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求知之路:洞徹孩子的學業心理(1 / 3)

幫孩子走好初一適應期

這是一位母親的來信,信中提出了一個不少家長朋友都關心的問題。

她說:看了您做嘉賓的關於家教的電視節目,專門來請教一個問題。我的女兒12歲,本應不知憂愁的年齡,可是,最近我發現她突然失眠了,在床上翻來複去睡不著。因為這在她生活中還是第一次,我很有點擔心。昨天談心才知道,原來是因為過兩天就要開學,開學後孩子就要從一個小學生變為初中生了。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擔心:我的新同桌是誰呢?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老師會喜歡我嗎?和同學們怎麼談話?作業多不多?

說心裏話,不單孩子,就是我也有幾分不平靜。所以,想請教您。您說孩子升學了,我們當父母的應該給孩子哪些幫助?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是他們生活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轉折:熟悉而值得留戀的一切都將過去,充滿希望而又陌生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於是,孩子們的心裏,激動、興奮、害怕、茫然交織在一起。如何幫孩子邁好這新的一步?這的確是家長和孩子自己都很關心的問題。為此我回信中寫道:

首先,您要看到孩子升入初中後會遇到許多新問題,麵臨許多新變化:

一是社會角色的變化。小學那會兒,他們是全校資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而到了中學,他們成了資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從峰頂一下跌到了穀底。可另一麵呢,他們在家人親友麵前的地位卻升高了。小學那會兒,父母拿他們當孩子,這會,說他們“長大了”。這一低一高,會激發出許多新的矛盾來。

二是學習活動的變化。小學時整天圍著語文、教學、英語三門課程轉。到了中學,學習科目多了,一會兒一門課,一會兒一位老師,給人一種“走馬燈”似的感覺。在學習方法上,老師也不再手把手教人去做每一道題了,而需要學生有更大的獨立性、自覺性。

三是行為規範的變化。小學時的一些規矩到了中學要有改變。過去允許的,到了中學可能要禁止,過去禁止的,中學卻可能允許了;過去可以依賴別人的,到了中學卻需要自主了。

四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小學時出了什麼事,班主任就在身邊。到了中學,班主任可能要上幾個班的課,來班上的機會少了。而科任老師每天多關心本學科教學,一個人一個特點。同學間,過去的好朋友多分手了,必須重建新的朋友關係。

這一切都需要孩子順利地適應,才有助於他們的中學生活有一個好的起步。那麼,您該如何利用孩子新生活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初中新生階段的心理適應指導呢?

一是利用“新奇效應”。您應認識到,學習環境的轉變也是孩子發展的一個契機。應該利用“新奇效應”,讓孩子重建信心,樹立新的自我形象。有個男孩在小學時因脾氣過強,跟班主任發生衝突,影響了學習。進中學的前夕,趁暑假裏旅遊的機會,他父親與孩子進行了一次談話,用親切生動的實例告訴兒子:新生活的起步可以使你變成一個全新的人,因為任何人對你都沒有成見,全靠你自己怎麼重新做起了。正是這次談話引發的心理效應,幫助男孩順利地渡過了適應期,也成為老師喜愛的學生之一。

二是重建學習規範。孩子進入中學的最初階段,主觀上都希望給人一個好印象,在行為上較謹慎。這正是對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進行規範訓練的最佳期。學校所以在入學之初進行一係列的入學教育,正是針對這一特點,以便提高效果。相反,這時候的任何疏忽,都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很為不利的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和學校積極配合,抓好開頭,幫孩子重建與中學生活相適應的學習生活規範。

三是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朋友圈子”是關係到孩子校內校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孩子交友得當,可以從中受益,反之則會危害他的健康成長。如果孩子過去被一些有不良品行的同學所包圍,那麼孩子上中學後正好是一個擺脫的機會。如果孩子過去交的朋友沒什麼不好,但開學很長一段時間後仍留戀舊的朋友圈子,則需引起您的注意。因為長期如此,會引起孩子對新集體有所抵觸或難於認同。同時,還會使他因朋友圈子的狹窄,而難於得到廣泛的知識和形成良好的人格。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踏進中學校門這個特殊階段的的時候,有您的關心和指導,孩子必將將走向成功。

