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諸侯(2 / 3)

劉鈞在北郊舉行了一場簡單但卻隆重的校閱儀式,隨後入城。進城之後,他最先去了太廟獻俘。

等這些儀式都走完後,劉鈞才入宮。

百官都排隊等著覲見,想要與皇帝商議洛陽造反的事情。但皇帝入宮後卻沒召見任何大臣,連首輔也不得召見。

一天一夜過去,直到第二天早朝之時,皇帝才再次出現在大家麵前。

百官跪拜山呼萬歲過後,太監唱傳。

“宣蒙古歸附三部察哈爾、喀喇沁、嗡牛特,諸旗首領上殿覲見!”

“宣...”

一道道洪亮的聲音傳揚開去,早在外麵等候的額哲等人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身著大漢的官服入殿。

三部九人。

為首的是察哈爾的額哲,已被封為巨鹿開國侯,剩下的八人都是三部八旗的旗主,各都封有開國伯爵位。

新朝建立後,禮部重定規章,規定了詳細的冠服禮儀製度,如明黃色為天子服飾專用。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用緋,五到七品用藍,七到九品用綠。

而龍為天子專用,皇子親王可用蟒,其餘百官勳臣皆不可用。

過去清時的鬥牛、飛魚等類蟒形的袍服,也禁止臣子穿戴,勳臣們改用麒麟、白鹿等。

此時額哲等九人皆身著紫袍,頭戴梁冠,腰佩金魚袋,一步一步的跟著禮部官員上殿,不敢左顧右視。

做為最先歸順大漢的三個蒙古部族,他們還是享受到了不少優待的,不說個個封爵,而且還得到賜紫袍金魚袋的資格。

隻不過九個人都光著大腦袋,戴著梁冠有種不和諧的感覺。其實劉鈞從沒有讓蒙古人剃光頭,他隻讓清軍剃過光頭,但也並非是要讓他們光頭,隻是不許他們留辨子。這事情傳到蒙古人那裏,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皇帝不許漢人之外的胡族留辨發或者披發,大家幹脆也就都剃了光頭。

當初蒙古人歸附清朝後,清人並不要求蒙古人剃發。蒙古人的發式多樣,大多都有中間剃光,邊上留發的習俗,論起來和滿清的辨發有些類似。也隻有少數在滿清朝中做官的蒙古人,才會改變發式。

而現在,不需要劉鈞命令,這些蒙古貴族們主動的給自己全剃光了。

“臣參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額哲等身為部落首領,都會些漢語,隻是口語各異,但喊起來還是很誠懇很洪亮的。

“平身!”

在此之前,滿清其實也隻控製漠南蒙古,也就是俗稱的漠南二十四部,對此漠北諸部,未有效控製,漠西諸部,更是鞭長莫及。

不過到了清朝奪取中原後,通過拉攏聯姻以及征戰,最終清人把整個蒙古諸部都拉到了他們的統治之下。

清人對蒙古實行盟旗製度,就是把一個部族劃分為多個互不編屬的旗,然後多個旗編為一盟。規定時間會盟,一般三年一盟。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果的策略,目的是防止蒙古諸部聯合起來反對清朝,便廣建諸侯分其力。比如最早與清結盟的科爾沁部族,曾是漠麵諸部中實力最強的,因此滿清便把他們劃分為五個旗,以分化他們的力量。後來的察哈爾,也增劃為六旗,喀喇沁也從兩旗增為三旗。

更別提許多歸附較晚的部族,更是被劃分的更細。

在曆史上,清朝一度把蒙古劃分為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旗。以此來分解和打擊其力量。如喀爾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許許多多互不統屬的旗,他們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整體。從而,滿清政府有效地瓦解了蒙古各部有可能的聯合,分解了蒙古各部的力量,達到了統治的目的。

滿清以前,蒙古人心中的汗權思想很重。雖然元以後四分五裂,但各部落還是唯認大汗為尊。

漠南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就是持傳國玉璽的大汗。

清人擊敗林丹汗後,便將俘獲的其子額哲封為親王,位在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貝勒之上。將他高高供起,保持了蒙古人心中的汗權思想,也使得蒙古各部眾歸心於清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