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內憂外患(3 / 3)

在亨利·福特發行《獨立報》的第一年中,他最喜歡的話題是儲蓄銀行。他認為儲蓄銀行把美國的力量集中在太少人的手中,而且那些人都是些可恥的家夥。然而在該年末,他又開始把敵意從一般的金融家們轉向了特定的猶太人。

在收購《獨立報》之前,亨利·福特已經開始用“猶太人”這三個字取代他認為存在於世界事務中的任何強大的、不可辨識的力量。從爵士樂到下流電影,從通貨膨脹到世界大戰,福特攻擊猶太人的理由千奇百怪。這很明顯是毫無道理的。買下《獨立報》之後,亨利·福特直接掌握了媒體的力量。他的反猶太言論也逐漸從開始的個別措辭膨脹為整篇文章甚至最後的整份專刊。他的報紙毫無根據地批評說,一個國際銀行業猶太人陰謀集團想要控製全球金融係統,摧毀美國的製造業。

亨利·福特的私人秘書利博爾德是那場反猶太鬧劇的執行經理。他拿出了許多所謂的曆史“證據”去支持報紙上的那些不可理喻的指控,比如說1492年克裏斯托弗·哥倫布駛向美洲是猶太人試圖征服新世界的一個陰謀。他的另一個成就是證明了,至少在福特看來已經證明,亞伯拉罕·林肯是被猶太人刺殺的。更不幸的是,利博爾德並未就此收手。1920年,當他無意中發現一本從俄語翻譯過來的《錫安智慧長老協議》,據說這個協議上帶有一種古老的、神秘的手抄文,記載著七位“錫安智慧長老”的談話,他們想教會其他猶太人和共濟會成員如何除掉信仰基督的人類文明,然後征服整個世界。

許多知名人士對反猶太活動表示了抗議,但福特對那些批評不屑一顧,對公眾的強烈抗議、許多經銷商的怨言以及妻子和兒子的竭力勸阻,他同樣置之不理。1923年9月,無法忍受的克拉拉·福特和埃茲爾雙雙退出了那份越來越混亂的家族報紙。

亨利·福特也一直沒有意識到,受他的報紙傷害最大的不是“猶太佬”,而是福特汽車公司。盡管迪爾伯恩出版公司形式上一直是獨立於福特汽車公司的,兩者的創始人卻是同一個人。報紙的損失在兩年之內就被發行量的急劇攀升彌補了,因為亨利·福特命令每一個福特汽車公司經銷商都必須要爭取到一定的訂閱量,通常是每年100份。許多經銷商不願意這樣做——特別是那些不得不自掏腰包滿足大部分配額的經銷商,但沒有一個拒絕:福特汽車公司的經銷權太有價值了。結果,《獨立報》的發行量,一路從1920年的剛超過七萬上升到1924年的65萬又上升到1926年的90萬。

對福特汽車公司來說,最大的噩夢卻是背負的三大債務,每一項都需要在1921年償還。該年7月末,《紐約時報》引用了亨利·福特對公司困境的總結,“1919年時我們借了7000萬美元用於買回我們的股票”,他說的是從其他股東那裏購買股票,“我們已經還了3700萬美元,剩下的3300萬美元4月18日到期。然後,1920年的所得稅我們還有最後一期沒有交,結算期是4月15日,這樣我們還欠政府1800萬美元。還有,我們得為員工們上一年的工作付他們獎金,這又加了700萬美元。總的算起來,從1月1日到4月18日,我們得還5800萬美元的債。”

問題是福特汽車公司的手頭資金隻有2000萬美元。這樣,在經濟蕭條和榮格河工廠建築項目的夾擊下,公司還得在1921年4月18日之前籌到38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