病?

帶著這樣的困惑,曉鋼在父母陪同下前來求詢。曉鋼的父母和我訴說這些的時候,愁苦萬狀:您可要救救我們的孩子!

通過許多的溝通,曉鋼講出了心中壓抑已久的隱秘。

音樂和手 淫是我的兩大精神支柱。從初二的時候,我看過兩本黃色書刊,從那時開始手 淫,現在我嚴重的時候每天三四次。手 淫的時候總是有性幻想,對性特別敏感。我曾經把女生的內衣內褲偷偷地收藏起來,那次還偷偷的溜進了女生宿舍,摸過女生的大腿。有時候我還想嚐試性生活。同時我喜歡上了聽音樂,就是那些女歌星的磁帶,特別是一個日本女歌星,成了我迷戀的偶像。我還在網上看到了那個女歌星的圖片,就更是整天思念她。那次,我看到了她的一個光盤,我立刻就買了回來,回到家裏一打開光盤,她性感的形象一下子就鉤住了我的心。我就幻想著出人頭地,去日本和她結婚,和她過性生活,我養活她,疼愛她,她也疼愛我……日本女歌星成了我精神的寄托,感到隻有她才是我的知心,我成了我的唯一。可是現實多麼殘酷,爸爸竟然訓斥我那是精神鴉片!我的夢想被殘酷地撕碎了,我心中難言的痛苦,情不自禁就留下了眼淚,隨後就發怒發狂了。此後我也經常傷感。我想我愛那個日本女歌星,可是現實又是不可能,距離我的幻想是那麼遙遠,夢想何時才能成真?於是就傷感。您說手 淫和聽歌是不是罪魁禍首,我還有救嗎……

說到這裏,萎靡不振的曉鋼艱難地抬起頭,無助地望著我。

我表示了對曉鋼的深深地理解。從心理學來看,曉鋼不是患了精神病,而是癡迷於性幻想,陷入了白日夢之中。所謂白日夢是在非睡眠的狀態下產生的高度自我的幻想活動。幻想的內容往往超越現實,打破時間空間界限。做白日夢的人借助幻想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願望。做白日夢時伴有一定程度的欣快感,意識輕度模糊但並未混淆現實與幻想的區別,仍能對客觀現實做出適當反應。白日夢可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也可轉化為個人意誌行動的動力,激發青少年的希望和信心,激發其起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還可以平衡人的心理,實現心理自 慰,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但是,青少年如果沉迷於虛幻的夢境不能自拔,任憑虛無縹緲的夢境左右自己,以白日夢取代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行動,並成為逃避現實的手段,那就可能成為心理病態的征兆了。沉溺於幻想之中又往往是心理退縮的表現,是長不大的一種表現。那也是很可怕的。過分沉溺於白日夢中,它就會像毒品一樣,吞噬人的青春和理想。在青少年的白日夢中,相當多的內容是關於性幻想的。性幻想原本不是什麼錯事,對每一個性發育成熟的人來說,都是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現象。性幻想還可以使青少年在性欲望方麵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緩解性壓抑,有利於心理平衡。但是,過分的沉溺於關於性方麵的白日夢之中,會讓青少年喪失了生活的動力,而陷於萎靡不振或是走火入魔。曉鋼的發病便是走火入魔的症狀。

我們進行了這樣的溝通之後,我說,性不是醜惡和罪過,人也可以在白日夢中遊曆一番,但是一個青少年如果隻會做夢,隻會沉浸在性幻世界,就會陷入困境。馬老師很高興你意識到,你的白日夢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而且給你帶來了現在的痛苦。如此下去,不用說日本女歌星不會愛上你,怕是沒有那個女孩子會喜歡你。看來,總是沉迷於白日夢中並不能找到自己的理想。

曉鋼點頭表示同意。

我請曉鋼談談父母和家庭。曉鋼說了好多好多父母對自己的愛。如我所料,父母的溺愛是曉鋼導致白日夢和情緒發作的根源。由於溺愛,曉鋼沒有形成和他的年齡相適應的心靈成熟。他的心靈是幼稚化的,但是他的生理成熟了,他的性能量要宣泄。安閑的生活,讓性能量更強烈,這強烈的性能量讓他陷入了性的夢幻世界。本來一個對性充滿興趣的年齡的人,整個暑假一個人悶在家裏,這本身就是導致這樣那樣的成長障礙的生長環境。

至此,我指著窗外問曉鋼:“你看窗外的花長得很好,什麼情況會讓它們死亡?”

