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麵的朝代相比,元代在地方上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有所不同,采用的是中書省、行中書省統轄製度。元代的這一製度是從金朝那裏承襲而來的。如果我們探究行省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王宮禁地稱“省”,即省中。魏晉時期,在中央設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省開始成為官署名稱。如果遇到地方上有事情,中央政府便會派某些官員前去處理,組成行台省。我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在三國時期,司馬昭討伐諸葛誕,開始設立行台自隨。但這時的行台隻是臨時的中央行動機構,事情辦完之後便被撤銷。也正是由於這種緣故,行台省在這時還沒有一定的轄區。

到了北魏、北齊時期,因為當時州郡的設立過多,中央政府統治起來十分不便。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加強對地方的控製,便設置行台省,統轄一定數量的州,這樣行台的轄區也就形成了,實際上成為了州、郡、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從隋朝到唐初,一直存在著行台製度,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行台才被相繼裁撤。

金朝時期,行台製度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本來金朝占據了北宋的疆土之後,繼承了宋朝分路的體製,隻不過是將路的區域劃得更小了一些。但是由於金朝初期都城設在會寧,距離中原地區過於遙遠,對這一區域控製十分不便,於是在天會十五年(1237),金熙宗完顏廢掉劉豫齊國政權後,便在齊國故地開封設立了行台尚書省。後來為了應付南宋與西夏的軍事行動,也曾暫時設置過不少行台尚書省。到了金代後期,特別是蒙金戰爭爆發後,金朝軍隊接連失敗,路的長官已無法應付一方的事務,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書省事”,開府置府,統領一路或數路的區域,這些機構當時叫作“行尚書省”,簡稱“行省”。這些行省在當時仍然還是尚書省的派出機構,代表尚書省行使權力,帶有臨時性質,事情處理完畢後便被撤銷掉。

蒙元在征服中原的過程中,沿用了金朝這一作為戰時的一種臨時措施。元世祖忽必烈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以行中書省(有時是行尚書省)作為管轄新征服地區的行政機構,久而久之,這個機構所管理的地域範圍也便與行中書省的名稱相稱,簡稱行省或省。同時,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中書省本身也直轄包括首都在內的一大片地區。

元代的中書省又稱都省,號為腹裏。設有右、左丞相各一名(蒙古尚右),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中書令空缺,而以丞相作為實際長官。另設有平章政事,是丞相的副手。左司、右司為中書省的辦事機構,每司各設有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

地方最高行政區劃行中書省的全稱是××等處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隻稱××省。各行省設置的官員一般有平章政事二員,總攬一省軍事、民政、財政等三方麵的大權。另有右丞、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二員(甘肅、嶺北二行省各減一員),個別地大事繁多的行省,有時還設丞相一職。左司、右司合並為一,也設有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職,但是品秩都比中書省相同名稱的官員低一等。

另外,為了防止地方割據的情況發生,元朝還立了禦史台,在各行省設置22個肅政廉訪司,用來監督各省內的官民,檢舉他們的犯罪行為,掌管司法工作。

元朝創設的行省製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製度的一個重大發展,也是我國曆史上地方行政區劃的一次重大改革。這一製度的確立,不僅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且對明、清以及後來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元代以後,“行省”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明代雖然改行省為布政司,但在當時的口語中仍如此稱呼。另外,元代的行省劃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我國的省區規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