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人以為憑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包括社會環境和各種條件,就像人類盲目主動地“改造自然”一樣,最後卻毀壞了自然,使人類自己遭到更大的報複。這種想法是荒謬可笑的,到頭來一個人會發現自己在整個社會麵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就不能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固想法。既然不可為,無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點覺悟,立即止步,這樣不至於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感情,避免出現心血付之東流的結局。
公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並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複長安。鳳翔一戰,義軍將領尚讓中敵埋伏之計,被唐軍擊敗。這時,唐軍聲勢浩大,乘勝進兵,直逼長安。黃巢見形勢危急,召眾將商議對策。眾將分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認為不宜硬拚。黃巢當即決定:部隊全部退出長安,往東開拔。唐朝大軍抵達長安,不見黃巢迎戰,好生奇怪。先鋒程宗楚下令攻城,氣勢洶洶殺進長安城內,才發現黃巢的部隊已全部撤走。唐軍毫不費力地占領了長安,眾將欣喜若狂,縱容士兵搶劫百姓財物。士兵紀律鬆弛,成天三五成群騷擾百姓。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軍將領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成天飲酒作樂,歡慶勝利。黃巢派人打聽到城中情況,高興地說:敵人已人甕中。當天半夜時分,急令部隊迅速回師長安。唐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長安城內,隻殺得毫無戒備的唐軍屍橫遍地。程宗楚從夢中醒來,隻見起義軍已衝殺進城,唐軍大亂,無法指揮,最後他在亂軍中被殺。
在這裏,起義軍因懂得靈活變通,不以死守城市為作戰方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采取主動放棄城市、靈活機動的方針,終於轉敗為勝。
同樣的一件事,開始時因缺乏變通的方法,雖經努力,卻於事無補;後來因勢利導,采取靈活的處理方式,反而大收其效。這就是變通與不變通的兩種結果。
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思想家孔子,因在魯國得不到重用,實現不了政治理想,於54歲時離開家鄉,帶著弟子們遊說列國,先後到過宋、衛、陳、蔡、齊、曹、鄭、葉、楚等國家,經過了14年的周遊生涯,68歲的他回到了魯國,仍然四處碰壁,屢屢不被重用。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忽視了當時社會的客觀外部環境,而他的“仁義禮智信”等主張對於治世沒有什麼重要作用。各國王及諸侯希望的是一種能使國家迅速強大、足以稱霸天下的方法,而孔子的思想恰與君王們的想法背道而馳。因此,孔子的不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仔細分析現實中那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一味鑽牛角尖的人,就會發現這類人總是自以為是,簡直到了自負的地步。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作為是非常正確的,既然正確,那別人的都是錯誤,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子和孟子這樣的人,在論述自己的理論學說之時,也不忘記指責他人理論的錯誤或不足。他們一廂情願,忽視周圍的客觀現實,認為自己正確,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他那一套單憑主觀願望而產生的想法,必然是要四處碰壁的,就像死鑽牛角尖的人最終困死在象牙塔裏一樣,頑固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對於好鑽牛角尖的人,不妨采取下列方法進行自我矯正。
1.換個角度看問題
當你陷入思想的誤區,越走越黑難以解脫時,首先應對你的選擇反思:這條路線對嗎?這種做事方法正確嗎?為什麼會越走越難?然而再給自己設計另外的方法,另外的路線,看看是不是越走越明亮呢?換個角度想一下,或許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請教聰明人
遇到阻力時,也不要賭氣蠻幹不去。不妨找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來,與他交談一番。這種人就像你的鎮靜劑,會使你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劉邦身邊的蕭何、張良就是這樣的人,項羽身邊的範增也是這樣的人。
善於自我反省
我們在遇到矛盾或衝突時,容易委過於人,認為是別人在與自己過不去,卻忽視了自身的原因。總之,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事實上,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哪些錯誤,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