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春天來了(2 / 2)

但今年買鹽的錢卻著實不少,四口人平時的食鹽,還有醃製鹹菜、鹹肉鹹魚等,家裏一年總共買了五十斤鹽,一斤鹽三十文,買鹽錢花了一塊五角銀元。

自己夫妻吃的是學校的,母親和孩子吃的糧是自己收租的糧,菜主要是自己種的,基本上不花錢,這買鹽卻花了一塊五。

比起他繳的那點田賦多多了。

“鹽價確實貴,但現在的鹽也確實好,雪白的精鹽,跟粉一樣,過去也能買到私鹽,但哪有這樣好,又黑又粗還有砂,味道還苦澀。三十文一斤倒也值這個價,再說這兩年什麼都漲價,就是糧食和鹽沒漲。”

蔣勳在自己的帳本上記下食鹽一千五百錢這個數字,搖了搖頭。他很清楚,鹽這東西本身並不值錢,鹽是直接從海裏取出來的,以前還說要買薪煮鹽,現在聽說都是直接用鹽田曬鹽,再經過加工精煉,效率高的多。

但是鹽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專營,鹽這東西其實就是變相的人頭稅,畢竟人人都得吃鹽。在宋時,朝廷兩稅收入不過折合兩千多萬貫,而商稅隻有一千萬左右,但食鹽專賣每年卻能得到四千多萬貫的收入,相當於兩稅的兩倍還多。

不過比起如今的朝廷來說,稅收為過去曆朝之最的宋代,尤其是南宋,則距大漢差遠了。不說從報紙上看到的朝廷年收入二十億,僅是一個鹽,朝廷一年鹽稅就達到了六千萬塊銀元。

六千萬塊銀元似乎比四千萬貫要少,但朝廷的鹽務除了鹽稅外,還有產銷經營過程中的所得稅等,一年也還有好幾百萬。

宋代的茶、酒專賣也獲利很豐,南宋時一千萬上下,不過朝廷的茶酒外還有煙,這方麵的稅收隻高不低。

至於朝廷的田賦,則要比南宋多的多。畢竟南宋與大漢相比,現在大漢的耕地麵積是南宋時的數倍。而且也沒有各種隱田和特權免稅的田,加之還有個攤丁入畝,田賦收入是宋兩稅收入的十倍不止。

不過對於蔣勳來說,朝廷年財政收入二十億,哪怕除掉戰爭的收益外,各種稅收也還是很驚人的,但這些跟他沒什麼關係。

蔣勳家今年的收入,光他一人就收入了一百多塊,妻子也有幾十塊,全部加起來已經達到了近兩百塊銀元的驚人數字。

但他交的稅,也就那點田賦,加起來都沒有一塊銀元,占他們收入的兩百分之一都不到。而個人所得稅是從月收入十塊銀元起征,他現在的基本薪水才五塊,不夠起征點免稅。

當然,細算起來,他們家也是還有交稅的,比如他買的鹽,那一塊五銀元裏就包含了鹽稅了,真正的鹽價一斤十文,鹽稅卻有二十文,鹽稅是直接加在鹽價裏麵的,隻是沒有另外征收罷了,這相當於他們家買鹽就交了一塊銀元的鹽稅。

此外還有他們購買的茶、糖、布匹等,基本上每項購買的商品,其實朝廷都已經在商品流轉的時候從商家那裏征過一道稅了,然後商品價格提升,把稅已經包含在了商品價格中,最終稅還是轉嫁到了消費的他們身上。隻是一切不明顯,而且這種稅是你買了才有,且並不是單獨算的。

相比起過去的那種按人頭收稅,按戶收稅的方式,這種稅收方式明顯更加合理。消費的多,不知不覺中稅交的也多了,消費的少,稅自然就少。就跟他家田少,那稅少。地主們田多,田稅多。

而且現在沒有了勞役瑤役等,丁銀錢也沒了,既不用去辛苦服役,也不用出銀錢免役,這算是最好的一點了。

蔣勳家去年花費最大的是鹽開支,然後是茶葉開支,另外煙酒糖,以及油等幾項也不少。但細算下來,家裏的開支依然不大,沒超過十塊。

看著家裏帳上近兩百塊的收支節餘,蔣勳不由的笑出了聲。

“今年多扯點布吧,全家每人都做一身新衣裳,再買一人買些新靴子,母親和夫人也打套頭麵。”

“學校不是剛發了一匹布和五斤棉花,都夠做好幾件新衣了,哪還需要再買。”

“娘,你們都好幾年沒做過新衣裳了,這次肯定要做,每人做兩身。幾個孩子也要做,如今不比過去了,既然有錢了總得穿的體麵些。”

蔣勳算了下,今年家裏收入近兩百塊銀元,按現在上米兩塊一擔來算,家裏今年收入可買一百擔米,這個收入,都差不多可以趕上過去知縣的俸祿了。

自己雖然隻是一個民辦老師,但卻享受著過去知縣老爺的收入待遇,那有錢自然也不能摳索了,自己也是為人師表,自己的母親妻兒,總也得有幾身體麵的衣服啊。

“南方冬天濕冷,咱們買點羊毛線回來,織毛衣毛褲。王校長上次就買了,織的那個羊毛衫穿的可暖和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