“不澆水會幹死,放在封閉的屋子裏會悶死……”曉鋼非常明白。

“好,說的好。”我肯定地說,“人心靈的健康生長也一樣需要水份、空氣和陽光,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如果讓白日夢取代了現實生活,那麼人的心靈還不是和花缺少水份、空氣和陽光一樣?還怎麼健康生長?”

“我懂了”曉鋼對自己有了信心,“我不能再沉迷於性的夢幻,我要麵對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好,馬老師很高興你願意從夢幻中醒來。”我再次肯定地說,“那麼你說,晚上沉迷於夢境了,早上怎樣讓自己告別夢境?”

“讓別人叫醒。”曉鋼首先想到的還是依賴別人。

“可以。但叫醒後難保你不會再次入夢?”

“那就掙開眼睛。”曉鋼想到了靠自己。

“也可以,但如果還是躺在床上,掙開眼睛後也難保不再閉上眼睛?”

“那就幹脆起床。”曉鋼終於想到了要拿出行動。

“好,你是個領會能力很好的男孩。人可以做夢,但不能隻會做夢,人還要會及時地讓自己從夢幻中醒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到時候命令自己趕快‘起床’——拿出行動開始現實生活。”我頓了頓問,“你能做到及時‘起床’嗎?”

“能!”曉鋼的語氣中有了力量。

“那麼,‘起床’之後打算做什麼?”

“和父母一起散步,走親訪友,打乒乓球,騎自行車……”

“好,這樣你才能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吸收到水份、空氣和陽光,讓你的心靈健康成長。”我表示肯定,“你父親說那些歌星的磁帶和光盤是精神鴉片,雖然有些偏頗,但是暫時告別那些磁帶和光盤,暫時告別富於情節性的小說和影視等,把這些時間用來去感受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現實生活,和父母在一起,和同伴在一起,說說笑笑,唱唱跳跳,打打鬧鬧,積極與人交往,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更真實的滿足和快樂,才能找到你真正的精神支柱。”

“我以後還可以看光盤和聽音樂嗎?”曉鋼問道。

“光盤是給人看的,磁帶是給人聽的,性幻想是人的天性,為什麼不可以?”我說,“問題是,現在我們要解決的是怎樣讓自己從白日夢中醒來。如果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就關心什麼時候可以再回到睡夢中,那就讓人懷疑你是不是能夠從睡夢中醒來了。你明白馬老師的意思嗎?”

“我知道了。”曉鋼領悟得很好,“現在重要的是讓自己‘起床’。”

和曉鋼的父母又進行了詳細的溝通,談了上麵有關的情況之後,我建議及時停藥,不要再讓孩子扮演病人。而後又強調,關鍵是豐富孩子的生活,支持孩子從白日夢中醒來,走向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這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水份、空氣和陽光。而且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吃些苦,磨煉意誌和心靈,這是讓孩子心靈長大,預防孩子心病的根本對策。隨後約定幾天後再次來訪。曉鋼的父母表示會積極地配合。

和曉鋼一家三口告別的時候,我拍拍曉鋼和成人一樣高的肩頭說:“曉鋼,曉鋼,就要成為剛強的男子漢了!”曉鋼挺起了胸膛,我們都會心地笑了。

幾天後,曉鋼和媽媽一起再次來訪,曉鋼母親說孩子特別願意來。

經過和母子的溝通,知道曉鋼的情況有了可喜的改變:一是用藥明顯減少,有些藥物徹底停了。二是性幻想明顯減少。三是情緒平穩多了,能夠克製自己不再亂發脾氣;四是戶外活動多了,基本落實了談過的幾項戶外活動。更可喜的是曉鋼的眼神中閃爍著神采,那裏有喜悅,有自豪,有信心。他說:“我的心裏爽快多了!”

