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小語】(1 / 1)

【編者小語】

一般來說人們都喜歡聽恭維話,對於反對的不同的意見,人們往往不願聽或者說不愛聽。其實不管是恭維還提不同意見,隻要是實事求是的,都是應該采取歡迎的態度。如果是違背客觀事實,不管是恭維還是提出不同看法的,都應該盡力避免不要發生。

交談時用詞很重要

有位向導,陪伴一位法官打獵回來時,有人問他:“法官今日收獲如何?”

“法官槍法高明”,他回答,“隻是今天上帝對於飛鳥特別仁慈。”

實際上他說的是法官槍法一般,沒能打中一隻鳥,而把原因歸諸於上帝。可見,這則幽默中的那位向導在回答時是相當技巧的。

著名談話藝術家德川夢聲說:“我們日常與人談話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幾種:(1)基於意誌的;(2)基於感情的;(3)基於求知的。”用顯淺一點的講法,就是:

第一種,基於意誌的。你心裏想些什麼,就要用談話來宣泄出來,一個人有心事而難以宣諸於口,是一種很大的痛苦。另一種“基於意誌”的情形是:你企圖用說話去左右別人的意誌,比如你請求別人辦一件事,別人答允了你,這是你已左右了別人的意誌之謂。

第二種,基於感情的。這是我們普通所謂的聯絡感情,目的是通過彼此的談話使雙方感情有所增進。

第三種,基於求知的。這是你想認識某一種事物,或為了某一事而請教別人。

以上的分類,雖然出於專家之口,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妨記住,我們和人應酬時的目的是屬於哪一類,在確定之後,就可以進行了。因為我們要的是成功,而不是失敗。

有許多人應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朝著目標前進,常常節外生枝,做一些和目標背道而馳的事情。也有些人,他在應酬中所運用的方式根本就是違反人之常情的。

同是一句話,措詞略有不同,效果就會相差甚遠。例如,說“籃球館在哪裏?”和“在哪裏有籃球館?”便有不同的答案。因為你的講法不一樣,聽起來便會有差異。

若在一些特殊場合中,對於措詞,當事人更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次,一家英國電視台采訪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采訪者是個老練機智的英國人,他走到梁曉聲跟前說:“下一個問題,請您做到毫不遲疑地用最短的一兩個字,如‘是’與‘否’來回答。”梁曉聲點頭認可。遮鏡板啪地一聲響,錄音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記者問:“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們看來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

梁曉聲一怔,提問竟如此之“刁”,他靈機一動,立即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

回答是如此的巧妙,使英國記者一愣,攝像機立即停止了拍攝。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某人問對方對A君的感覺怎麼樣。我認為,與其問:“你很討厭他嗎?”或“你很喜歡他嗎?”倒不如問:“你對他的印象如何?”

而在回答這一類很私人化的問題,很多被問者的心裏是相當矛盾的。這時,我們大可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來回答。

日本演員中野良子一次在中國,被記者問及何時結婚時,答道:“如果我結婚了,一定來中國度蜜月。”這可說是個典型的例子。

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剛滿月的小孩,人們在誇獎時對他父母的一番話:第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發財!”他受到孩子父母的感謝。第二個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升官。”他受到父母的恭維。第三個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死!”他受到孩子父母的冷眼和責罵。

前二個人說的都是無憑無據的空話,受到了父母的歡迎,而第三個人說的雖是事實,卻受到此父母的責罵。其實原因很簡單,是他沒有顧及到應酬的環境,沒有注意措詞,以致引來不必要的誤會。

比方說,你看見一個婦女大腹便便,你與其問她: “你有孕麼?”就不如說:“恭喜你!”這樣的效果相信會更理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