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一章 覲見永盛帝(1 / 2)

鎮國將軍徐耀光,那是十多年前響徹整個大慶朝的存在。

二十多年前,先皇剛剛登基不久,西北韃子趁機動亂,擾亂邊疆和平。

先皇震怒,極速派遣西北原駐軍展開對戰姿勢,力圖趕跑韃子,以揚國威。

但是,哪知剛剛才換了皇帝的大慶朝內裏還未平,又怎能對抗準備充足,士兵凶悍的韃子軍隊。

西北駐軍大敗,痛失六城的消息傳回京都,給了皇城腳下沉迷奢靡生活的眾位豪權貴族們重重的一擊,他們被韃子來勢洶洶的姿勢嚇住了,這時的他們終於忘記了爭鬥,隻想著保命。

先皇又派西南大軍增援,在先皇的強勢姿態下,被壓製著的糧草也快速送到了戰場後方。

本以為,如今總能勝利了吧。

但是,傳回京都的消息依然是大敗,失去的六城沒有奪回,再一次被韃子奪去了四城。

這還是大慶朝開國世祖皇帝建立大慶朝以來遇到的最大一場敗仗。

兩國對戰又進行了幾年,大慶朝依然是勝少敗多。邊疆百姓流離失所,朝堂眾臣生活依然奢靡,膽子卻差點被嚇破。

由此,朝堂求和的呼聲愈加的強烈。

先皇當初不過二十多歲,正是年少力強的時候,哪能接受灰溜溜的割地求饒。

他以強勢的態度壓下了眾臣求和的呼聲,下令重查失敗的原因。

這一查,全國皆驚。

原來,大慶朝一直戰敗,不是戰士們比不上韃子,而是,大慶朝出了叛逆之徒!

先皇登基後僅存的兄弟--獻王爺並不死心,為了把先皇趕下皇位,竟然和韃子勾結,裏應外合,而西北軍中和西南軍中都有獻王爺的心腹。

獻王爺一案一出,不僅朝中大臣會被牽連出一長串,連兩方軍中將領也脫不了幹係。

為了國家安寧,先皇不可能把所有大臣都殺了,隻能把六部中的所有重要職位紛紛換上自己的心腹。但是,軍中有幹係的將領卻是不得不殺。

但讓人擔憂的是,受到獻王爺牽連的將領竟然都是兩方軍中的重要人物。

這樣一來,大家都議論紛紛,觀點無法統一。有的人認為,這樣賣國求榮的賊子必須殺,又有的人認為,兩軍將領皆殺,何人來對抗韃子?

先皇一聽,卻是堅定了必殺的決心。他想,難道除了和廢獻王爺勾結的人以外,整個大慶朝就沒有可用之人了?

而這時候,西南軍中一個年輕的小將軍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因為那幾個將領已經伏法,眾人也沒有了顧忌,紛紛出來告發,說那些將領貪功冒領軍功,幾次好不容易的勝利其實都是那個小將軍的功勞。但是,那幾個將領卻暗中打壓,要不是那個小將軍命大,早就葬身屍海。

當初,大家還以為那些將領隻是顧忌那個小將軍搶了他們的功勞,現在才知道,原來那些人打壓這個小將軍,僅僅因為他有大將之風,竟然在糧草缺失,兵力不足的情況之下,都能艱難取得勝利,這與獻王爺的目的相悖。

而苦於無才的先皇得知此事,龍心大悅,立馬命人把那幾個將領捉拿回京,而那個小將軍,也就是徐耀光,卻被命為兩軍首領,統領兩軍,繼續對抗韃子。

先皇為了展示他的英明,他命令六部,大力支持此次戰爭,要是發現有人克扣軍糧,立即處斬。

在先皇的全力支持下,糧草充足,士兵們能吃飽喝足,穿得溫暖,又有徐耀光等人的領導,軍中沒有了故意拖後腿的人,與韃子的對戰局勢立馬顛倒。

戰爭拖了這麼多年,韃子那邊也沒有開始的士氣了,他們本來就不像大慶朝,土壤肥沃,糧食充足,而且,現在大慶朝朝廷穩定了,韃子內部的王位爭鬥卻開始了。

韃子大軍本就是不同的部落聯合而成,與大慶朝的戰爭遲遲不能取得勝利,他們也沒有了信心,也想放棄,休養生息。

徐耀光得知此事,利用各部落的矛盾,逐個擊破,大慶朝大軍深入韃子內部,直擊韃子都城。

韃子們嚇破了膽,終於跪地求饒。

而韃子們對“徐耀光”三個字也是聞之恐懼,連嬰孩兒都嚇得啼哭。

先皇而是龍心大悅,覺得自己不愧是命定之人,比什麼獻王爺更適合這個皇位。

朝廷派人與韃子簽訂了停戰協議,韃子每年向大慶朝上供戰馬一千匹,毛皮一兩張,牛羊兩千頭,銀子五十萬兩…………

如此一來,韃子元氣大傷,至少二十年無力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