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推銷員的成功之術(4)(2 / 3)

“在人類的曆史上成就偉大事業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寵兒,卻反而是那些遭遇諸多不幸卻能奮發圖強的苦孩子。”

古往今來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由於貧困沒能上大學,17歲時得了傷寒和天花,這之後,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又接踵而至,26歲時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屢不順。在這種境遇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鬥中,他的意誌占了優勢,在樂曲創作事業中,他的生命重新沸騰了。英國詩人勃朗寧夫人15歲就癱瘓在病床上,後來靠著精神的力量同病魔頑強搏鬥,39歲時終於從病床上站了起來。她寫的《勃朗寧夫人十四行詩》一書馳名於世界各國。

一個人可能會由於家庭、身體等種種原因而感到失意,但隻要他內心深處堅信自己是能夠有所作為、幹一番事業的,這樣,他就會產生戰勝困難、向命運挑戰的巨大勇氣,而他的社會價值,也終會在所從事的事業中實現。18世紀德國詩人歌德,用26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不朽名著《浮士德》。作品完成後,他的秘書請他用一兩句話概括作品的主旨,他引用浮土德的話說:“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

五、戰勝失敗

要想打敗你的敵人——失敗機製,首先你必須要戳穿它的偽裝。貌似有理的推理和看來符合邏輯的思考都是迷惑你的偽裝。別愚弄自己啦,否則你將輸掉這場為生存、為內心的滿足而打響的戰役。你必須集中所有激情的炮火對準錯誤觀點進行轟炸,直到把它們夷為平地。你必須掉轉攻擊性和憤怒感的槍口,殺出克服孤獨感和空虛感的血路。同時,必須搞清一點:失敗的行為並不屬於失敗機製的一部分。在某些活動或計劃中的失敗,對於一個人來說不足為奇。我確信一點:如果你從未失敗過,那麼你肯定從未真正嚐試過。正如古羅馬哲學家、思想家盧西尤斯·阿涅尤斯·塞納科(公元前4~公元65,羅馬哲學家和悲劇作家)所說的:“如果是人,就會欽佩那些敢於嚐試的人們,即使他們失敗了,也雖敗猶榮。”難道托馬斯·愛迪生是個失敗者嗎?當然不是,這種想法甚至是荒唐可笑的。雖然在大多數偉大發明成功之前,他有過無數次的失敗,但是愛迪生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把失敗建成了他成功的基石。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項發明都經曆了實驗的失敗;沒有失敗的實驗,就沒有成功的發明。

這一原則尤其適用於你對新事物的嚐試,因為你嚐試時,必然會被失誤困擾,不要拒絕錯誤,輕鬆地承認錯誤,但是要藐視錯誤,寬容自己一如你對朋友的容忍,否則你就會扼殺你的嚐試。然後你才能開發自己真正的潛能,在每一年之中不斷加強、維護自己的個性,使它恢複本來的麵目。

(第三節)學會自我激勵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奮鬥的目標,便猶如沒有舵的孤舟,無論如何奮力航行、乘風破浪,終究無法到達彼岸。

有一則笑話說,店主晚上吩咐小二:“你明天出趟門。”第二天,店小二便出門,可出了門,卻止步難前了:“咦,去哪兒呢?”事實上,目標不明,橫衝直撞的人比比皆是。你若隨便問一個生意人:“你做生意是為什麼?”大概都會這麼回答:“為了生計”或“為了掙錢。”然後你若再問:“開店5年後將會怎樣?”“打算今後5年掙多少錢?”可能大部分人都答不出來,即使回答,許多人也是異想天開,並未實際考究過,也是過一天是一天,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一個人沒有奮鬥的人生目標,是可怕的,這並不是說對別人有什麼可怕,而是沒有目標的人本身就很可怕。因為沒有目標並不是這人無所事事,而是這人很可能無所作為。要想成為成功的人,首先必須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沒有人生目標,也就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沒有行動計劃,做事就會敷衍了事,也就沒有責任感,更談不上什麼堅強毅力鬥誌昂揚了。沒有目標,什麼才能和努力都是白費。

一、調整心態

1.隻要生命不息,就要堅持到底

2.我不是為失敗而來到這個世界上

3.在我的血管裏,也沒有失敗的血液在流動

4.我不願意聽失敗者的哭泣,埋怨者的牢騷,這是羊群中的瘟疫

5.在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行不通、辦不到、沒希望、失敗、放棄等愚蠢的字眼

6.我要把每一天的奮鬥,就像衝洗高山的雨滴,侵吞猛虎的螞蟻,普照大地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