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際關係決不容忽視(3)(2 / 3)

正確看待競爭、困惑與失敗

1.失敗與工作難易相關

失敗,與所從事的工作的難易程度相關聯。工作的難度越大,就越可能遭受失敗。每一個人從事的工作都會有不同的性質,因而難度也各不相同。從科學家、教授從事的腦力勞動到從事簡單機械操作的工人的體力勞動,每一個人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所付出的體力和腦力是截然不一樣的。正如馬克思所做的分類,勞動在本質上可以劃分成兩大類: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雖然簡單勞動也創造價值,但其創造的價值在量上與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有很大差別。馬克思說,複雜勞動表現為疊加的簡單勞動,就是從其創造的價值量的角度而言的。簡單勞動由於其內涵的自然規律已經比較完整而全麵地被人們所掌握,所以,一般人在做這種工作的時候會感覺比較得心應手,輕鬆自如。但是對於從事複雜勞動的人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了。複雜勞動往往涉及開創新的認識領域和實踐領域,創立新的理論,揭示新的規律,發現新事物和新事實的活動規律。它往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需要一係列新的嚐試,而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隻能是邊總結教訓和經驗邊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路途很可能會凸凹不平、荊棘叢生,陷阱和暗礁隨時都可能使你遭受失敗的命運。但機遇與挑戰並存,成功與風險共生。所以,盡管這種活動本身的風險有時近乎殘酷,但這也構成它本身的魅力。當然,在經過認真的理論準備之後,注意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靈敏地反饋信息,及時地根據新情況、新問題調整自己的策略與步驟,成功的希望還是很大的。但是,任何複雜的活動都不可能通過筆直的捷徑達到成功的目標,而必然要經過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的多次反複,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前進一步需要退好兒步,甚至還需要另辟蹊徑,冒無數次的風險。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深刻地揭示了科學研究過程中失敗與成功的比例關係。他說:“科學研究中任何重大的成就,都是需要經過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甚至上萬、幾十萬次的失敗,才能取得的。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失敗與成功比起來,失敗是經常的,而成功隻是少量的。”在創造性的複雜活動中,隻有那些有著堅強毅力的人,才能最終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上風光無限的險峰。

2.“混沌”心理導致失敗

聽說過“混沌學”的概念嗎?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其實混沌的概念和現象早已被我國古代的科學家所發覺。所謂混沌就是指在事物發展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混亂、龐雜、無序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混沌就是天地形成以前宇宙元氣未分、自然合和的狀態。在當今的混沌學研究中,混沌被看作是與決定性現象和隨機性現象相並列的另外一種現象。混沌現象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它既不服從牛頓力學的決定性規律,也不遵循統計學的隨機性規律,而是按照混沌的規律進行運轉。研究隱藏在混沌現象深處的混沌規律,正是混沌學的任務。雖然混沌學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還需要有很多丁作要做,但它的誕生比它的研究結果可能更為重要,它啟示人們要認識混沌的規律,否則的話,隻能遭受更多的挫折。

混沌現象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領域的方方麵麵,正是由於T作中這種廣泛的混沌性使得許多現象不能為人真正清楚地認識,從而使人在工作過程中陷於困惑,從而最終失敗,遭受挫折之痛。因為混沌現象背後的混沌規律是較難認識的,所以在沒有認識它們之前,人們的行動是盲目的、不自由的,思想觀念上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迷茫。混沌性還會使得社會生活的各個主體從各自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各行其是,從而最終延誤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導致全局性的失敗。

所以說,盡管刺激性的工作足以讓你心動,但其背後的陰影卻也令人感到畏懼。在麵對複雜工作之前,你確實需要進行心理、智力等各方麵的投資準備,不然的話,失敗與挫折會打擊得你無處可逃。

3.有競爭必然產生失敗

現代社會除了混沌和具有複雜性之外,它還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要從競爭中尋求效率。對個體的人來說,競爭也格外重要。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失敗,並不是自己的失誤所造成的,而是由於競爭對手的過於強大。如果不是遇到了比自己強大的對手,你的景況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既生瑜,何生亮!”沒有一介書生諸葛亮,周瑜的個人曆史將徹底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