“今天,馬老師從你身上看到了一種青春的風采。你看,小夥子多有精神!”我毫無虛誇之言。

曉鋼笑了,笑容原來很有魅力。曉鋼母親也看到了希望一樣麵露笑容,可隨後又拿出一盒磁帶,說是前天曉鋼一定要買的,說曉鋼有時候還想由著自己的性子。曉鋼也承認這些情況。

曉鋼第一次谘詢從效果看是成功的。針對前後情況,我分別和曉鋼母子進行了溝通,對下一步的心理治療作出了安排。和曉鋼母親約定:一,不再把孩子當病人,徹底停藥,二,狠狠心腸不再事事由著孩子,三,支持孩子增加戶外活動。和曉鋼約定:一,堅決暫時告別音像製品,二,努力改變性格,學會自控,三,訂出具體的戶外活動日程表並堅定不移地執行,活動內容要增強和同伴的共同活動。

臨別,我給曉鋼寫了短信:你是一個領悟能力和自救信念很好的男孩,很高興你已經取得了自救的初步成功,馬老師為你加油!繼續努力,你會展示出更美的青春的風采!

很快,曉鋼就要升入高中參加軍訓了。入學前又一次谘詢會話的時候,母子掩飾不住的欣慰和高興。曉鋼已經基本恢複了正常的心態,生活安排的很充實很快樂。仍然存在的問題,一是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還情緒不穩,二是與同伴交往過於依賴。我在繼續給予心理支持的基礎上,針對情緒的自我調控和交往中保持距離做了心理輔導,而後建議曉鋼寫“成功日記”,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成功的感受。曉鋼表示對軍訓吃苦有足夠的信心。

軍訓結束,我知道曉鋼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軍訓中曉鋼還被任命為旗手,“成功日記”記錄了他和老師,和教官,和同學相處的一段快樂的日子。我給曉鋼的成功日記做了激勵性評語。曉鋼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曉鋼母子的神態間流露出一種難以抑製的興奮。曉鋼母親簡直喜形於色,萬分慶幸地說:“要看當初,孩子整個要沒救了。真沒想到還有今天。”

曉鋼終於從白日夢中醒來,開始了良好的現實生活。的確,這是一個很成功的谘詢個案。這首先是曉鋼個人的領悟和自救,其次是家長的很好地配合。在我的心理谘詢實踐中,大凡效果理想的個案,都體現了這樣一個共性。

女孩為何遭遇“心靈幼稚症”

這是一個女孩的長長的讓人有幾分困惑的來信:

我是一名高三女孩。我身體不好,有病,去年曾經休學……我一點也不適應環境,學校讓我感到很有壓力。看同學們有說有笑,積極樂觀,我覺得自己被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裏,有一種被孤立被冷落的可怕的感覺。我努力去交朋友。先交了一個朋友,不久發現我們的脾氣合不來,就分手了。後來又交了一個。吃飯打水我們都在一塊,但她隻是表麵上給我安慰鼓勵的那種“知己”,我有很多話都不愛跟她說。就這樣我找不到一個朋友,沒有一個人能給我真正的安慰……我就胡思亂想:自己真不行,真沒用,什麼也做不了,將來怎麼辦?我真的不可救藥了?就這樣想啊想啊,心裏好難受,對什麼都感到沒意思,上學更感到沒有意思,學校的生活讓我厭煩,簡直讓我窒息。就這樣,我經常給家裏打電話,爸爸經常要來看我,有時候隔一天就要跑一趟來看我。爸爸一來,我就要大哭一場。弄得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就更勤地來看我,我也就更盼爸爸來。

去年就是這樣,爸爸說要不就休學,我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在家裏我才擺脫了壓抑的心情,才開朗起來。家人親友都拿我當病人,我就享受著大家的照顧和安慰。我是準備借休學調整好心態,好滿懷信心地迎接第二年的學習。哪知道今年到校不久,又舊病複發。就有了前麵說的更大的痛苦。現在,隻有到了假期,在家裏,在爸爸媽媽麵前,我才感到了快樂。隻要一到學校,我就陷入憂鬱壓抑之中。爸爸又經常來看我,嚴重時甚至一天一趟。現在,我又要如去年那樣快堅持不了了。我真怕再如去年那樣。馬老師,我不想那樣,我真的很怕,您救救我,救救我這個重病號!真心地謝謝您在百忙之中分擔我的憂愁!

