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顯慶二年(657),瑤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唐,據有西域,被唐將蘇定方平定。於是分西突厥東部地設立了昆陵都護府(轄境相當於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到新疆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一帶),分西突厥西部地設置了池都護府(轄境相當於今俄羅斯楚河以西抵鹹海的廣大區域),又在西突厥所控製的諸國和部落地設置都督府、州,全都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顯慶三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了龜茲城,並重新設置了四鎮,但是將四鎮中的碎葉換成了焉耆。高宗龍朔元年(661),唐朝又將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招撫,設置都督、州、縣等,也都隸屬安西都護府。這樣,安西都護府的轄境為東起今阿爾泰山,西抵西海(今鹹海,一說裏海),包括了蔥嶺東西和阿姆河兩岸諸城國。

高宗鹹亨元年(670),吐蕃攻陷安西四鎮,隨後,安西都護府被迫又遷到了西州城,九年之後,又移到碎葉。武周長壽元年(692),王孝傑率領唐軍大敗吐蕃,再次將龜茲、疏勒、於闐、碎葉四鎮恢複,安西都護府又移治龜茲。此後,一直到天寶末年,天山以南的龜茲、於闐、疏勒都在唐朝的控製之下,而碎葉則由於天山以北地區局勢的變化,突騎施的強盛,後突厥的西征而數次易手。到了玄宗開元七年(719),碎葉最終成為了突騎施的牙帳駐地,安西四鎮又變成了龜茲、疏勒、於闐、焉耆。

武周長安二年(702),分安西都護府而設置了北庭都護府,治所設在庭州,統領突厥十部,突騎施、葛邏祿等部,轄境包括東今阿爾泰山,西到鹹海,北抵巴爾喀什湖和額爾齊斯河上遊,南到天山。這樣安西都護府的轄境僅有天山以南、波斯以東諸城國。

天寶中,蔥嶺以西被大食占有,安西都護府的轄境又退到蔥嶺以東、天山以南的四鎮地區。肅宗至德元年(756),安西都護府又改稱為鎮西都護府。到了代宗大曆二年(767),又改回安西都護府的舊稱。後吐蕃占據河西、隴右,轉而進攻安西、北庭都護府。德宗貞元六年(790),北庭都護府所在的庭州先被吐蕃攻破,不久,安西都護府也被吐蕃攻占。這樣兩個都護府便先後不存在了。

安南都護府:唐朝在南部邊境設置的都護府。隋朝末年,蕭銑率眾起兵稱王,把東起九江、西抵三峽、南到交趾,北到漢川的廣闊範圍都納入了他的勢力範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靖等人率兵攻破江陵,蕭銑投降,交州刺史邱和也歸附了唐朝。第二年,寧越、鬱林、日南等郡也紛紛歸降,這樣,唐朝便將隋朝的交趾之地完全占據了。於是,唐高祖便在當地設置交州總管府,不久,又改為都督府。調露元年(679),高宗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由交州刺史充當都護一職,治所設在今天越南河內的宋平。轄境大約北麵包括今天雲南紅河、文山兩個自治州,東有廣西那坡、靖西、龍州、爭明、東興等縣邊境,南到今越南河靜、廣平省界,西南在今老撾北汕一帶。

肅宗至德二年(757),安南都護府改名為鎮南都護府,代宗永泰二年(766),又改叫安南。宣宗大中後,安南都護府的北境逐漸被南詔占據,唐朝末年,大約以今雲南與越南邊界為界。懿宗鹹通元年十二月(861),安南都護府的治所被南詔攻占,兩年後雖然恢複,但在鹹通四年,府治再次讓南詔攻陷,安南都護府隻好與交州寄治在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三年之後,安南都護府舊治又得以恢複。唐政府設置了靜海軍節度使,用節度使兼領都護之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上麵所提到的這六個都護府,名稱雖然一樣,都以都護府相稱,但實際上性質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中安北、單於、北庭和安南都護府的下麵都統領州縣,與內地正式統領的州縣沒有什麼區別,而安東與安西都護府,則采取軍事監護的形式,對所轄區域內的少數民族仍然用故有的習俗來治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