幫孩子走好高一適應期

心理谘詢中一位家長朋友這樣訴說著自己的困擾:

我們的孩子今年剛剛考進高中,沒想到一個學期還沒下來,竟是從沒有過的失敗等著他。

本來孩子中考之前的那段日子,一直是很努力的。在原來的基礎上,最後半年的時間,他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我記得他那時候學習勁頭很足,在我們家中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個。經過他自己的努力,終於憑自己的實力考進了重點高中。

可是,自從上了高中,我們還沒有從高興和歡欣中走出來,就被老師請進了學校。老師說,孩子入學不久,就對自己很放鬆,到期中檢測成績就比入學時退步了好多。老師說,他是班上滑坡最大的一個。從學校回來,我們當家長的非常困惑,中考之前很努力的孩子,到了高中反而怎麼學習滑坡了?

聽著這位家長朋友的訴說,我想到了高一孩子們的生活情景。的確,在高一適應期,常常有些學生出現了滑坡現象。

我知道這樣一個故事。考上了重點高中的趙偉業同學欣喜異常,決心快馬加鞭,“乘勝追擊”,爭取優異的成績。但時間不長,他發現不是別人的對手,因為考上重點的都是各學校的尖子,出類拔萃者雲集於此,偉業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了。於是,他自己安慰自己,不著急,來日方長,到最後憑著自己的小聰明拚搏一番,為時不晚。每天他把作業完成後,晚上便泡在歌舞廳中,加上家裏條件不錯,父母在經濟上從來沒限製過這獨生子,平日花多少錢沒駁回過。父母也以為他晚上去學校上晚自習,哪裏知道他在外吃喝玩樂瞎胡鬧。高一期末考試成績下來,偉業由入學時的中等水平降到了未等。到了高二,他仍然不著急,結果高二期末考試有兩科不及格。到高三時,他還真著急了,每天早起晚睡,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覺,其餘時間都用來念書。但為時已晚,三年的學習內容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他身體垮下來了,高考時情緒很糟,狀態怎麼也調整不好。高考成績下來,名落孫山。一個中考的優秀生,由於總是不著急,不著急,等到真著急了,也來不及了,最後的結果是一敗塗地,前功盡棄,追悔莫及。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是心理放鬆。

不管我們對今天的教育該怎樣評價,有一個現實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畢業班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緊張而有壓力的。這是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班的共性。孩子們的畢業升學壓力,既有來自社會的,也有來自學校的,更有來自家庭的。單就家庭方麵說,每到臨近畢業的日子,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為升學壓力而來求詢的比例都會陡然增高。孩子們訴說著父母以怎樣的心態給他們的畢業升學加壓之苦,他們有的擔心怕對不起父母,有的抱怨父母的過高要求。正是在這諸多方麵的壓力下,孩子們背水一戰,最後一搏了。經過緊張的畢業考試,拿到高中錄取通知之後,他們緊張的神經就開始放鬆了。及至入學後,他們還沉浸在新生活的成功的喜悅之中,加之以為剛剛開始,還有的是時間,心理的放鬆還在繼續。這是人的心理調節的自然趨勢。由於心理放鬆,學業就可能出現暫時的滑坡。

二是適應障礙。

雖說都是中學生活,在學習方式,知識結構,師生關係等方麵,初中和高中大有不同,這是需要適應的一個方麵。新的學校,新的環境,新的同學和老師,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陌生感,這也是需要適應的一個方麵。這些適應都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影響。有些適應能力較差的孩子就會在學習上有明顯的滑坡。

三是感情波動。

孩子走進新的生活,在感情上也會出現較大的波動。比如,孩子原來的朋友也許不再一起了,會有一種失落感;再如,初中時的男孩女孩也會有朦朧的感情,畢業分手後,在生疏的環境中那種感情會更鮮明和強烈,讓他們寢食不安。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找到了原因,我們麵對孩子的滑坡也就不必再驚惶失措。當您的孩子考進了高中之後,您該怎樣做呢?請看下麵這個母女之間的故事——

