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鍾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2、中國第二長河——黃河
(1)馬可·波羅的哈喇木連大河
有一大河,名哈喇木連。河身甚大,不能建橋以覆,蓋此河流寬而深也。此河流入環繞世界全土之大洋,河上有城村數處,皆有城牆,其中商賈甚夥,河上商業繁盛;緣其地出產薑及絲不少,禽鳥眾至不可思議,野雞三頭僅植威尼斯銀錢一枚。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此河既深且廣,所以無法在上麵建造一座堅固的橋梁。這條河一直向東流入大海,河的兩岸有許多城市與城堡,裏麵住著大批的商人,從事廣泛的貿易。鄰河的區域生產薑和大量絲綢。這裏的鳥雀多得令人難以相信,尤其是雉,一個威尼斯銀幣可買三隻。
(2)黃河壺口觀瀑布
根據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的黃河,我們大致可以認識到黃河的大致模樣。今日這條母親河又是怎樣的情景,下麵詳細介紹黃河上的壯麗景觀。
馬可·波羅經過山西臨汾和永濟一帶之後,來到了黃河邊。黃河上沒有橋,可見這條河的廣度和深度。於是馬可·波羅說它既深且廣。當初馬可·波羅是怎麼過黃河的,遊記中沒有提及。今日到黃河,山西這一段不能錯過的就是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遊流經秦晉大峽穀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西臨陝西省宜川縣,東瀕山西省吉縣,壺口瀑布是中國黃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騰洶湧的氣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距太原大約5、6個小時車程;距西安大約2個多小時車程。黃河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落差9米,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瀑布寬達5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麵3萬平方米。是中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滾滾黃河水至此,3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湧,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
黃河壺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壯觀氣勢著稱於世。壺口瀑布水勢洶湧,濤聲震天,景色壯麗,是黃河最壯觀的一段,也是國內外罕見的瀑布奇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佳句,勾畫出了大河奔流的壯觀景象。不觀壺口大瀑布,難識黃河真麵目,壺口瀑布這顆黃河上的璀璨明珠,正以它巨龍般的姿態奔騰、咆哮著。
壺口瀑布
滔滔黃河到此被兩岸蒼山挾持,束縛在狹窄的石穀中,300米餘寬的洪流驟然收束為50餘米,這時河水奔騰怒嘯,山鳴穀應,形如巨壺沸騰,最後從20餘米高的斷層石崖飛瀉直下,跌入30餘米寬的石槽之中,聽之如萬馬奔騰,視之如巨龍鼓浪,形成壺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萬丈龍槽”、“彩橋通天”等種種奇觀。
名勝區內還有孟門夜月、壺口冰橋等著名景點。在壺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塊巨大的奇石,人們稱它為“孟門山”,河水至此就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飛瀉而過,然後又合流為一。這裏又是人們觀賞“孟門夜月”的地方。每當農曆月半,夜臨孟門,可見河底明月高懸。站北南觀,水中明月分為兩排飛舞而下;立南北望,水裏明月合二而一迎麵而來。每到冬季,黃河上遊的水夾雜著大大小小的冰塊湧至壺口,疊摞堆積起來,和石岸相平,形成了連接陝西、山西兩省的天然通道。“壺口冰橋”亦為一景。
景區內還有明代碼頭、同治長城、四銘碑亭、龍門飛渡等人文景觀,有唐太宗李世民帶兵征戰的掛甲山,宋元年間的坤柔聖母殿等。
3、實戰山西
山西省因地勢較高,東南麵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鄰近的華北平原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因此雲岡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在5-10月。
每年的端午節,當地百姓都要身著新裝,全家老少一起想伴到木塔前燒香拜佛,並登上木塔的最高層,表示節節高升。如今,木塔受到文物保護,人們雖然不能集體登臨塔上,卻還是要到塔前燒香祈禱的,場麵十分隆重。
大同菜是晉北菜的代表,口味偏鹹,菜肴重油重色。大同菜雖沒有自己的菜係,卻集各個菜係之大成。特色小吃如蕎麥圪坨、蓧麵窩窩、豌豆麵等美食。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最佳觀賞期分為兩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農曆三月間,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岸邊凍結的冰崖消融,稱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剛過去時,河邊眾多山泉小溪,彙集大量清流,陣陣秋風吹過,常有彩虹出現,叫做“壺口秋風”。這兩個時期,水大而穩,瀑布寬度可達千米左右。
瀑布兩邊的河岸全是較為平整的大岩石,表麵覆蓋著一層黃土,瀑布沒有圍欄,所以要特別注意安全,不要站得太靠近;路途較遠,最好帶些食品,路上食用。壺口瀑布周圍還有孟門月夜、鎮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長城、明清碼頭、梳妝台、古炮台、克難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若從吉縣遊壺口,在壺口瀑布往西8公裏有閻錫山故居。
