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求知之路:洞徹孩子的學業心理(2 / 3)

我們溝通的結果是,女孩的心靈跳出了溫柔的陷阱。

我跟女孩的父母講了上麵的意思和與女孩溝通的情況,並說明孩子已經同意繼續在原校讀書。此刻,女孩的母親真是熱淚盈眶了。

我想,那淚水中一定包含著對有意無意間營造了溫柔的陷阱的追悔。

我企盼著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少些這樣追悔的淚水。

麵對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馬老師:

您好!我是您的家教專欄的忠實讀者,專門寫信求教。做為一名記者,我感覺在事業上是成功的,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是個失敗的家長。

我兒子今年13歲了,剛剛升入初中。他從小學到現在一直厭學,上課不聽講,不能約束自己,考試成績從來沒有上過50分,最低隻不過幾分。他也不願意看課外讀物。無論怎樣和他講道理都聽不進去,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們這裏的學校總是以分數論高低,可以說我的孩子是在老師的責罵聲中成長的,加上我的不正確的教育方法,促使他厭學。

我兒子出生的時候是難產,用了產鉗、吸胎器,大腦嚴重缺氧,醫生說這孩子即使活下來在智力方麵也隻有3%的希望。孩子不但奇跡般地活下來了,而且聰明、漂亮,他從小喜歡畫畫無師自通;到了7歲,騎自行車,遊泳等,都是無師自通。我想,如果哪個教練能看上他,也許他是個好的賽車手和好的遊泳健兒。可是我們這裏沒有好的體育學校。怎樣使我的孩子成功,哪怕他隻成功一步也是好的。請指點迷津,謝謝!

您的讀者 劉雪慧

劉雪慧朋友:

您好!我很理解一個母親盼孩子成功的急切之情,但還是首先需要靜下心來看清自己麵對的現實。

我猜想您一定很粗暴地對待過孩子。這也許就是您說的“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結果呢,正如您所說,是“促使他厭學”。看來,著急上火是會耽誤事的。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常常有這種情況,因為父母的心太急,反而給孩子的成長加重了障礙。所以,我說最需要的是靜下心來。靜下心來,您就看清了自己麵對的究竟是怎樣的問題。心理學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確有一些兒童屬於智力落後。智力落後的原因有產前因素,指一些先天遺傳方麵的因素;產後因素,指後天環境教育方麵的原因。此外還有產程因素,指孩子在出生過程中大腦外傷或窒息缺氧。您的兒子就是這種情況,孩子出生時大腦嚴重缺氧,的確會使他的智力發展低於一般水平。這便是醫生說的智力隻有3%希望的意思。

因而,孩子在常規學校讀書,肯定會在一般學業上處於劣勢地位。他不是從小就厭學,而是由於智力較低出現的學習障礙。對此,過多地埋怨老師也是不公正的。即使素質教育真的落到實處,作為普通學校的老師麵對的也是常態兒童群體,也難於要求他們對特殊兒童給予特殊的教育。至於以分數論高低,更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社會還沒有給老師創造一個不以分數論高低的教育環境。作為心理谘詢師,我隻能對您說“我們且不管他”。

那麼,您該怎麼辦?

首先是坦然平和地接受您的孩子。孩子的智力發展狀況不能簡單地怪您的家教失敗。您說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家長”,這種失敗感正反應了您至今沒能很好地接受自己的兒子,沒有接受兒子智力相對落後這樣的現實。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這種對不理想的現實不能接受的態度,比不理想的現實本身更有危害。因為它極容易導致不現實的教育措施。接受一種不理想的現實是不容易的。但是,能夠坦然而平和地接受,實在是幫助孩子有所成功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您如果聽過著名演員王鐵成如何接受他那個智力落後的兒子的故事,您會感悟到,對一個智力較差的孩子的深愛,首先是以坦然平和的心態接受他。

