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病入膏肓(2 / 3)

劉鈞穿越之前,對明代的稅收,有個印象是明代稅重,稅太重了,重的百姓活不下去,皇帝還經常派太監征礦稅等等,害的百姓都活不下去。

但現在,劉鈞對於明代的稅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大明的稅收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是太低了。

但百姓也確實苦,可朝廷實際上又並沒收到稅,問題出在哪了?出在了朝廷的稅製上,朝廷一麵是稅製極低,另一麵又搞定額征稅,再加之大明官員的俸祿是曆朝最低,官員文人又擁有特權,加之地方上分封的宗藩們巧取豪奪,結果就造成了朝廷窮,一直窮,窮的要死。

百姓苦,一直苦,苦的要命。

一麵是商稅幾近於無,一麵卻又是重重設卡的關稅。大明的稅製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沒有遵循稅收的基本征稅之法。國家稅收大多來自最貧苦的小老百姓,越有錢的反而稅交的越少。

各種各樣的加征加派,還有火耗等等,還要承受各種很重的勞役差役,但實際上大明百姓承擔的大多負擔,並不是直接來自朝廷,他們交的那些錢,也大多不是給了朝廷。

大明稅製最讓劉鈞覺得驚歎的還是定額稅製。

所謂定額稅製,就類似於永不加賦。

大明開國之初,每年兩稅的糧稅差不多是三千萬石,然後朱元璋就下過旨,以後征糧稅就是這個標準,不管以後開荒多少田地,都不再征稅。雖然後來二百餘年裏有過變動,但變來變去,這個稅額都沒變過,洪武時田畝八億多也是三千萬石糧稅,到後來剩下四億多田地在冊時,也依然是每年征收近三千萬石糧,甚至到了萬曆後期,戶部上的田畝都達到十一億多畝了,朝廷每年也還是征大約三千萬石糧。

甚至在實際上,二百多年來,大明的糧稅征收的最多時期是在永樂朝,其次就是洪武朝,再之後,沒有增加,反而是在不斷減少。農業稅在減,商業稅減的更多。

當初劉鈞發現這些的時候,都難以相信。

印象裏明朝都是稅重猛於虎,怎麼反而是稅收過低?

他以往一直以來被灌輸的觀念,受到的教育就是明代的統治者們是如何殘暴荒淫,如何橫征暴斂,如何敲骨吸髓,廣大人民群眾在沉重的剝削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革命家李自成英雄是如何舉起義旗,奮起反抗,帶領人民百姓起義革命,推翻這些剝削階級的。

他那時的教科書就是這樣寫的,好多文章裏也都是這樣宣傳的。

按劉鈞如今掌握的資料,大明平均的畝產不算高,尤其北方比南方要低許多,北方的平均畝產也就1.3石左右,而南方的平均畝產也不過2.6石左右,而現在大明的官田和民田加起來,達到近十一億畝左右,就算按一畝一石產量算,此時正常的糧食年產量,也應當達到十一億石左右。

但大明的農業稅收是多少呢?

自永樂以後,每年的糧食收入一直在兩千七百萬石左右,實際上基本稅額是兩千六百萬石。

按這個數字算,明初也不過是稅率百分之三點一六,晚明時期更不到平均百分之二。

因此,其實無論是明初還是晚明,實際上農業稅率都低於三十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都不到。

明初到明末,人口起碼增長了兩倍,耕地也增加了一半,但糧稅卻不增反降。

這就是因為當初定下的田賦定額的製度,永不加賦,其實大明早就有了。

在南方地方上,佃農通常每畝向地主交納九鬥稻米,基本的稅率是每畝三升左右,算下來,征收的部份隻占田主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佃農與田主五五分,實際上稅額也就占農作物總收成的六十分之一。

當然,這隻是基本稅,還有其它的攤派和負擔,比如均平銀,取代勞役征收的均徭,上供物料的折銀,還有驛站供給,民壯等等。但實際上基本加上所有這些,總的稅率仍舊不算高。

各個地方上的情況雖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農業稅收不超過產出的一成,絕大多數地方,都遠低於這一數字。

基本的糧稅其實還隻有田地產出的百分之二,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其實還是額外的加征派收。

可為什麼大明的農民負擔還這麼嚴重?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的稅收過低,導致大明朝廷對於地方上根本無力看管,既沒有餘力興修一些水利設施,也對水患等治理上比較乏力,尤其是在遇到天災之後,更無力救濟百姓。

往往一遇災年,百姓隻能自救,最後往往得借貸,借的還往往是高裏貸,最終利滾利,老婆孩子都給滾進去了,房子田產也都沒了。

其次就是官員俸祿太低,吏員工食銀子更少,全靠從地方百姓手裏貪汙。

到了萬曆之後,交稅用銀,這其實並沒有方便百姓,反而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因為大明缺銀,銀子向來貴重。農民並沒多少餘錢,交納賦稅的時候,就得先把糧食賣掉換銀交稅。

因此每年征收賦稅的時候,市場上的糧食大跌,那些黑心的糧商這個時候就會聯合打壓糧價,農民隻得以很低的糧價賣掉更多的糧食才能獲得交稅的銀子,而等到了收稅的時段過去,市場上的糧價又會開始上升。這種糧價在征稅期的下跌,有時甚至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之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