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吃皇糧(2 / 2)

不過倪元路不肯認輸,真要雞蛋裏挑骨頭,總能挑出問題來的。

他低頭思索了一會,最後找到一個問題。

“對於有需要的地方,設立相應的官吏自然是沒問題的,但還是有不少官職重疊,人員繁多。就比如,現在朝廷行政區劃以省府縣鄉四級為主,在省之上還有區,設有總督統領數省軍政,這是沒問題的。可是在省與府之間卻又還有道一級,尤其是這個道,還又有分守、發巡、兵備、糧道、茶道、鹽道、江道等各種各樣名目的道,這些本來是明時所設,是巡撫派出的行政機構。”

“我認為,在本朝,道這一級機構,就完全沒有必要嘛。就如本朝此前撤消了州一樣,完全可以把道也撤消。省府縣,完全足夠了,這個道名目眾多,職權重疊,沒有必要,各道的職責交給各府也是一樣。但如果撤消後,就能節省不少開支嘛。”

道不是地方政府性質,而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專管某一事務,比如河道、糧道、茶道、鹽道、兵備道等等。

劉鈞在一邊聽了微微一笑,倪元路還倒真說了一條有益的建議。事實上,劉鈞已經在著手準備撤除全國的那些各種各樣的道了,道台和總督在明朝時都是臨時性的派出機構,總督是中央朝廷臨時派遣地方的,而道台是巡撫派遣各地專負責一類事務的。

但到了如今,大漢的總督已經成了常設,還有了專門的區級行政單位,雖還沒有相應的各套辦事機構,但其統領數省軍政,以及總督例加一省巡撫這一性質,使得總督這個職位已經成了大漢官製和區劃中的重要一環。

但道和道台,就有些雞肋了。巡撫現在是一省軍政之首,布政省是行政之首,省下是各府,之間完全沒有了設道的必要。因為省府兩級相對穩定,已經不需要那些臨時性的派出機構了,畢竟大漢已經不是明末之時的各種混亂時期。

劉鈞已經計劃著手全麵撤除道和道台。

倪元路還在那道,“我覺得鄉鎮一級也完全沒有必要設立嘛,曆朝曆代,都是皇權不下鄉,鄉裏有鄉老宗族自治就好。大漢一千餘縣,四五千個鄉,每鄉現在官吏加起來都有二三十個,若是裁撤鄉鎮一級,官吏都能減少不下十萬,得節省多少國家財政開支?”

劉鈞搖了搖頭,倪元路眼皮子還是太淺了。

皇權不下鄉,那隻是過去王朝的粗放式管理。但如今生產力大幅上升,對於管理也要求越來越高。朝廷的官員不能再是放任不管,而是得積極的參與地方事務中去。如果撤消鄉鎮一級機構,肯定是弊大於利。

這一點,劉鈞是肯定不會更改的。

其實在劉鈞看來,朝廷管理天下,就跟農民種地是一個樣的。在以前,人多地少,生產水平不高,因此隻能粗放式管理,廣收薄種。一人種上一兩百畝,哪怕一畝隻收個幾鬥,也還收獲不錯。

但到了如今,尤其是江南地方,人多地少,再粗放式管理就更收獲少。因此,大家便開始精耕細作,新式的農具把地耕的更少,購買豆餅等做為農肥,輔以糞肥、草木灰、塘泥等等,加上輪播間種等方式,充分的利用地力,甚至等田地有了肥後,還能種兩季,甚至兩季稻後還能種季豆或者油菜之類的。

一個農夫哪怕隻耕種五六畝地,其收益反可能超過那粗放式耕種的一二百畝。朝廷治理天下也是一樣,如今生產力上升,人口增多,經濟形式也不再是單一的農業模式,而是多元化的模式。

這就對朝廷的官員有更多的要求,要求他們在管理引導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前的官員,總是相當於東家,或者是幕後大股東,他們的作用也就是收點稅,其它的基本上都不怎麼管,也不會管。每天寫寫詩讀讀書,甚至遊訪山水,能有一個遇到災荒知道用心救濟,遇到一些冤情知道審理的,就非常不錯,能被百姓高喊青天了。

而現在大漢的官員,劉鈞希望他們都是總經理,是分公司經理,是業務經理,希望他們能夠了解市場,知道供需關係,能夠下到市場一線。

這樣的官員,才是劉鈞需要的,而不是一群除了收稅,甚至連稅都收不好的官吏。

上百萬的官員和公務員,數十萬的將士,還有幾十的教師、醫生等,大漢帝國吃皇糧,靠財政供養的人數可能會達到兩三百萬。

全國三億人口,三百萬人由財政供應,一百比一。

也許這個時代的人會覺得無比震驚,但劉鈞覺得這個數字能夠接受。比較相比後世,那可是達到了十八比一,純官民比例都能達到一比二十八了。

關鍵的不是官吏數量,而是這支官吏隊伍的管理水平。要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還得要有一個健全的監督隊伍。

今天的這場閣院之爭,雖然有些如同兒戲,但某些方麵還是很值得稱讚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