其次是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有了對孩子的接受,您就會領悟到,對孩子不能有過高的期望值。這不是說不指望孩子有所成功,恰恰相反是為了有助於孩子有所成功。任何成功都是相對的。您事業的成功不也是相對而言的嗎?但是由於期望值過高,麵對孩子的分數您肯定是一百個不如意,給孩子的隻能是失敗感,使他喪失信心。父母對孩子的不滿意常常是由於期望值過高,結果摧毀了孩子的自信,磨滅了孩子的希望。如果說您的家教有失敗之處,也許正在於此。孩子的信心不是單靠講道理就行的,而是要一點點地強化。一個大腦受傷害的孩子能夠在常規學校讀書,能夠考幾十分,您完全應該看成是孩子的成功,這樣您會給孩子一種成就感,給他繼續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最後是發展孩子的特長。您說孩子聰明,畫畫、騎車和遊泳很好,很可能是特殊能力發展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能力發展存在類型差異,不同類型的能力發展不是均衡的。就特殊能力而言,有些人一般能力(即智力)不高或者較低,但某些方麵的特殊能力卻有較好的發展潛力。比如,有的兒童由於智力較差從事常規的學業較困難,卻能在美術、體育等方麵有較好的發展。電視節目上曾播出過做一台音樂節目,那個叫周舟的“小小指揮家”就是一個智力落後兒童。在心理學研究中還發現一些很特殊的情況,有些智力很落後的人卻能很快地記住過往汽車的牌號,或者進行一些特殊的計算,在這一點上遠遠超過常人,有人叫做“白癡學者”。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說這麼多,我想您已經領會,單是在常規學校裏比各門考試,不會大家都是優等生,但是人都各有所長。您說的孩子“聰明”可能應該理解為,孩子雖然一般能力(即智力)較差,可是在遊泳、賽車類等體育方麵的特殊能力上卻有較好的發展潛力。這的確應該著意培養,以發展孩子的特長。至於具體辦法,您可以和本地的體校聯係,他們會給您提供有意義的信息。何況您又是一位記者,是不愁這方麵的信息的。

最後,馬老師還是想提醒一句,不論怎樣,都應該接納自己的孩子,不能心太急,不能心太高。這樣您會對孩子少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多給孩子一份信心,讓孩子多一份成功。如此,您也就是一位成功的家長了。

心理谘詢師 馬誌國

麵對一個智力超常的孩子

曉慧是個幸運的男孩。他的幸運在於人如其名地擁有極其智慧的大腦。在學校裏,新課本發下來,不過兩三天,曉慧一翻,幾乎不用聽課,就全部通曉了。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把難題留給曉慧。比他高兩個年級的姐姐遇到了難題,可以請教曉慧。說來也奇,曉慧一講就通。曉慧讀了好多好多書,古今中外,文史科技,他讀過的書家裏已經沒處存放。當我和曉慧交流的時候,我越來越感到眼前不是一個孩童,他的思辨能力,他的知識見聞,儼然一個小小學問家。經過智力測驗,曉慧的智商竟然高達140,遠遠超出一般兒童。我真為曉慧的幸運而慶幸。

然而,曉慧也是一個不幸的男孩。他的不幸也在於他的極其智慧的大腦。老師喜歡上課注意聽講的學生,可曉慧總是上課讓老師著急。他雖然不搗亂,卻不是小動作,就是不聽講,有時候還會自己在課上情不自禁地笑起來。老師喜歡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可曉慧總是為作業讓老師著急。曉慧最不願意寫那些沒完沒了簡單重複的作業,什麼抄寫課文啦,演算數學題啦,他說這有什麼意思。於是,他的作業常常不能按時按量完成。老師喜歡考試高分的學生,可曉輝每次考試後都讓老師著急。曉輝考試雖然難題從來沒錯過,卻很少滿分,很少前三名,總是讓老師失望。老師喜歡一門心思讀書的學生,可曉慧讀起書來總是讓老師著急。一本一本地課外書,一不留神就把課本擠掉了。老師著急,就找家長。家長更著急,就懲罰孩子:不許看電視,不許看課外書,晚上給孩子增加作業量,再不行就罵,就打。可曉慧還是依然故我,如果說有變化,就是看課外書由公開變地下了。比如,晚上家長一逼著寫作業,他就去廁所,在廁所裏可以一蹲一個小時——半本課外書讀完。而且,懲罰的結果是逆反,幹脆什麼作業都不願做了。媽媽急了,更是痛打。曉慧攥著拳頭,瞪著眼睛,呼呼地喘粗氣。曉慧真的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麼錯,為什麼我比別人更不幸?