究竟這個“重病號”得了什麼“病”?雖然從信中可以初見端倪,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溝通才能確切診斷。於是,我約請女孩和父親來當麵會話。

女孩父親的話讓我心頭一驚。他說:孩子去年休學是因為她想自殺。那次頭天我剛去學校看了孩子,她見了我就哭,也說不出什麼事,隻說想家,想爸爸,想媽媽。我好容易才勸好了。我不放心,隔天上午又去看她,才發現她一個人在宿舍裏。好容易叫開門,我發現孩子吃了安眠藥,險些出了危險。這孩子平時就很軟弱,內向,在家裏還不如妹妹能行。家裏也就偏愛她,處處照顧她,我照顧她更多一些。從小她去上學,我就不放心。到了高中住校了,我就經常去看她。今年複學後,又犯了老毛病,真怕她再出什麼事,您說不是更讓人擔心嗎?我就更勤地去看她。同時,我還讓她讀初中的妹妹經常寫信勸她,安慰她。就是這樣,她還是要堅持不了了……嗨!這孩子究竟鬧得什麼病,她到底是怎麼啦!

麵對女孩父親“她到底是怎麼啦”的問題,我心中的答案明晰起來。

隨後,我又和女孩單獨進行了會話。女孩高高的個子,臉上卻掛著幼稚的無助。在經過溝通消除了疑慮之後,女孩和我談了好多好多。除了重述信中的內容,印證了她在家中的情況,她一再談到,自己什麼也不行,將來也什麼幹不了,去努力和別人交朋友卻找不到好朋友,回到家裏就什麼都好了。她把去年休學和現在的痛苦,說成因為學習不好。可是她又承認考試總是在前幾名。她說現在又要期末考試了,所以更加害怕,所以寫信求助。

至此已經十分清楚,可以說女孩什麼毛病都沒有,又可以說女孩有一個最要命的毛病——她遭遇了“心靈幼稚症”,心靈沒有和年齡一同長大。通常,這個年齡的青年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過渡,應該有很大的獨立自主性了,應該是可以離開父母離開家庭獨自生活的人了。但是,她的心理發展水平沒有跟上生理發展的水平,她的心靈比她的年齡幼稚的多,沒能及時實現正常的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過渡,形成了對家庭對父母強烈的“依戀情結”。這就是她的心病所在。這個心病比什麼心病都嚴重。因為“沒長大”,會使人在生活中感到處處痛苦,處處碰壁,不能形成基本的生存能力,嚴重了還會由此釀成人生的悲劇。這個女孩情緒上的障礙,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人際關係上的障礙,對自己的沒有信心,把自己當成病人,等等,都是這種“心靈幼稚症”的症狀。而這種心病是主體不容易意識到的,所以,女孩把她的心理障礙歸結為學習考試壓力。

女孩沒長大,病因在哪裏?“病”在孩子身上,“因”卻在父母身上。正是以女孩的父親為主的家庭成員對女孩的過分照顧和保護,“培養”了女孩對家庭對父母的“依戀情結”,使它沒能適時地告別依賴,走向獨立,因而給女孩的人生平添了那麼多無謂的苦痛。我知道,依戀情結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女孩也不可能通過一次谘詢就可以長大。但是,撥開迷霧,認清心病,對父女倆都是必要的,由此會讓女孩邁開長大的第一步。

於是,我先對女孩具體地講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應試的心理調節的方法和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這且算治“標”,以幫助她眼下能在學校堅持複習考試到放假。而後,我用女孩便於理解的方式,分析了上麵講的“沒長大”的心理障礙,使她意識到自己應該創造條件以便真正早日長大。以求從根本上使她的心病得到徹底的治療。女孩表示理解並有信心堅持到考試放假。我又給了女孩一些心理支持,表示相信她一定願意讓自己真正長大。

我和女孩的父親又深入地談了女孩的病症和病因。女孩的父親有一種豁然領悟的感覺,表示同意我的分析,也願意積極合作。於是,我請女孩的父親先仔細思考一下,為了孩子早日長大,根據實際情況,到底該怎樣狠狠心,放放手。女孩的父親願意回去好好想想。

春節後,女孩父女又一次坐到了我的麵前。女孩說年前會話後,感覺還不錯,不用休學可以堅持到了考試結束,堅持到了放假回家。假期裏心情一直很好。她說上次的談話給她很大的力量。現在她擔心開學後再出現問題,堅持不下去。問我該怎麼辦?