小冬去年考上了重點,母親深感欣慰,因為女兒三年初中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但這位母親深知高中學習的個中滋味。於是,接到錄取通知書後,母親認真地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母親問女兒:“小冬,你考上了一中,有什麼想法啊?”小冬回答:“我能考上一中,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我的壓力很大,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母親和顏悅色而又鄭重其事地說:“你應把壓力變成動力才好。高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學習最緊張,心理負擔最重的一個時期。你應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因為高中畢竟不同於初中,隨著學習內容、學習特點的改變,你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也應當有相應的化。你應有一個長計劃短安排:高一打基礎,高二是關鍵,高三是衝刺。高一階段,雖然學習不如高三緊張,但它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輕心。”媽媽的話,小冬默默地記在心裏。開學不久,她製定了一個詳細具體的學習計劃,每天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各門功課學得都很紮實。在高一的期末考試中,小冬進入了上等的行列,這就為她高二、高三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小冬的母親是一位睿智而可敬的母親。

這個真實的故事啟示我們,當孩子考進高中可能麵對滑坡現象時,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麵入手:

首先是要有心理準備。有了心理準備,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在入學前進行必要的討論,以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一麵可以使親子雙方都對可能的學習滑坡有所準備,能夠較坦然地麵對而不至於亂了手腳;一麵可以防患於未然,使孩子的學習滑坡不至於出現太大的麻煩。

其次是了解具體緣由。父母在平和的心態下,或者和老師交流,或者和孩子交流,或者和周圍的人們交流,對孩子的問題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是最重要的。

最後是提供具體幫助。父母對孩子此類問題也是溝通指導為好,簡單的批評往往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對於一般的滑坡不用太多的焦慮,孩子隻要走過這段生活大多能夠自然地調整過來。如果孩子確實遇到了較大的適應困難或感情問題,應對孩子提供具體的幫助。比如,和孩子聊天,讓孩子把心中的壓力宣泄出來;比如,和老師及時的溝通,以求得老師的幫助;比如,對孩子的感情問題給予恰當的指導。一個女孩向我訴說心中的困惑:初中時的一個男孩和她通信由一周一封到一周兩封到天天寫信,整個攪亂了她的心靈,學習大幅度滑坡。當我們進行了較多的交流之後,女孩找到了處理他們的感情的辦法,學習生活也就進入了正常的軌道。

新生男孩為何節節敗退

電話裏,一位家長朋友在和我訴苦:“馬老師,您說,我們這孩子是怎麼了?孩子是個男孩,在小學時一直在班裏總是前三名,考中學時也是以在他們那個小學前三名的好名次考入重點的。可是,進了中學後,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名次了,先是在班裏排在10多名,現在又到了20多名。您說孩子這是怎麼了……”

聽著家長朋友的訴苦,想起了不少家長朋友曾經和我討論過的這類問題。對這類問題應怎樣看呢?

非常明顯,首先是一個的競爭層次問題。重點中學錄取的是小學時的尖子生。而這時的尖子生是相對於小學時的競爭對手而言的。到了中學,大家都是尖子生,競爭對手不同了,大家在小學時都是第一名,可現在有些同學不能再保持第一名了。正所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是個很自然的事,是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客觀存在的事情。

電話裏,家長朋友對這一點表示理解,隨後又問:“那麼,在強手的競爭中哪些學生會落後呢?我們孩子為什麼這樣?”

這就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有的可能是因為沒有及時地轉換學習方法,有的可能是因為對老師的教學不能適應,有的可能是因為沒有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有的可能因為出現了某些具體的心理障礙,等等。但是,有一點是基本的因素,那就是天資遞減律的作用。

人們習慣於把人的先天素質稱為“天資”。天資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但天資對兒童發展的作用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遞減的。這叫做“天資遞減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如果把17歲時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麼4歲前可達50%,4~8歲再增加30%,剩下的20%是8~17歲發展起來的。這,與其說是表明能力在早期發展快,不如說在早期天資對能力發展的影響大,以後逐漸遞減。我國民間相傳的“十歲神童,十五才子,二十凡人”的說法,就體現了對天資遞減律的樸素認識。