當曉慧的父母坐在我麵前,訴說曉慧的故事的時候,滿臉的愁苦:“孩子念小學時我們就著了不少急,現在念初中了,孩子還是那樣,您說我們可怎麼辦?”

能夠簡單地責難孩子嗎?隨著長大,曉慧當然有一個自身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但是,簡單地責難孩子是不公正的。在心理學上,用智商代表人的智力水平。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商是按常態分布的,即智商為90~110的人最多,屬智力中常;70~90或110~130的人較少,分別屬智力較低或智力較高;70以下或130以上的人更少,分別屬智力低常(也叫智力落後)或智力超常。曉慧是一個智力超常的兒童,他作為一個非常不普通的孩子,卻接受著再普通不過的教育。這是生活對他的不公正,這是他的不幸。一個孩子,還難以把握生存環境中的一切。麵對不幸,本能的反應就是反抗。但是反抗就能逃脫不幸嗎?

能夠簡單地責難老師嗎?老師的確有一個如何端正教育觀念,如何因材施教的問題。但是,簡單地責難老師也是冤枉。應試教育的濁流彙集成了至今難以扼製的潮流,大潮之下,老師有幾人能夠一點不隨波逐流?潮起潮落之中,老師有幾個能自主沉浮?至於以分數論高低,更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都說“分,分,學生的命根”,其實,一個分數不單可以要了學生的命,不也可以要了老師的命嗎?至今,一個分數還明裏暗裏決定著老師飯碗呀!再說,即使素質教育真的落到實處,作為普通學校的老師麵對的也是常態兒童群體,又怎能指望老師對特殊兒童給予很到位的特殊教育?

“您的意思是說隻有我們家長好好想辦法了?”當我們進行了如上的交流之後,孩子的父母說。

“不錯。”我說,“如果家裏出了一個特殊的孩子,的確首先需要當家長的費些心血,積極地和老師合作,對孩子采取特殊的對策。”

“有什麼對策呢?”曉慧的父母很是關注。

“對策基本有兩類。”我說,“一類可以叫做‘硬件’對策,就是創造條件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學習環境和生存空間。比如與有關方麵聯係,送孩子去特殊學校,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培養。一類可以叫做‘軟件’對策,就是在不能根本改變孩子生存環境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采取一些折衷的辦法,為孩子營造一個比較適合的學習環境和生存空間。”

曉慧的父母表示願意考慮後一類對策。於是,我們針對曉慧的學校和家庭具體情況,就如下的辦法達成了共識:

一是講究方法。要充分理解孩子,講究教育方法,比如對於必須學習的任務可以采取“激將法”,絕不亂打孩子,以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二是給點自由。比如,晚上回家學習,家長絕不再盲目給孩子增加重複性的作業,給孩子一個比較寬鬆自由的家庭學習空間。對孩子的看課外書大開綠燈。三是減免作業。和老師增進溝通,求得老師對孩子的理解,以便請老師對孩子采取一些特殊的“作業減免政策”。比如,適合於一般學生的假期作業可以減免,給曉慧布置一些特殊的有難度的研究性的作業。這樣,也可以化解對必要作業的逆反心理了。四是善待分數。對孩子的分數,家長必須正確對待。隻要保持一個適當的水平,未來會有很大發展的。此外,還可以考慮適當的時候做一次跳級,這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準備工作。

臨別,我遞給曉輝的父母一本《超常兒童心理學》,半是玩笑半認真地說:“請你們讀讀,可要交一份作業談談心得體會呦!”

“我們一定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曉慧父母滿懷信心地笑了。

孩子轉學的困惑

電話裏又傳來一位母親的聲音,她向我介紹了孩子的許多情況之後說:“馬老師,您說當父母的準不替孩子操心?可是,您說這麼晚了還要耽誤您的工夫。您知道了我們這孩子的情況了,現在,我們正考慮給他轉學,您說轉學好不好?”