(三)遊覽天然的曆史博物館
1、華夏精神故鄉—西安
(1)馬可·波羅的京兆府城
騎行上述之八日程畢,抵一大城,即前述之京兆府是已。城甚壯麗,為京兆府國之都會。昔為一國,甚高強,有大王數人,富而英武。惟在今日,則由大汗子忙哥剌鎮守其地。大汗以此地封之,命為國王。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民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城中且製一切武裝。凡人所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城延至西,居民是偶像教徒。城外有王宮,即上述大汗子國王忙哥剌之居也。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城垣環之。周圍約五哩。牆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魅力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此忙哥剌善治其國,頗受人民愛戴,軍隊駐紮宮之四圍,遊獵為樂。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走了八日後,就到達了京兆府城。這個城市是一個很有勢力的大王國的都城,是許多君主的長駐之所,該城以製造武器著稱。大汗現在將這裏的統治權交給他的兒子忙哥剌(Mongalan),讓他負責治理。這裏是一個大商業區,以製造業著稱。盛產生絲、金絲織物和其他綢緞,軍隊所需的各種物品也同樣能夠製造。各種食物也都十分豐富,並能用中等價格購得。
離城五英裏的一個平原上有忙哥剌的一座宏偉的王宮,王宮內外有許多泉水和小溪點綴。此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花園,周圍高牆環繞,上麵還有牆垛。花園麵積達五英裏,園中畜養著各種各樣的野獸與禽鳥,用來供君王娛樂。花園的中央是寬敞的王宮所在之處,王宮的整齊與美麗無以複加。宮中有許多大理石建造的大殿和房間,裝飾著圖畫、金箔和最美麗的天藍色。忙哥剌能夠繼承父誌,用公平的手段治理國家,所以深受人民愛戴。他也喜歡打獵和放鷹。
(2)古都西安
長安的曆史,足以填滿四萬八千丈的青冊黃卷。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馬可·波羅來到西安用墨很多,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元朝西安的繁華和貴氣。人們常說:二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一千年中國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國則看西安。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元代,由於統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發展,成為控製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次年,忙哥剌於長安城東北龍首原餘脈上,營建了安西王宮。
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描寫的長安城的繁榮以及安西王宮建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繼唐長安城三大宮之後興建的最後也是最輝煌的宮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後來隨著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宮也被毀不存。
今日之西安古城風采依舊,也添了許多新色彩。尋古跡則有兵馬俑讓你瞻仰,你也可以尋找馬可·波羅的足跡去西安尋訪古跡。
①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
玄奘法師和我們的馬可·波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旅行。同是熱愛旅行的人,這大雁塔不知道馬可·波羅有沒有去過。今日我們去西安不能錯過這個西安的標誌性建築。大雁塔是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
大雁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麵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鬥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麵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在每層四麵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麵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麵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麵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
②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5.37公裏,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裏,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裏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崇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25-56平方公裏。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麵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曆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曆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有專家介紹,兵馬俑在最初都是彩繪的,後來因深埋地下、火燒等原因,有的彩繪脫落,有的因遇空氣等原因變成了灰色。如果被挖的區域沒全部被火燒過的話,人們很可能會看到精美的彩色兵馬俑。
