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新科舉(2 / 2)

唐朝主要是墨義、口試、貼經、策問和詩賦等,到了宋朝主要考經義、策 問、詩賦等。

而到了明代時,便隻剩下了經義一門了。

所謂經義,便是圍繞著四書五經中的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作地,那麼經義便無所謂個人思想,考生都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

這就跟考馬列一樣。

墨義則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貼經則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和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句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要要填寫出與之相聯係的上下文。

唯有策問還算有點實用價值,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者時事的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一般範圍也較廣,難道較大。

貼經和墨義比較簡單,經義較難,策問最有價值。

“不用八股?”袁繼鹹真的很驚訝,八股是相當難的,無數讀書人一輩子都在鑽研這個製藝技能,有些人六七十歲,都考不上秀才。

劉鈞覺得這八股製藝,完全就是一種文字遊戲,甚至不如詩詞的價值,起碼詩詞是在創造新的詩詞,代表著自己的思想。而八股文呢?純粹的一個文字遊戲而已。

“嗯,朕覺得八股劍走偏鋒,已經走入歧途了,引無數讀書人窮經皓首,但實際意義何在?”

“陛下,八股文做的好的人,詩詞歌賦自然也沒問題。通過八股製藝考試,能選取最優秀的讀書人。”袁繼鹹回道,八股如此之難,當然隻有最聰明的讀書人能做的最好。

劉鈞承認這個說法,但他要說的是沒這必要。

“八股也許確實能選出最聰明的讀書人,但卻也把無數的讀書人引入這個歧途。科舉,需要的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應當是選拔出優秀,適合做官的士子,而不是科舉這個過程。”

換言之,優秀的官員人選,並不一定需要都是八股高手。

袁繼鹹有些迷惑了。

“元輔,這次科舉,我希望不再用八股製藝,而是考墨義、貼經和策問。三者綜合計分,加大策問的分數。甚至我們的墨義、貼經並不隻局限於四書五經,還可以加入一些其它的學科內容,比如算術、律法、比如一些地理、天氣等生活常識性內容。”

袁繼鹹更加迷茫了,這還是科舉嗎?

科舉不考儒家經典,聖賢之言,考算術律法地理天文?還考生活常識?

“元輔,我們要選的是合適的官員人選,而不是經典大家,儒學宗師。”

想了想,袁強鹹勉強接受了,畢竟科舉還是科舉,朝廷還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

隻要這一點不變,那麼天下讀書人雖有不滿,也還是會接受的。

不過劉鈞下一句話,就讓袁繼鹹無法淡定了。

“科舉考試過後,朕準備再舉行一場考試,專門選拔吏員。選拔出人選後,再給他們集中培訓,然後分派各地。或許可以改個名字,就叫公務員考試。以後經製吏都自考選出,甚至可以考慮,如果表現優異,那麼兩任考滿後,可以晉級入流,授予官品,任官理政。”

這是真的驚到袁繼鹹了,雖然說官吏官吏,但事實上官和吏是嚴格區分,界線分明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甚至官為流,吏稱為濁流,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吏有多種,其中有一種是經製吏,也就是有朝廷正式編製的吏員,一般數目不多。但就算是這些經製吏,一旦為吏,基本上也就不可能再為官了。哪怕在吏的任上幹的再好,也是一輩子的吏。

吏和官之間的那道壁壘,是極其森嚴的。

而現在,皇帝居然準備通過考試來選拔吏員,甚至打算打破這道千百年來的壁壘,讓做的好的吏員升為官。

那如此一來,豈是公務員考試,跟科舉考試有什麼區別?

麵對首輔的疑問,劉鈞笑了笑。

有什麼區別?當然有區別,劉鈞的長期計劃裏,就有一項是準備等以後公務員考試成熟後,等這批新的公務員成長起來,有了一定數量好,就要用他們來淘汰那些雖然通過科舉出身入仕,但根本不會做官的庸官,那些貪官,那些書呆子們。

將來,他還要建立全新的學校製度,學校不再隻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們寄名和考試的地方,而將是寄育人和取才合為一體。再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拔人才。

將來的官員,都得從最底層的吏做起,想一朝中舉,就做知縣,絕不可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