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認同與融入:社會工程的困境與超越(1 / 3)

center白淑英

摘要:社會工程經過幾年的發展,在學術上已有所建樹。然而,社會工程發展的標誌既體現為理論創新,更體現為社會工程知識體係能夠融入現代學科規範體係之中,獲得民眾、政府和學界的認同。從社會工程現有研究範式看,存在著曆史的還是邏輯的,實踐活動還是方法論的邊界困境,呈現了社會工程的哲學觀、工程的社會觀、社會的工程觀和社會政策導向。社會工程發展需要規劃社會工程規範,拓展學術共同體,找尋可操作性方法,推進社會工程實踐。

關鍵詞:社會工程 困境 融入

The Puzzlement of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Way Which is Outdo itself Transformation、Identity and Amalgamation Bai Shuying

Abstract: After few years,there have been several new developments in social engineering。 However,the sign of social engineering has two aspects: one is it's innovation on theory,another is it's theory amalgamate knowledge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 so that it was recognized as new theory by citizen,government and social science scholar。 Social engineering has two puzzlement: History or logos and practice or methodology in existing literature。 There are four branches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engineering society,engineering of 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 So the paper suggest social engineering scholar to design soci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extend academic community,create operational method,accelerate social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 words: Social engineering Puzzlement Amalgamation

神學家拉內(Karl Rahner)說,人是一種“發問的存在”。即使人在大部分時間為了生存,疲於奔命,忙忙碌碌,對生存無所疑惑,但人有理性,他不可能像動物那樣飽食終日便無憂無慮,隻要人活著,他就要去探求活著的意義,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意義的這種“引入”被稱為“建立身份”。然而,對於從事社會科學的工作者而言,除了對個體存在的意義提出追問之外,更無時不在追問知識的意義,學科的價值,尤其是對於試圖創建一門新學科的學者而言,為新科學建立身份,促進社會認同是群體共同追求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時下和未來,從事社會工程研究的學界同仁主要的工作都將是:追問社會工程的價值,設立社會工程的規範,促進學術主流的認同。這樣,關於人的基本身份的命題“我是誰?從哪裏來?往何處去?”等認同問題在社會工程研究者那裏就被轉化為“社會工程是什麼?社會工程從哪裏來?往何處去?社會工程為什麼來?緣何去?怎樣來?如何去?”等關於社會工程“身份”的基本命題。

雖然是短短幾年,但是在學界同仁的努力之下,已有很多的理由來證實社會工程存在的必要性,並力圖將其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力求以一種獨特的研究範式客觀而精確地認識社會,以便合理規劃和管理社會變遷。在對社會工程理論體係進行創建的過程中,不斷有學者加入到這個學術共同體之中。學者之間的切磋和探討推動了社會工程知識的增長。然而,社會工程的發展既需要學術共同體的理論創新,更需要社會工程知識體係融入現代學科規範體係之中,使社會工程能夠獲得民眾、政府和學界的社會認同。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工程界學仁在繼續構建社會工程理論大廈的同時,更需要做這樣的努力:如何進一步明晰社會工程學科的性質,為社會工程在學術場域謀求一個位置。可以說,求變是社會工程的始點,獲得社會認同,融入學術主流才會促進社會工程的發展。

@@@一、邊界的困境:反思社會工程範式

何謂社會工程?在社會工程研究如火如荼的今日,提出這樣一個極其“愚蠢”的問題著實汗顏。但是,如果避之,縈繞於胸,冥思苦想卻始終不得其解的“煩亂”將始終是“心中永遠的痛”。反觀社會工程走過的曆程,其間存在種種困境。

1.社會工程的生成:曆史的還是邏輯的

翟學偉教授在探究社會學轉向的文章中梳理了社會科學學科形成的兩種路徑:曆史的,還是邏輯的。他認為,自然與社會科學中的各學科發展都有其自身的淵源,這便造成了各種學科的形成往往是曆史性的,而非邏輯性的,因此從邏輯上來梳理不同學科的內涵與實質,似乎是行不通的。通常我們還是在邏輯上將各種學科劃歸為兩大部分,一類是基礎性學科,一類是應用性學科,或者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的及人文科學的,抑或哈貝馬斯(1999)所謂的技術興趣、實踐興趣和解放興趣。本文不想像翟教授那樣提出新的立場,而是沿用“曆史的”和“邏輯的”二分法去審視社會工程的形成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邏輯性,除了上麵提及的一種理性的劃分方法之外,更恢複了它詞源的本意。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因此,學科形成的曆史性,是探究學科的形成是否順應了曆史,迎合了社會需要。而邏輯性,則是指學科形成來自於推理規則。

在我看來,社會工程的形成,邏輯性大於曆史性。這一點,可以從目前關於社會工程起源問題研究中得到證明。在提到社會工程概念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會提到羅斯科·龐德(Rpscoe Pound),認為他是最早使用社會工程概念的學者之一(Social Engineering)。的確,龐德不僅提出了這個概念,而且對此還有一些闡述。龐德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麵,更加注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因此,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或社會控製(Social Control)工具的學說。“我們越是清楚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可以說,龐德提出法律是社會工程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這也構成了他的社會法學的核心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我們是把龐德的“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的論斷擴大化了,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層麵,包括宏觀的微觀的(當然排除了個體行動之外)層麵涉及的都視為社會工程範疇。姑且不論這是否會導致社會工程的泛化,但就其生成而言,邏輯性絕對占據主流。

還有一位學者及其思想也是經常被提及的,那就是錢學森老先生的“社會工程”觀。錢老提出,社會工程就是組織和管理社會主義建設的技術,是當代經濟工作的一種新的科學方法。他說,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把係統工程運用到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是社會係統工程,簡稱社會工程。它是係統工程範疇的技術,但不隻是大係統,而可以稱作是“巨係統”,是包括整個社會的宏觀經濟係統,它不是一個均勻的組織,而是分成內部關係比較緊密的、相對獨立的部門,也有隸屬分層的結構,所以是一個複雜而又高級的係統。社會工程也因此是比較艱深的一門係統工程,它要用科學方法改造客觀世界,組織、外劃、規劃、管理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社會工程除了需要它的工具理論,即運籌學和控製論以外,更需要依靠社會學,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等,以及一些有關的新學科,如科學學、未來學。可以說,目前學術界關於社會工程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錢老社會工程觀的影響,主張用多元的、係統的觀點去認識社會,規劃和管理社會。但是,當我們細細審視這一思想,仍可發現其宏觀方法論意義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