“你是想在馬老師這裏繼續得到支持和力量,好哇!這說明你有了努力改變自己的很強的自救意識。其實,上次談話後你的這些感覺就是你自救的結果。”我進一步強化她的自救意識。

“現在,馬老師能給你的隻是一些建議。”我說,“一是當自己有時情緒不好時別太在意它。人的情緒有周期性,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你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會淡化那種不好的感覺,使它很快在你的心空飄散。二是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你把自己當病人,其實是你在運用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叫做退行作用。可是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是消極的。你把自己當成病人,這樣你就會感到受特別的照顧以及逃避學業都是順理成章的,你就心安理得了。這樣隻能加重你的依戀情結,強化你的依賴心理。三是接納現實的自我。你先前說過自己什麼都不行,這是由於依賴性而導致的對自己的沒有信心,對自己的不滿意。其實,人無完人。誰都有不足,誰都有長處。至少,你能夠很好地配合治療努力地改變自己,並且從年前的那段情緒的低穀走了出來。與馬老師接待的一些隻會說‘我不行,我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來詢者相比,你不是很了不起嗎?四是拿出行動。人心靈的長大不是光靠想出來的,主要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開學後你最需要做的是:不給家裏打電話,不讓爸爸去看你,一直堅持到休假時回家。那時候你行進在回家的路上,肯定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這最後一條最重要。如果你堅持不到底,就會前功盡棄。我們做一個最糟糕的設想,你全當是下地獄,也該咬緊牙關堅持下來。其實哪有這樣舒服的地獄?怎麼樣?你有這個信心嗎?”

“有!”女孩笑聲中表現出了極大的信心和力量,“我一定按您說的全做到。”

“好!”我極力地讚賞她,“還有一條,在努力去做的過程中,凡是感到成功的時候,就把成功的體驗具體而詳盡地盡情地記錄下來,不拘形式,隻要是成功的感覺,怎麼想就怎麼記。我們把這叫做‘成功日記’。你看好嗎?”

“‘成功日記’,好,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一定堅持記成功日記,我一定會成功!”女孩臉上有了燦爛的陽光。

而後,我又和女孩的父親進行了溝通,希望他能很好的配合,不要再對孩子過分照顧和保護,不管怎麼掛念也不要去學校看孩子。並且不要再讓妹妹寫信安慰她,讓她強化“我是姐姐”的意念。

一個周六的晚上,剛剛到了我為讀者谘詢服務的時間,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就響起一陣鈴聲:“馬老師,您聽出我是誰了嗎?我是那個記成功日記的女孩。我今天特別高興。開學以來我一直沒有給家裏打電話,也沒讓爸爸去看我。成功地堅持到了休假,放假那天回家的路上心中別提多興奮了,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我想,一定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您,您高興嗎?明天我去看您!”第一次聽到女孩這麼自豪快樂的話語,我都被感染的興奮起來。

第二天,女孩小燕子一樣歡快地飛到了我的麵前。從她的“成功日記”中看出,她的心靈開始長大了,開始跳出了依戀情結,開始擺脫依賴走向了獨立,開始發現一方屬於她的美麗的天空。她將在這方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尋覓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的人生。

不記得過了多久,接到了女孩的電話,告訴我她現在在學校裏生活很好,最近一次考試還拿了全校第一名。又不記得過了多久,再次接到了女孩的電話,告訴我她已經高興地生活在大學校園。哦,又是一個新學年了!

新的生活,會使她心靈成長的更加成熟。我欣慰地想。

男孩為何出現“自信缺失症”

這一天又是我在心理谘詢室值班的日子。已經快要下班的時間了,一位女士急切地敲開了房門。一邁進房間,就無力地癱軟地坐下,一把鼻涕一把淚哭訴起來。隨便陪著別人掉眼淚,不是稱職的心理谘詢師。我硬下心腸,來個“無動於衷”。等女士平靜下來,我知道她是一個中學男孩的母親,是為孩子來訪的。

她說:孩子今年15歲,念初三。眼看該畢業了,卻不好好學習,不寫作業。成績已經到了班上的後幾名。最可氣的是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遵守紀律,總是鼓搗東西,玩鋼筆,在書上亂畫。整個一個多動症。從小學就有這毛病,到初一時好一些,初二之後就嚴重了。我們曾經給孩子買了一些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吃了也沒怎麼管事。從今年,我們又給孩子買了治療多動症的一種新藥,幾百塊錢一個療程。開始的時候,老師和同學都說孩子上課老實多了。可是後來又不管用了。這不是,今天學校老師又請我們家長……哎!這可怎麼辦呀?求您幫我們治好孩子的病吧!