在家教心理谘詢中,時常碰到這種關於孩子轉學的問題。這位家長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實際而又不能輕率處之的問題,因為轉學是孩子生活的一個轉折,會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孩子以後的發展。難怪這位母親如此關注。

“先聽兩個關於轉學的真實的故事好不好?”在征得對方的同意後,我在電話裏給她講了下麵的故事。

故事一:這天,一對夫妻帶著孩子找到我,說來請教一下孩子轉學好不好?在我們的談話中了解到,他們的孩子讀三年級,上學早,比同年級孩子小1歲。暑假裏,他們喬遷新居。這樣一來,離原來的學校遠了,想給孩子轉到離新家較近的一所學校。在我把孩子安排了別的活動後,跟家長討論了兩個問題。第一,孩子個人的態度如何?家長說,起初沒跟孩子談,也沒想跟孩子談,心想到時候轉學過來就完事了。昨天剛跟孩子提起這事,她不太願意。我說,做好孩子的工作是這件事的關鍵。因為轉學後孩子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比如,你們想讓孩子轉學後還是讀三年級,不和孩子談好的話,孩子會不會感到是留級,是不光彩的事?學過的課程再重新學一遍,孩子還能不能認真去學?新同學對孩子有各種議論,她是不是能正確對待?這一切,工作做得好,孩子有良好的充分的心理準備,轉學就是孩子進一步發展一個契機,否則,也許會誤了孩子。第二,跟新學校溝通如何?家長說,這點是想到了,我們準備跟新學校的老師詳細地談談孩子的情況,請老師幫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我說,這樣好。上麵兩個問題解決好了,轉學沒問題。

後來又見到這夫妻倆,他們說,孩子在新學校適應挺好,沒出現什麼消極的影響,孩子很喜歡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

故事二:一位父親眼我訴說著他兒子的情況:您說,孩子13歲,已經在原學校念不下去了,怎麼辦?我就把他轉到一個新學校。這孩子真是太氣人了!就在轉到新學校的當天,我還沒離開老師的辦公室,下課時這孩子就又跟人家打起來了。我心裏這個急呀!跟老師和對方孩子的家長一個勁地道歉。我問,到底是因為什麼?聽這位家長說,原來是下課後,別的班的同學看到一個新同學坐在教室裏,就手指著他議論著。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我們孩子見狀就以為這幾個同學是在說他的壞話,衝出去就大打出手……您說,這孩子怎麼這樣?我直言相告:這似乎不能單怪孩子。孩子是因為在原學校不好呆下去了才轉學的。他來到一個新環境,心理上肯定處於一種高度的戒備狀態,隨時準備應付各種對己不利的刺激。於是,就在根本沒聽見別人說什麼的情況下而“出擊”了。如果在孩子到新學校前,家長把這些可能的情況都做一個大致的估計,讓孩子心理上有個合適的準備,肯定不會出現這種局麵,因為孩子既然到一個新學校了,絕不會一開始就想搞壞自己的處境。這位父親直點頭:當時是把我急糊塗了,轉到新學校前沒顧上跟孩子談這些……

在我的故事講到這裏的時候,電話裏傳來那位母親的聲音:“我知道您的意思了。要給孩子轉學,不管是因為什麼,都應慎重對待,應把轉學做為孩子良好發展的一個契機,前前後後要做好許多方麵的工作,特別是孩子本人的心理準備工作,隻要這些工作做好了,該轉學時就轉學。”

“對。”我對她的這麼好的領悟表示十分讚許地說,“不管是如第一個故事那樣的主動轉學,還是像後一個故事那樣的被動轉學,孩子都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道路。隻要把工作做到位,特別是把孩子的心理準備工作做到位,就一樣有光明的前途。”

孩子轉學的謊言

下麵這段關於轉學的故事,是周六晚一位母親在心理谘詢專線裏講給我的。

暑假過後,這位母親的兒子轉到離自家很遠的一所中學。轉學後一個月的光景,兒子突然給家裏打電話,說壞事了,學校好像發現了他們的秘密。什麼秘密呢?原來這個男孩在原校讀的是初三,轉學到新學校讀的是初二,這段實情隱瞞了下來。可是,學校老師們在工作中很快發現其中有“埋伏”:先是班主任老師在第一天見麵時,就聽男孩無意間說出了三年級的一段課文;隨後是科任老師對他沒有課本產生疑問;繼之是隨著了解深入,發現他學業基礎雖然較差,卻又不像新手,比如語文課有些課文總是先於其他同學背下來……老師們需要確認這個男孩到底是從幾年級轉來的,於是,不約而同地相繼找他談話了。由於當初家裏特意商定想掩住這一事實,如今老師看出來,孩子有了一種被揭穿謊言的負罪感,於是,很有些焦慮不安地給家裏“告急”。也是,孩子一個人在異地他鄉,本來就人地兩生,這下就更是心裏沒底了。