天資遞減律告訴我們,孩子年齡越小越較多的受天資的影響,相反,年齡越大天資的作用越小。在小學時,當然也不能排除天資之外的影響,但是相比而言還是較多地受天資的影響。到了中學,雖然天資的作用還是不能否認的,但是相比而言天資的作用正在逐漸讓位於後天因素的影響。就是說,小學時可以較多地憑腦子的聰明,而到了中學後,腦子的聰明之外更多地需要後天的因素了。這些後天的因素就是人們常說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是否滿腔熱情,目標明確,持之以恒,勤奮努力,刻苦拚搏,等等。在強手競爭中,哪個學生在這些方麵不留意成了弱項,就會落後於別人。

“對,對,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我跟他說,單靠腦瓜的那點聰明不行,必須要刻苦,他就是不信。這回我要把您的這些話好好講給他聽。看他還不信!”聽我講了上麵的意思,電話裏家長朋友連連地說。

“可是,大家都努力了也不會都第一。”我話鋒一轉又說,“因為人的智力的確有差別,人的後天條件即非智力因素也是有差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差別不可避免。有差別,就不能大家都第一。但是,隻要努力了就是成功。正因為天資遞減,所以不論是誰,為了成功,都應勤奮努力。隻要孩子努力了,就應該為他加油,而不必為他的名次過分擔憂。您說呢?”

當我們說再見的時候,彼此已經有了共識。

新生女孩為何屢屢偷書

張虹是個勤學上進的女孩,走進高中的校門憑得是自己名列前茅的真功夫。這樣的學生當然受到老師的器重,同學的羨慕。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有同學向老師反應,說班上常常有人丟書,丟本,而且懷疑是張虹幹的。張虹怎麼可能幹這樣的事?張虹絕對不是偷東西的賊。老師這樣判斷。但是,事情就是這樣地讓人不可理解,最後事實證明,那個“偷書”的人就是張虹。老師百思不得其解,可證據確鑿,隻好請來了張虹的父親把張虹先帶回家反省,然後再研究處理意見。

痛苦無助的張虹走投無路之中,忽然想到了在報刊上看到過一篇我的心理谘詢的文章。於是,經過聯係預約之後,父女倆來到了我的心理谘詢室。

張虹的父親又是生氣又是困惑,說孩子從小就是一個老實的孩子,光知道念書,從來沒有偷過別人的東西,這回真的不知是怎麼了。

見張虹的父親不能提供更多的情況了,我便和張虹開始了直接的溝通:“說說看,拿別人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

“您說什麼?您說是‘拿’,不是‘偷’?”低頭坐在我麵前的張虹,聽我沒有說她偷東西,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麵了:“馬老師,我不是偷,我不是想偷別人的東西,我冤枉,我……”

麵對泣不成聲的張虹,我表示了深深地理解。我的理解讓她找到了一種信賴感,她慢慢地平靜下來,開始了她的心靈傾訴:

還是我剛剛考進高中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的學習好像不行了。入學後第一次考試就到了第三名,到月考的時候就到了第九名。我感到我要完了,別人在超我,別人在超我,我煩躁不安,我緊張焦慮,我不知如何是好,我不知怎樣發泄……越是這樣,越是聽不懂課,越是寫不好作業,這讓我心中更是煩躁不安,更是不知如何是好……就是在這樣的心亂如麻的時候,一天早自習我又是第一個來到了教室。我拿出了課本想看書。可是眼睛盯著課本就是怎麼也讀不進去,我的心又陷入了煩躁不安之中,我索性把書使勁大地摔在地上,摔的遠遠的。就是這一摔,不知怎麼好像觸動了我的哪根神經,於是,我隨手把同桌的課本也重重地摔到了地上:讓你超過我,讓你超過我……就這樣,我心中似乎有一種發泄的快感。正是這種莫名的快感,讓我鬼使神差般趁著沒人幹脆把同桌的課本遠遠地狠狠地扔到了外麵……

自從發生了第一次之後,我一發而不可收,一連地把同學的課本、筆記本、輔導書,偷偷地拿來,然後偷偷地扔掉。以致到後來,竟然偷偷地鑽進宿舍,把同學的食物等東西拿走,找沒人的地方先使勁地踩爛,然後再偷偷地扔掉……每當這個時候,我好像多少有一種發泄的快感,心裏好受了一些。可是,事後我又擔驚受怕:被人發現了我不是成了偷人的賊了嗎?不知是因為害怕,還是慢慢地適應了高中的學習,後來,我不再拿別人的東西了,我的心也平靜了許多……

