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美好從聲音開始(4)(2 / 3)

6.利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事物的性質,使語言既幽默又生動。有人問一位采購員說:采購工作好不好?他這樣回答:“出門是兔子,辦事是孫子,回來是駱駝。”“兔子”是指出門為了搶時間趕車趕船跑得快;“孫子”是指為了買到所需貨物不惜請客送禮,低頭哈腰地向人家求情;“駱駝”是指回來的時候不僅要辦好貨物托運還要給老婆孩子買東西,負載很重。他用形象的比喻說明采購工作是個吃苦受累的活。

7.將語言倒置也是一種幽默的方法。比如這樣說:“你命好,有兒子孝順;我呢?我得孝順兒子。”這種語義的倒置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效果。

8.抓住對方說話的自相矛盾,突出其可笑之處。韓非子的故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舉起盾向人叫賣說,我的盾最牢固,無論怎樣鋒利的矛都戳不穿。他又舉起矛向人叫賣說,我的矛最鋒利,無論怎樣牢固的盾都可以戳穿。旁邊的人馬上反問他:“那麼,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怎樣呢?”他窘得答不上話來了,因為他的話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9.采用邏輯的推斷法,假定對方的觀點正確,推論出荒唐可笑的結論來。有一則《巧媳婦》的湖南民間故事:巧姑很聰明能幹。她公公張老漢為有這樣的媳婦而高興,就在大門上劃了幾個大宇:“萬事不求人”。知府老爺看見了,覺得張老漢不把他放在眼裏,就派人去把老漢抓來,要張老漢在三天內辦三件事,其中一件是:找出一頭大公牛生的牛犢。過了三天,知府來了,要張老漢出來拜見。巧姑走上前說:“稟大人,我公公沒在家。”知府喝道:“他敢逃跑。”巧姑道:“他沒有逃,是生孩子去了。”知府奇怪,說:“世上隻有女人生孩子,哪有男人也生孩子的?”巧姑馬上反駁:“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為什麼又要公牛王生牛犢呢?”知府一時無言以對,隻好說:“這件事不要他辦了。”知府要張公公辦的另外兩件東西,也都被巧姑駁回去了。巧姑是這樣推理的:如果大公牛能生牛犢,那麼男人就能生孩子(所以她說公公生孩子去了)。而知府否定男人能生孩子,巧姑就根據知府的這個否定推出結論: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公牛又怎能生牛犢呢?巧姑的反駁幽默、辛辣、有力。

有時可以倒引對方荒謬的話來回敬對方:有一位老師對吵鬧不休的女學生說:“兩個女人等於一千隻鴨子。”把女人比作鴨子這是荒謬的。這女生見師母來了,就報告老師說:“老師,有五百隻鴨子找您。”弄得她老師很尷尬。

10.含而不露,話中有話意在言外。一位青年到某雜誌編輯部送稿,編輯看了之後問他:“這篇小說是你自己寫的嗎?”青年回答:“是我自己寫的,我構思了一個月的時間,整整坐了兩天才寫出來,寫作真苦!”編輯故作驚訝地說:“啊,偉大的契訶夫先生,您什麼時候複活了啊!”青年的小說是抄襲的贗品,他聽了編輯的話頓時滿麵羞愧,內疚地離開了編輯部。

11.語言誇張,也是常用的幽默技巧。相聲演員馬季來到廣西的柳州市曾問壯族詩人黃勇刹:山歌裏有沒有相聲材料?黃勇刹給他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騷的財主,編了一首冒牌山歌來調戲一個純正的村姑:

未曾老,

今年中有九十三,

閻王批我一百歲,

還有七年同妹玩。

這個村姑馬上回敬他一首:

老發顫,

七老八顛喊妹連,

胡須生在馬屁股,

留給後生扯二弦。

村姑的山歌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馬季稱讚說:“風趣、幽默,諷刺得淋漓盡致。”

12.同樣的語言用到不同時代的語言環境或不同時代的人身上,會取得幽默的效果。比如,有些戲劇小品寫古代人講現代人的話,觀眾聽起來不禁哄堂大笑。你寫現在的青年戀人到“卡拉OK”去玩,大家不覺得可笑;如果你搞“新編《西廂記》”,寫張生對崔鶯鶯說:“小姐,今晚我們到‘卡拉OK’去跳舞好嗎?”觀眾就會忍不住笑起來。因為,現在的語言與古代的語言環境反差很大,把兩者扯在一起,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13.適當運用行業語,使談話或文章活潑、幽默。我國著名的散文家秦牧,麵對自己的成就和榮譽曾感歎地說:“世界上的人和事,四舍五入者多矣,我便是有幸得五入的人。”“四舍五入”是數學術語,用在這句話裏,含蓄地表達了秦牧的謙遜,顯得幽默大度。又如,中蘇關係恢複之前,戈爾巴喬夫表示要與中國恢複正常睦鄰友好關係,鄧小平同誌提出在三個前提條件下才能實現。外電對此評論是“戈爾巴喬夫放出試探性氣球”,“北京把球又踢給了莫斯科”。這裏運用“氣球”、“踢球”等術語,把嚴肅的政治問題、外交問題說得既輕鬆又幽默。

14.偷換概念,利用違反同一律的錯誤,也使談吐幽默、風趣。魯迅先生有一篇雜文寫道:

A:B,我們當你是一個可靠的人,所以幾種關於革命的事情,都沒有瞞了你。你怎麼竟向敵人告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