男孩的家長意識到當初的決策錯誤,告訴孩子跟老師實話實說。可是,又擔心會有什麼不好。於是,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

“當初怎麼沒照實說呢?”我問。

男孩的家長說:“怕讓人知道從高年級轉到低年級,會讓孩子沒麵子。同時,幫助轉學的朋友也說不必說出實情,也就瞞了學校和老師。”

我說;“實際上轉學常有降一年級的,這樣的情況基本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至於旁人的意見,由於不實際做教育教學工作,也未必切合實際。但是,這樣並無惡意的隱瞞,卻給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人為的心理壓力。即使沒有老師的詢問,孩子的心理壓力一樣藏在心靈深處,難以化解,好比小偷總是要時時擔心被別人看出破綻一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老師的詢問應該說是一件好事了。”

“您說得對,隱瞞對孩子是一種壓力,還是實話實說的好。”家長表示理解,隨後又關切地問,“可是,老師為什麼要證實這一情況呢?”

“這是為了教育教學的需要,也就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又來了一段“長篇大論”: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采取一係列的方法措施,要處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發生的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問題。而每一種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單由方法本身決定的,往往取決於具體的教育對象。這便是所謂“對症下藥”。要教育學生,必須先要了解學生。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方法的針對性。有針對性,才能有效。比如一個剛轉學來的學生,到底學沒學過眼下的課程,老師在上課教學或下課輔導時,自然都應區別對待。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教育措施的效果如何,都要看他到底是落在教育對象的怎樣的心理背景上。再有,教育教學工作又不單是師生之間的單一的溝通,而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向的溝通。老師對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了解,就會使溝通受阻,教育措施難以奏效。有一個實例。一個剛轉到班上來的學生把課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師帶頭鼓掌。可是,同學們沒幾個人響應,局麵很尷尬。最難受是那個新轉來的學生,滿臉通紅地趴在了課桌上。隨後老師了解到,這個學生是降班轉學來的。您看多尷尬?

最後我說:“總的來說吧,老師要了解孩子的實情,是為了更好地教好孩子。所以,孩子轉學時,單是為了孩子自身,也該跟新學校的老師如實地介紹孩子原來的情況,這包括一切事關孩子的教育發展的情況,溝通得越詳細越真實越好。”

“感謝您的幫助,有空我們當家長的還要去跟老師見一麵,把孩子的情況進一步說清楚。”男孩的母親很通情達理地說,“可是,這多不好意思。老師跟孩子那麼費心,我們還跟老師說謊,我們真有點沒臉見老師。您說……”

“您能及時補救,這很好。跟老師說清了,孩子也就沒有了心理壓力,不用天天為此而憂心忡忡,也就可以輕輕鬆鬆地享受他的新生活了。”我肯定說,“至於說謊,誰也沒什麼惡意,就算一個‘美麗的謊言’吧,老師會理解的,您說是嗎?”

耳機裏傳來男孩母親輕鬆的笑聲:“‘美麗的謊言’——您說得真好,我們一定要跟老師說實話”。

“實話實說,更美麗。”在笑聲中我們結束了這次通話。

男孩為什麼想輟學

一位當父親的來到心理谘詢室,滿臉愁苦地坐在我的麵前:“馬老師,您說我們那兒子是怎麼回事了?今年暑假開始讀的初三,這不,剛剛開學沒幾天,他忽然鬧著不去上學了。我們連哄帶勸,連說帶鬧,孩子就是不去上學。您說這孩子是多讓人著急?好啊,你不是著急嗎?你越著急,他越是不給你去上學了!您說這可怎麼辦?”