③華清池
馬可·波羅並沒有說到華清池,隻是說到了當時王宮,而今王宮不複存在,舊地處的華清池吸引了很多遊客。
這裏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遊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周,秦,漢,隋,唐等曆代帝王都在這裏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遊幸。冬天利用溫泉水在牆內循環製成暖氣,每當雪花飄舞時,到了這裏便落雪為霜,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裏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麵,所以也稱華清池。
華清池
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遊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
2、西北的小江南——漢中
(1)馬可·波羅的難於跋涉之關中州
離上述忙哥剌之宮室後,西行三日,沿途皆見有不少環牆之鄉村及美麗平原。居民以工商為業,有絲甚饒。行此三日畢,見有高山深穀,地屬關中州矣。其中有環牆之城村,居民是偶像教徒,恃地之所產及大林中之獵物以為生活。蓋其地有不少森林,中有無數猛獸,若獅子、、熊、山貓及其他不少動物。土人捕取無數,獲利甚大。由是逾山越古,沿途見有不少環牆之城村、大森林及旅人頓止之大館舍。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從忙哥剌的居所向西走三日,經過許多美麗的市鎮和城堡,這裏的居民以工商業為生,並出產大量的絲。走完三日路程後來到一個山穀地帶,這就是漢中。
不過,這一帶並不缺少居民,他們崇拜偶像,從事農耕。這裏大多屬於森林地帶,所以他們又以打獵為生。森林中有許多野獸,如虎、熊、山貓、黃鹿、羚羊、赤鹿以及其他許多動物,這可以使居民獲得很好的收入。這裏整個的範圍有二十日的路程,所有路程完全在大山、峽穀和樹林中,但沿途有許多市鎮,這能給遊客帶來很大方便。
(2)褒斜古棧道
這裏是從陝西到四川的必經之地。從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漢中還沒有怎麼被開發,被森林覆蓋著。人們以打獵為生。
漢中,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有“秦巴天府”之稱。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秦嶺北立,巴山南臥,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母親河漢江發源於漢中寧強縣,自西向東流經其內。這裏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播中外,地理物候環境得天獨厚,素有“西北小江南”、“金甌玉盆”等美稱,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爛的明珠。
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漢中,六出岐山,鞠躬盡瘁,著名的武侯墓就在漢中……2007年10月1日,西漢高速正式通車,“西北小江南”愈來愈近的呈現在人們麵前,是西安人的福音,美麗的漢中,西安人觸手可及的花園。漢中如今的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還是很多,馬可·波羅說到的難於跋涉的難九難在古道。漢中的褒斜古棧道確實令人心生畏懼。
馬可·波羅所說“逾山越古”之地,大約指的是秦嶺一帶。曆史記載秦嶺之道有三條:子午穀、儻駱穀、褒斜穀。我們也跟著馬可·波羅去穿行一次古棧道。
棧道又稱蜀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蜀,進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秦嶺古棧道是蜀道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發現較著名的有褒斜、故道、儻駱、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倉、陰平等十餘條。這些棧道之中,最富有盛名、曆史淵源最久、風景是為秀麗的便是褒斜道。
褒斜古棧道
褒斜道位於漢中北25公裏處,全長約235公裏,為蜀道之冠。古棧道已毀,石孔猶存,今人於1996年在漢中市河東店褒穀口原古棧道遺址修複成功,修複的棧道全長600米,沿棧道線路修建有仿秦漢牌樓式山門、翠雲亭、風雨亭、鐵索橋等。古褒斜道曆史久遠,號為蜀道之冠,是我國曆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曆史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的棧道就指的褒斜棧道。褒斜棧道南起褒穀口(漢中大鍾寺),北至斜穀口(斜峪關),全程249公裏,在太白縣境內裏程達114公裏,由縣西南入境,至東北到達棧道北口,沿途經王家塄、嘴頭、桃川、鸚鴿四個鄉鎮。古時,五百裏褒斜棧道共設驛站十一處,其中在太白境內五處:鬆嶺驛(鸚鴿)、連雲驛(桃川)、平川驛(嘴頭)、白雲驛(白雲)、芝田驛(白雲)。在縣城西附近的古河池關,至今還有龐大的驛站倉儲庫房基址。褒斜二水在太白縣城東11公裏處分流,斜穀平緩寬暢,距離不足百裏,而褒穀除上遊嘴頭近20公裏平緩外,紅岩河以下至褒城之間山穀狹窄,群峰崢嶸,為褒斜大棧道險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