孩子是多動症嗎?究竟是怎麼回事?已經十幾歲的孩子了,必須和男孩進行直接會話,才能做出診斷。我說明了這層意思,孩子的母親表示理解與合作。於是,我們約定了與孩子會話的時間。

這一天,男孩如約坐在了我的麵前。隻見他帶著一副眼鏡,文文靜靜的,老老實實的。這就是那個讓家長愁苦萬狀的多動症的男孩嗎?我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你想和馬老師說點什麼心裏話嗎?”

“我不爭氣,總讓家長生氣,是我不好。”

“你哪裏不好?”

“我懶得寫作業,上課紀律不好,不注意聽講,總想玩點東西,總想跟別人說話,我對不起家裏。”

男孩還是那樣文文靜靜,老老實實。可是,這不像谘詢會話,男孩好像在向我做檢討。於是,我進一步向男孩闡明態度:第一,作為心理谘詢師馬老師不會對你的事情做簡單的對錯的評價;第二,馬老師不是站在你的父母一邊來對付你,而是要幫助你的。我說:“你知道對不起家裏,說明你是個好孩子,你想讓自己變好。馬老師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困難。也許馬老師能幫助你。如果你願意,可以和馬老師講講你的心裏話,比如,你是從什麼時候不願意寫作業,不好好學習的?”

男孩的眼淚止不住靜靜地流淌,抽泣著說:“從小學三年級。剛上三年級的時候,我感覺有點不習慣。有一次,我的作業有一個題不會,後來就忘寫了,老師罰我寫好幾遍。從那就不愛寫他的作業了。慢慢地形成了習慣,什麼作業都不愛寫了。老師就找家長。家長就打我。爸爸脾氣非常不好,從小就愛打我,隻是我都記不清了。我懂事後,記憶最深的爸爸第一次狠狠地打我就是在三年級。而且,從那起就總打我。有一次爸爸打我把一個墩布把都打折了。那時我心裏想,你越打,我越不好好學習!媽媽和爸爸一樣地可怕,媽媽脾氣也不好,還隻會和爸爸告狀。我心裏的話從來不和他們說。反正越打越不給你好好學習。現在,我知道父母是為我好,我也想改好了,可是,改不了。爸爸媽媽總是讓我考重點高中,可是,我上課還是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我的學習成績……”可能是第一次有人這樣靜靜地聽他訴說,男孩緩緩地打開了心靈的閘門。

“你喜歡做什麼事情,你做哪些事情時注意力最集中?”我插話問。

“我喜歡看電視,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偷著看,看電視時注意力非常集中。”男孩已經沒有了顧慮,和我實話實說。

至此,我終於可以作出確切的診斷了。男孩哪裏有什麼多動症!在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經常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多動”和兒童多動症混為一談,把兒童多動症的外延給人為地弄寬了。雖然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但一致認為在總人口中多動症的比例很小。盡管有些孩子的確很好動,很像多動症的症狀,但是並非都是多動症。

那麼,多動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動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年齡特征。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個最明顯的外在區別。反之,小小孩童像個大人似的沉穩不動,到真是個令人擔憂的事了。

二是氣質特征。人的氣質有不同的類型,有一種類型叫做多血質。多血質的孩子的明顯特點就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注意和興趣容易轉移,做事常常不夠專心。年齡越小,氣質類型的特征就越明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智力特征。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智力確實比一般孩子明顯高出一截。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學,多餘的精力怎麼辦?孩子是不會安排自己的精力的。於是,就常常表現為不注意聽講,活潑好動,時間一長還會形成習慣。結果,讓人沒看出他們有多少聰明卻看到了他們的多動。

四是學習障礙。有些孩子可能是知識上有了較多的缺露,失去興趣和信心,因而麵對課本和作業難於集中注意,總想做點別的活動。

五是教養習慣。有些孩子還會因為從小教養失當,養成了不能安靜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也常常表現為多動。

六是標簽效應。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說的通俗些就是,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自己就常常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隻是孩子是從大人那裏學來的。就是說,大人認為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常常就成為怎樣一個人。就是這樣,孩子常常會來“證實”大人的評價似乎總是有根據的。因為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大人的評價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於是就朝著大人評價的方向發展了。這裏,大人的評價如同一個標簽,所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就是說,有些孩子的類似多動症的表現,是大人不經意間經常的評價“培養”出來的。

上述這些兒童的“多動”和兒童多動症有本質的不同,最本質的一點區別就是多動的表現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有無選擇性。真正屬於多動症的孩子,注意力難於集中的症狀是沒有選擇性的,就是說,不論做什麼事多動症的孩子都難於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的“多動”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多動”,而在看電視或做遊戲等感興趣的活動中,就沒有這種表現。

