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大漢官話(3 / 3)

劉鈞坐在那裏有些出神。

一時都忘記了與那蒙古嬪妃說話,那嬪妃還以為惹得皇帝不滿,心中不安。

劉鈞已經顧不得她了,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帝國這麼大,如果連一個通用語都不能推廣普及,這是相當不利的。通用語的作用是極大的,語言和文字一樣,都是一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大了說,沒有一個普及的通用語,就會導致帝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往小了說,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

大漢要以哪種語為通用語普通話?

北方大都官話還是江淮南京官話,中原官話?

或者粵語、閩語、客家語、吳語、湘語、贛語?

記得有人曾說過,粵語是古漢話保存最好的。不過粵語的流通普及性遠不如北方話,北方話中,肯定又是以大都話普及流通最高。

若選定一種語言推廣普及,一般做法就是要製訂韻書。但以往曆朝的韻書,都是使用漢字反切,這種方式還是有不法的缺點的,音韻難以精準。

難道要推行漢語拚音?

拚音也是音韻的一種,但更精準。尤其是使用字母的話,效果更佳,雖然也不是百分百完美,但起碼比其它各種更強一些。

通用語最大的要求,就是得足夠簡單便捷,這樣才能迅速推廣普及開來。這就跟漢字一樣,同樣需要簡便。

劉鈞甚至覺得,推行通用語,搞漢語拚音的時候,也可以推行下簡體字。

如今的繁體字,確實很不便書寫,筆畫太多。

現在朝廷準備推廣教育,搞初級普及教育,這個時候推行普通話、簡體字,劉鈞認為將大大增強推廣力度。

不過簡體字也不能太簡,適量而行。就好比後世的時候,推行簡體字的時候,曾一度還弄出了二級簡體字,結果那些字簡是簡了,可根本就已經失去了漢字象形字的基礎,根本表達不出意義來。

那些字最後還是沒真正流通開來,隻是成了一些簡寫異體字。

簡體字其實也不是憑空而來,應當說簡化漢字由來已久。漢字多最早的甲骨文、金鼎文,再到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漢字是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

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也是筆畫最簡的,但總量過少。在戰國和秦漢時期,漢字形體變動最大,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都在這段時期完成。

東漢後期出現的楷書,從此字體穩定下來,這也正是後來把文字稱為漢字的原因。

不過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在現在正式的楷書字體外,其餘也有許多簡體字流通,從漢唐宋明等時代的書法作品中,本就有許多漢字的簡便寫法,這些書寫習慣中的簡寫字,數量還很多,多達數百個。

劉鈞覺得,推行簡體字,能大大降低教育難度,提高識字率,也能增加漢字的書寫效律。不過簡體字也不能亂簡,若是簡化成了後來的朝鮮字、日本字那種樣子,都是圈圈點點的,那其文化內涵和曆史意義也就沒了。

在漢以來的曆朝以來已經有書寫簡化習慣的字,可以整理推廣,也可以在這種基礎上,把一些簡便的古字、俗體字、形聲字等等拿來使用。

其目的還是要讓漢書讀書更加簡單,提高識字率和效率。

劉鈞也是反對大量合並漢字的,大量合並沒必要,隻是把一些特別複雜的字簡化一點就好。

大漢現在有兩億多人口,雖然有六十萬秀才,幾百萬讀書人,但對於兩億多人口來說,其實識字率並不高。

尤其是那些邊疆之地的土著,識寫漢字的更少。

簡化字不但能夠加強漢字的識字率,還能讓那些邊疆少民土著也迅速的接受漢字。若再全麵推廣通用語,那時帝國的向心力凝聚力必然更強。

而要提高識字率和普及通用語,劉鈞覺得推行簡體字和流通最廣的北京話是最佳方案,再給北京話加一個漢語拚音,相信能夠更提高效率。

嗯,對於朝廷來說,效率最重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