可是,這時候我以前的行為已經徹底暴露了,老師和同學們都把我當成了小偷兒……

說到這裏,張虹的眼淚又流了下來。

“馬老師知道你這不是‘偷’,你這種行為與小偷兒的行為有本質的區別。真正的偷竊行為的動機在於把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而你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的動機不是要竊為己有,隻是要把別人的東西損壞,使別人不能擁有。”說到這裏我頓了頓,“你既然不想把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又不想讓別人擁有,那麼,現在靜靜地想想,你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張虹陷入了沉思。

“如果馬老師猜得不錯,你在高中之前一定是尖子生,很可能長期是第一名。”

“是的。小學的時候不說,單是初中三年,我不但一直是班長、學校學生會主席,而且一直是全年級的第一名。”說到這裏張虹心聲奇怪,“您怎麼知道?”

“是你前麵的談話告訴了我。一個考了第三名就以為自己完了的人,以前當然比這更棒。”我笑著說道,“但是,你不要忘了,高中的同學已經不同於初中的同學,就是說,你麵對的比較群體或者叫做競爭對手變化了,初中考第一,高中未必還能考第一。對此你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再加上高中的學習生活與初中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突然的麵對,你感到了很不適應。於是,你陷入了困惑:我怎麼了?怎麼不如別人了?第一不是一直屬於我嗎?怎麼能讓別人拿第一?別人超過我怎麼行?於是,你的心陷入了困擾混亂之中。於是,就把別人的書和其他的學習用具毀掉,讓別人不能正常地學習……”

“是,是這樣……”張虹點頭說,“可是,當時我並不是有這樣清楚的目的……”

“這就是我們心理活動的特點,許多行為的動機是潛在的,是潛意識裏的活動,似乎是不知不覺地就這麼做了。但是靜下心來麵對自己,就會看清自己的心。”頓了頓我問,“你知道你這是什麼心態嗎?”

“是嫉妒。”張虹聲音低低的。

“很高興你現在能看清自己的心。”我肯定說,“隨著比較對象的變化,別人超越自己幾乎是不可阻擋的,正所謂‘山外有山’。可是,由於你長期的優越地位,你不能接受別人超越自己。於是,對別人的嫉妒之火便在你的心中開始燃燒。嫉妒心態和正常的競爭意識的不同就在於:競爭意識是:‘你好,我比你更好’;嫉妒心態是:‘我不行,也不讓你行’。所以競爭可以促進大家的發展,而嫉妒的結果是於己於人都不利。很慶幸的是,你已經嚐到了嫉妒的苦頭,已經自我控製了嫉妒行為。現在,關鍵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熄滅心中的嫉妒之火,以健康的競爭意識來麵對自己的學業。”

隨後,我們就怎樣以一顆平常心麵對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進行了較多的交流。而後,應張虹的請求,我給她的老師寫了一封信,簡要說明了張虹行為的心理動因,以便獲得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同時我建議張虹和老師談談心,以化解壓力獲得指導。最後又和張虹的父親做了交流,使之對孩子有了理解。直到外麵華燈初上我們分手的時候,我終於看到了他們父女臉上的笑容。

不久,我接到了張虹的來信,說大家不再把她當成小偷兒,自己也能夠以良好的競爭意識對待學業了。她說,告別了嫉妒心態,感覺很好。

無形的壓力更可怕

一位家長朋友找到我,為難而又迫切的說:“真不好意思,想請您到我家裏一趟,多麻煩了!”

不敢說有求必應,但心理谘詢的經驗告訴我,這樣的請求隻能答應——肯定這位母親的孩子遇到了難題。

果然如此。走在路上,這位母親一邊蹬車一邊訴說,告訴我她的女兒讀初二,昨天說什麼也不想在原學校上學了,真不知如何是好,隻好請我費心。一邊說不好意思,一邊擦眼淚。這是怎麼回事?憑經驗和直覺,我意識到孩子是遇到了壓力。在路上,我就跟這位母親做初步調查。她說,沒有給孩子什麼壓力。這不,剛考完試,誰還沒說什麼,她就不肯上學了。

