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人,麵對委屈和挫折時,能像“變壓器”那樣善於自動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振作精神;但是一些敏感多疑、對挫折承受力低的人,則會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擔心上司對自己心存成見,意誌趨於消極。“氣球”型員工更是極端,一受氣臉上就繃不住了,馬上爆發,與上司針鋒相對,從而留下無窮的後患;或是長期積聚鬱悶情緒而無計排遣,狀若“怨婦”,給自己的身心帶來莫大傷害。
“聽診器”的特點是,能探測並判斷別人的內部健康信息。對待那些態度不友好的上司,我們要學做“聽診器”——設法了解其內心活動和真實意圖,進行“換位思考”。
一次,我去拜訪在某大企業擔任部門經理的客戶,正逢他大聲訓斥下屬,問其火氣何以這麼大,客戶道出了他的苦衷:當自己的下屬出現與組織的統一運作相背離,或不協調、有誤差的行為時,如果不進行批評指正,那就是領導的失職。他說這樣非但無益於下屬的進步,而且他本人也會因此受到上一級領導的批評、懲處。
的確,當受到上司批評時,如果我們隻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可能就會認為是上司故意找自己的碴兒、跟自己過不去。有這種想法,從“情”這個角度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工作中,不但不利於改正錯誤,還會出現抵觸情緒,影響跟上級的正常工作關係。所以我們不妨換個位置,設身處地地從上司的角度考慮一下:如果我是領導,會怎樣對待犯了這種錯誤的下屬,能夠喪失原則、放任自流、姑息遷就嗎?——答案顯然是不能!這樣一想,往往就會心平氣和了。
最後,我們還提倡職場中人要學著做“陀螺”式的員工——打擊越多卻轉得越歡快。試想:如果我們能認識到批評和責難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訓、磨練意誌的機會,能把挫折和苦難看作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那麼,是不是就能很坦然地麵對呢?
以前有位朋友,老在我麵前說他主管的壞話。原因是,他是單位裏的“秀才”,在企劃部門搞文案,可讓他苦惱的是,不管他怎樣地努力,都不能使他的主管感到滿意。為此,他曾一度灰心喪氣,甚至想辭職。可最近,在主管調他去其他部門以後,他的看法卻有了些轉變。正是由於該主管對他近乎苛刻的高標準要求,才使他在其他人的讚美聲中不致停步,而是負氣式地拚命學習、不斷提高工作績效,最終獲得了自己都沒想到的好成績。
在單位裏,有時候我們是可憐的“受氣包”和無奈的“變形金剛”,處於忍無可忍也須容忍、改變自己以求容身之處的地位。但我們過後就會發現,自己得到的其實更多——豁達的心境、融洽的人際關係、騰飛的事業……或許正如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所言: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甜蜜的。所以我們對待工作中的委屈應該持一種正確的觀點,抱一種感恩的心態,感恩工作中的苦澀讓我們獲得心靈的超越。
5.讓浮躁的心在感恩中沉澱
今天,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外界誘惑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浮躁,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淡定,不再沉穩,於是乎,整天忙碌著,張望著,跳躍著,失落著,沉淪著……“最近同學聚會比較頻繁,不論高中同學還是大學同學,見了麵我都會被問到:還在原來的單位幹嗎?有沒有跳啊?當他們聽我說從畢業後15年來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時,都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還有人主動提供信息,鼓勵我跳槽。這讓我感覺到,似乎不跳槽就是落伍了。”一位網友在博客中這樣自述。
實際上,困惑這位網友的問題同樣困惑著眾多企業,甚至讓這個社會都為之困惑。
人心浮躁已經越來越普遍,它使學生不再相信“書山有路勤為徑”,而是一頭鑽進了各種各樣的“速成”補習班;它使醫生不再相信“救死扶傷”是行醫的天職,而是昧著良心為病人開出大把大把吃了不會死,但也不治病的藥片。到了員工身上,這種浮躁更多地表現為工作不踏實與頻繁跳槽。
中華英才網曾做過一個關於跳槽的社會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全部受訪者中有過跳槽經曆的人占59.56%,39.89%跳了兩次以上,68.79%的人還有跳槽的打算。企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對新員工進行培訓和培養,往往新員工在剛剛可以獨立開展業務時,便揮手與原來的單位告別。而且,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眼裏,職業素養的分量慢慢地變輕了,出現了很多為了“多幾百塊錢”工資就貿然跳槽的事情。雖然幾百塊錢可能是一個普通員工半個月的生活費,但是這種現象實在讓企業樂觀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