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溝通之後,我講述了下麵的故事——

曉雷也是一個初三男孩。初三,是初中的關鍵時刻。可是,曉雷卻偏偏“關鍵時刻掉鏈子”——不想上學了。他說頭痛。醫生檢查的結果是什麼毛病也沒有。過了一個星期,他還不去,對誰都發火。學校通知說,再不去就沒有學籍了。家長沒辦法,找到心理谘詢室的一位老師求救。

這位老師跟家長談過之後,又來到曉雷家。

曉雷躺在沙發上,眼睛都不睜。可是看得出,在與他父母交談時,他眼皮微動,並非充耳不聞。老師請孩子的父母先離開,單獨對曉雷說:“我可以和你聊聊嗎?要不,我說幾句你聽聽,好嗎?”他點點頭。老師說:“你什麼病也沒有。你是學習上遇到不順利,失去了信心,想逃避困難。可是,你明明知道中考是躲不開的,所以你心裏很矛盾和煩躁。你對自己不滿意,卻把火氣向別人發,這是沒用的。我們可以幫你,但最終得靠自己救自己。至於你願不願‘站’起來,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說完老師把他一個人留在屋裏。

隨後,老師和家長進行了溝通。

按照老師的建議,家長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是不再提上學的事,除了必要的話以外,不跟他說話,若無其事的幹自己的事,不再過分關注他。同時不準他隨便出門。在生活上來了個水平下降。粗茶淡飯而已,水果冷飲沒有了。有時候還讓他自己做飯,如果懶惰,就隻有啃幹饅頭了。這樣繃了幾天,孩子就有些熬不住了,對鄰居說:其實我也很矛盾。鄰居把這話告訴他媽媽,他媽媽裝作不知,就是不提上學的事。正當孩子像熱鍋上的螞蟻時,他爸爸覺得火候差不多了,非常嚴肅的說:“按《義務教育法》規定,你不上學你犯法,我不送你上學我犯法。你看著辦得了。”他媽媽偷偷給她舅舅打電話,請舅舅過問一下。曉雷很佩服舅舅而且有點怕。舅舅來電話了:“聽說你好幾天沒上學了,怎麼回事呀?我老遠地跑到外麵來掙錢,不光為了我的孩子,也為了你。你說,你到底去不去上學?”曉雷話也不流利了:“那我,那我,去。”這回媽媽說話了:“你準備什麼時候去上學呀?”他說:“我正想,正想……後天去吧。”“要不,明天就去!”爸爸不容商量地敲定。曉雷晚上徹底洗了澡,第二天,終於上學去了。

事後,曉雷跟家裏說了實話,原來開學後老師講三年級多麼關鍵,中考競爭多麼激烈,把他嚇丟了信心,所以想裝病逃避。

“這個故事和我們的孩子的情況差不多,對我很有啟發。”來訪的家長朋友有所感觸地說。

我們一起討論了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一是遇到孩子輟學的情況,家長絕不可以做出比孩子還著急的樣子。你著急他就不著急了。要做出平靜的姿態,把孩子推向第一線,他的急讓他自己去著。這樣才能促進他心理上動機的鬥爭,促進他自己戰勝自己。

二是輟學的孩子因為心裏煩躁,往往會找茬跟家長較勁。家長千萬別上當,要不理他,不給他對人發泄的機會。這樣可以給他創造反思的氛圍。因為人在和別人打架時是不愛反思自己的。

三是對輟學的孩子,粗暴固然不好,拉攏也大可不必。如果孩子不上學家長還要好吃好喝地哄著,豈不成了輟學有功了嗎?不能讓孩子這時太舒服。這樣可以避免無意中強化孩子輟學的念頭。

四是借助在孩子眼裏有權威的人的作用,這是很必要的一條。這樣,既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又可以算是找個台階。

五是不要輕易說孩子有病。輕易說孩子有病,孩子就會以病賣病,找到了逃避學習的借口,大人也緩解了心理壓力,其結果極容易真的讓孩子不能再走進校園。所以應從積極方麵多做工作。輕易說孩子有病,是不負責任的。

當我們結束會話的時候,這位父親滿臉的愁苦已經消散。

女孩為什麼想留級

電話約定後,一位很有修養很有氣質的女士來到了心理谘詢室。落座後,我知道她是為了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前來求詢的。我不知接待了多少畢業班的學生和家長,孩子到了畢業班就是這樣讓人牽腸掛肚。現在,她的孩子又遇到了怎樣的問題呢?

她說:“我的女兒叫誌瑋,過去還可以,進了畢業班就讓人費心了。這不,最近孩子提出說想要留級重讀高三,不知道這樣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