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家外出工作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寄張支票給父母,請他們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是他們總也不買。當我回家過聖誕時,父親告訴我,他們買了煤、日用品送給城裏一個有很多小孩的貧苦婦人。施與而不求回報的快樂是他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快樂。
我深信我父親已符合亞裏士多德所謂的得享快樂的理想人了。亞裏士多德說:“理想人會享受助人的快樂。”
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恩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
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劇主人翁李爾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怎麼會知道感恩呢?忘恩本是人的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有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
如果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也許該怪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不教導他們向別人表示感謝,怎麼能期望他們來謝我們?
我曾認識一個住在芝加哥的人,常常對人抱怨自己的兩個繼子不知感恩。其抱怨倒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他娶了一個寡婦,那個女人要他四處借錢,以供養她的兩個兒子讀大學。他在一個紙盒廠做工,一個星期才賺不到40塊錢,得買食物、衣服、燃料,得付房租,還得還債。就這樣他像一個苦力一樣辛辛苦苦幹了四年,卻從來沒有抱怨一句。
有沒有人感謝他呢?沒有,太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兩個寶貝繼子也是如此認為。他們從來也不覺得自己欠繼父什麼,甚至於連謝謝也不願意說。
能怪誰呢?怪孩子們嗎?不錯。可是更該怪的是做母親的。在她看來,根本不應該在兩個年輕人身上增加過多的“負疚感”。她不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一開始就欠人家什麼”,因此從來沒有想到要說“你們的繼父真是個好人,幫你們讀完了大學”,而是采取相反的態度:“這是他起碼應該做的。”
她以為這樣做會對她的兩個兒子的成長有好處,可實際上,這等於是讓自己的孩子在走上人生道路的開端,產生全世界都欠自己的一種危險的觀念。這是一種危險的觀念,後來她這兩個兒子其中的一個想向老板“借一點兒錢”,結果進了監獄。
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孩子的行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再舉一例:我的姨媽就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對她“感恩”。小時候,我記得姨媽把自己母親接到家裏來,同時也照顧自己的婆婆。現在閉上眼睛,我依然清楚地記得兩位老太太坐在姨媽農莊壁爐前的情景。她們會不會給姨媽增添麻煩呢?當然會。可是你在她的一言一行中絲毫看不出煩惱。對兩位老太太,她順從她們,寵她們,讓她們非常舒服地度過晚年。除了兩位老人家,姨媽還必須照顧六個孩子。但她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這麼做有什麼特別,也不期望因把兩位老太太接到家裏而贏得他人的讚美。在她心目中,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也是自己分內的事,而且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現在的姨媽怎麼樣呢?在她守寡20多年後,五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組織了五個小家庭,大家爭著要跟媽媽住在一起。孩子們都非常敬佩她,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離開她。這是感恩嗎?不是,這是愛——純粹的愛。這些孩子在自己童年時,就深受愛的熏陶,現在情況反過來了,他們能付出愛心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了。
因此請記住:要培養出知恩圖報的孩子,就要自己先身體力行。要注意我們的一言一行;要記住不要在孩子們麵前蔑視別人曾經給我們的好處。永遠不要說:“看看蘇表妹送給我們的聖誕禮物,這些桌布,都是她自己鉤的,沒花她一毛錢。”這種話也許不過是順口說說,可孩子們卻可能聽進心裏去。
避免為別人不知感激而難過和憂慮,下麵是規則的第三條:
一、不要因為別人忘恩負義而不快樂,要認識到這不過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二、讓我們記住找到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施恩勿望回報,隻為施予的快樂而施予。
三、讓我們記住感恩是“教化”的結果。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知道感激,我們就要教導他們這樣做。
用行為控製情感
控製自己的情感是一個人把握自我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緒發生一定的起伏波動,這確實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一旦自己情緒特別好的時候,不僅神清氣爽,而且工作起勁,對人對事充滿了光彩與希望,周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美好;而有時候,人又情緒特別低落,不但心情沮喪,而且意誌消沉,你身邊的世界仿佛布滿了灰暗與失望。對一般的人來講,這種極端的歡樂與悲哀的情緒反應不易為個體所控製,因此對個體生活極具影響作用。一旦情緒產生,有些人往往一度沉淪於悲哀、痛苦、抑鬱、孤獨的心境之中而不能自救自拔。這種認為情緒無法控製,隻能聽之任之的觀點會給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