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龍之怒(1 / 3)

一大清早,劉鈞正準備晨練後換上便服去菜市街。結果司禮監提督太監王坤前來稟奏,說是今天的總理處議事已經準備好了,恭請皇帝過去。

自打劉鈞稱帝以後,已經基本上廢除了早朝製度,正常情況下,僅初一十五的朔望舉行大朝會。其餘時候,劉鈞都懶得舉行那個純粹就是個表麵功夫的早朝。對劉鈞來說,大事開小會,開大會也不過是做個通知而已。

越是重大的事情,人越多越拿不出個主意來,反而人多嘴雜,意見不一,爭執不休。他更喜歡專事專人開專會。軍機會議專門商議軍機事務,財稅會議專門處理財稅事務,而司法會議專門研究司法事務。

最重要的軍國大事,則召開總理處會議,把內閣、司禮監、通政司、樞密院、都察院、六部等主官召集一堂,共同商議。

總理處會議,也成了現在大漢朝中最重要的議事會,雖然明麵上,總理處也僅僅是皇帝的一個臨時顧問機構,參會的各部首領,都是皇帝顧問。可實際上,總理處會議已經成了大漢朝廷實際上的最高決策機構。

在總理處會議上做出的決策,會立即交內閣擬票,再由司禮監批紅,然後由六科和中書舍人審核,然後頒行天下。

因為總理處名義上始終隻是皇帝的顧問機構,因此總理處完全就是皇帝一言而決,正是通過這種種巧妙安排,劉鈞把朝廷牢牢掌握在手上。

現在總理處也形成了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例如每周一次的常會,遇事時則會臨時召開。若有大事,還會增加部司寺官員列席,舉行總理處擴大會議。

今天是周日,也是總理處一周的常會召開時候。

劉鈞叫來一名禦前侍衛,向他交待。“今天我暫時不能去德國飯店,你幫我跑一趟那邊,告訴老板娘說我有事走不開。”

隨意的練了趟白臘杆大槍,劉鈞便收了長槍,回屋在宮女的侍候下沐浴過後更換上龍袍玉帶。

收拾齊整,劉鈞拒絕了乘坐步輦,而是直接步行到了乾清殿廣場前的總理處衙門。

這處衙門就設在乾清門外,距離上書房很近,離乾清宮也不遠,正處於紫禁宮內外朝之間。原本最初是在明朝崇禎末期設立,四顧命大臣的輔政衙門。

後來大漢代明,這總理處衙門卻是保留了下來,隻不過內閣首輔不再統領總理衙門,這個衙門完全成為了大漢天子的私人顧問機構。但實際上,這裏卻成了大漢最為重要的決策中心。

大漢朝堂格局沿襲明朝,但又有不少改革之處。內閣首輔依然為百官之首,且大學士的品級從五品提升到了一品,名正言順的百官之首。但是實際上,經過皇帝不斷的調整,現在內閣統領諸部寺,可諸院、司、署,卻又獨立之外。

都察院和樞密院,一個監察機構,一個軍令衙門,都不再隸屬內閣統領。此外還有司禮監和通政司,也一樣是不歸內閣統領的。三法司和三計司,也都有很強的獨立性。

可以說,現在的大漢朝堂,權力分成了好幾大塊。

內閣更像是隋唐時代的尚書省,首輔的權柄則類似於宋時的宰相,兵權和財權都被分割出去了,現在大漢的首輔,不但對兵權和財權沒什麼控製力,連司法這一塊,也是不受他們控製的。

朝廷重大的事務,特別是涉及軍事、司法和財稅的大事,都必須得經過皇帝的拍板。

在這種新格局下,總理處就越發的重要了。

朝廷眾臣,看權柄如何,不看品級,而看有沒有進入總理處。

現在朝堂上有資格進入總理處的,官職後麵都加了一個‘總理參政’銜。有這個總理參政銜,那就是真正的朝廷樞機重臣。

到了如今,實際上滿朝眾臣哪個不明白,這個總理處,實際上已經成了唐時的政事堂,而這個總理參政銜,實際上相當於唐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時,沿襲隋製,中央立三省六部製,有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分任決策、審議、行政大權。但由於三省事權分立,往往產生許多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權的中書省和掌握政令審核的門下省不時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

因此,最終朝廷便把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合署辦公,其辦公地點稱為政事堂,最早設置於門下省,後遷往中書省。其後,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議事,並以本官加帶“參知政事”、“參豫朝政”、“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亦為宰相。

現在大漢的朝堂格局早與明朝時似是而非,各部權力較為分散,而皇帝又對權柄抓的較緊,因此才有了現在全新的總理衙門。

這個總理衙門,就是唐時的政事堂。但加了總理參政的這些大臣,卻並沒有唐時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權柄。

大漢天子的權柄遠超唐宋時的皇帝。

劉鈞進入總理衙門時,一眾總理參政都已經到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