走進這個家庭,的確給人一種祥和溫馨的感覺。好像是不該對孩子形成什麼壓力。見到了女孩的父親,談話中,也感到他和孩子的母親一樣文雅。隨後知道這位父親在一所中專學校當校長。這樣的父親似乎也不會給孩子製造壓力。他說,的確沒給孩子製造過壓力,考完試隻是勸孩子別著急,下次努力。

好奇怪,還是沒有壓力!到底怎麼回事?我繼續思索著。

在了解到孩子是個文靜聽話也知道努力的女孩子後,我開始了和孩子的直接會話。在做了一般情況的了解後,我問她:“你不想在原學校讀書了是有什麼壓力嗎?”

她想想說:“是。”

看來孩子的感覺跟父母不一樣。就是這樣,孩子的感覺常常跟大人的感覺不同。

“那麼,壓力來自哪裏呢?”我問。

孩子說不清來自哪裏,說好像誰也沒有怎麼給她壓力。我們就換一種方式,讓女孩講講跟學習有關的讓她記憶深刻的小故事。於是,孩子給我講述了圍繞她的學業發生的一串故事:

我爸爸當校長,他的同事們都特別關注孩子的念書。聽說我考入重點學校,他們單位的人都誇我,說我學習好,有出息,肯定會考個好成績。那天家裏來了幾位叔叔,又誇了我一頓,爸爸嘴上一個勁地樂。

我考進現在的重點學校後,我們整個大家庭都歡天喜地的。那次回老家,叔叔說為我慶祝。他說,咱家還沒出過一個大學生,這回,你考進重點中學,這回咱們全家就指望你了。我知道叔叔最喜歡我。

暑假裏我去北京姨媽家。姨媽在一所大學作思想工作,對我的前程特別關心。說要我好好學外語,“你姨姐出國了,你還不好辦?”我知道,我的幾個姨姐都挺棒,我一直很羨慕她們。我真想跟姨姐一起出國。

媽媽年齡挺大了才有我這個女兒,對我更是疼愛。她總是把我跟姨姐比:你大姨說了,學好英語,跟你姨姐一起出國多好,就是不出國,你二姨姐現在當導遊也很體麵。她們都大學畢業,我的女兒哪點比不過她們。我知道,媽媽對我抱著很大很大的希望,我隻有努力,拿高分,考大學,才對的起她。前些天,同學們說有一部最適合我們看的電影,可又快考試了。我央求媽媽。媽媽答應我說:看電影可以,這次考試可要拿個好成績喲!

爸爸一向對我很好。每次考完試都很關心我的名次,態度倒是溫和的。最近這次考試前,爸爸說:你這次要是考個好名次,爸爸就專為你買一台電腦。可我這次考得卻很不理想。

……

聽著女孩的訴說,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她承受著一種巨大的壓力。隻是這種壓力是無形的,或者說是一種不明來源的壓力。這種壓力更有危害。

時下,不少家長都對孩子的期望值偏高,這是一個通病。說它是一個通病,“病”就“病”在無視這樣一個最明顯的事實:天上隻有一顆太陽。我一直讚賞這樣的觀點:群星也熠熠生輝。家長的過高期望值給孩子帶來的是壓力,也隻能是壓力。這種壓力並不一定很好地轉化為動力。

問題是當一種壓力是有形而又能明辨來源的時候,也許危險不大。因為人心理上有一種自我保護機製。孩子們幾乎天生地會運用這種機製來保護自我,那就是以各種方式來對抗壓力。相反,當壓力是無形的或說是不明來源的情況下,孩子隻隱約間感受到壓力,卻無法運用心理自我保護機製,也就是無意對抗,無法對抗,不知道跟誰跟哪一股力量對抗。結果隻能是越來越痛苦地試圖承受,任憑壓力來擠壓自己的心靈,還在那裏想著是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親友,對不起所有的人。打個比方,這種無形的壓力恰似一個溫柔的陷阱,讓人無法防衛。因此說,溫柔的陷阱危害更大。由於家長的確並非有意製造壓力,所以,最終也會跟孩子一樣掉進溫柔的陷阱。那是多麼可怕。這個女孩的心靈就是掉進了這樣溫柔的陷阱,正在苦苦地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