按說,這些都是不難發現和理解的,可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朋友卻沒有發現和理解,而是把兒童一般的好動簡單的和多動症畫了等號?關鍵的就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較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在我的家教谘詢中,說孩子有多動症的大多是說表現在學習上,很少有人說孩子在其他方麵表現出多動的。這是為什麼呢?很好理解:由於家長對孩子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一旦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問題的是極少數人,那麼原因在哪裏呢?找來找去就有了“重大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好動。於是,想起了多動症。於是,孩子從此有了一個標簽貼在了身上。這樣一來孩子豈不是蒙了天大的冤枉?這個男孩的情況就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現在,這個男孩很想改變自己。但他麵臨的困難是父母要求他考重點高中,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幾乎無望的目標。他對自己沒有了信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給他信心。於是,我建議說:“你願意和馬老師定一個‘君子協定’嗎?咱們先不說能不能考重點,馬老師以為你下次考試前進幾個名次是沒問題的,你有信心嗎?如果有信心,咱們拉勾?期中考試隻要你有哪怕一點點前進,馬老師也願意聽你的好消息!”

男孩和我拉勾的時候是那麼有力量。

轉而,我與男孩的媽媽溝通說:如果非要說男孩得了什麼病,叫做“自信缺失症”或許更為恰當。男孩為什麼沒有了自信?根源分明在家長身上!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簡單粗暴的打罵打掉了孩子的進取心,二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三年級是一個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開始,是個需要多多幫助的特殊的階段,父母是沒有給孩子實際的幫助,隻知道著急上火打罵相加。三是對孩子的期望值不切合實際。已經是班級倒數的學生了,家長非要讓他考重點,那是給他一個“水中月”,他哪裏會有去努力的信心和動力?四是對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一個沒有什麼毛病的孩子竟然帶他四處求醫,竟然吃了那麼多的藥。這好比給孩子貼了一個消極的標簽,讓孩子把自己看成一個有病的人,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一個學習有問題的人。這種標簽效應的結果就是孩子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在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先是家長一點點地消磨了孩子的自信,然後家長又為孩子的學業無成而責怪孩子有病。人一旦沒有了自信是什麼也做不成的。所以,關鍵地是給孩子自信。談了上麵的意思後,我希望家長配合,盡最大努力幫孩子找回自信:一是千萬不能再打孩子;二是聽聽孩子的心聲;三是不要再拿孩子當多動症患者四處求醫問藥;四是降低一下對孩子的期望目標,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家長表示深有感觸,以後一定很好配合。

在後來的一個周六晚上,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鈴聲響過,傳來一個男孩的聲音:“馬老師,我是那個和您拉過勾的男孩,這次期中檢測我前進了4個名次。您說我該向您報喜嗎?”

“應該,應該,這就是應該祝賀的喜事呀!”我記起了那個曾經沒有自信的男孩,為他由衷地高興,“馬老師祝賀你的進步,馬老師相信你會繼續前進的!”

我感到男孩那一連的感謝聲裏,有興奮,有希望,更有自信。

女孩為什麼感到不安全

剛剛送走就家教心理話題前來采訪的電視台記者,外地一對母女便如約來訪,又是一個關於家教心理的話題。我很快投入到心理谘詢師角色中來。

女孩叫麗影,是個高三女孩,最近提出一定要換班,說在原來的班上沒法上課了,太痛苦。家長和老師都很困惑:這是怎麼回事?於是,麗影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了心理谘詢室。

我先聽麗影講述了她的故事:

還是讀初三的時候,先是我的同桌,後是我們班上幾個女生,總是傷害我,讓我感到很不安全。我的同桌對我的學習情況,總是好打聽。據說她在家裏狠勁地學習,可在學校裏,卻引誘我去玩。下課的時候,一見我在寫作業,她就說:“唉呀,學習這麼刻苦呀!”我的同桌和另一個女孩,經常在下課一唱一和地說我:“又學習哪?這麼認真呀!”“是呀,就這樣人家還說考不好哪!”考試前,別人問我問題,我說我也不很清楚。她們就說:“考試考了第四名,還說不會。真虛偽呀!”就這樣,我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有一種不安全感。說起來,我也很自私。她們越是這樣,我就越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讀書寫作業常常有意無意地連捂帶蓋,怕人看見。後來換了桌,總算到了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