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西教會大分裂——一個主兩個教
1、羅馬帝國的分裂
公元395年1月,信使騎著快馬在驛道上飛奔,他們傳遞著一個驚人的消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在米蘭“駕崩”。
不久,帝國最高當局根據皇帝的遺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十八歲的長子阿卡狄烏斯統治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年僅十歲的次子霍諾利烏斯則接任西羅馬的皇位,以拉韋納為首都,但名義上的首都仍是羅馬。從此以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的局麵便正式固定下來。
羅馬帝國的版圖被分為兩塊,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意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等地。在文化上,東羅馬主要以希臘語為主,西羅馬依然通行拉丁語。
羅馬帝國的分裂,導致彼此之間在文化和語言上的隔膜和政治上的對抗,使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分歧不僅僅限於宗教問題上。
羅馬帝國分裂後的幾個世紀以來,西歐與東方因地理距離遙遠,接觸一直有限,到十一世紀初期,希臘教會尚未和西方教會分離。東方教會領袖不願意接受西方教會領袖的聖職授任。
2、基督教的分化
1054年,當羅馬教宗利奧九世的欽差大使宏伯特抵達君士坦丁堡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拒絕向他屈服。宏伯特隨即在7月16日發表一份文件,把主教長開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也相對地同時開除利奧九世的教籍。東方教會在理論上強調宗教事務應由基督教五大地區的領導人會議控製,而教廷改革派則主張宗教事務應由教宗單獨管理。東西方領袖的代表之間憤怒的齟齬,終致造成長久的分裂。
其實過往雙方在宗教信仰的問題上鮮有共識。例如在反圖像爭辯(726-843年)之中,為了是否可以向圖像敬拜,雙方已鬧得不和。在三位一體之神性的問題上,聖靈是由聖父“和子’而出(西方教會的觀點),還是由聖父“透過子”而出(東方教會的觀點)等神學問題,成為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阜丟斯(Photius)時期(864年)的劇烈爭論。
至於最後的決裂,卻是政治因素多過神學爭議,特別是羅馬教會的權威受到挑戰。教宗宣稱自己的地位淩駕於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則認為羅馬與各宗主教是平等的。
東派教會是古代基督教分布於歐洲東部、亞洲西部和北非東部的教會。在經典、教父著作和禮儀中主要使用希臘文,另有科普特文、敘利亞文、亞美尼亞文等。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東西兩派;羅馬帝國設東西二都後,兩派間的分化日益加劇。東部君士坦丁堡逐漸成為東部教會的中心。在此前後,遊戲東方較小教會已從使用希臘語文的教會中陸續分化出來。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派教會大部分成為正教,即東正教。
1453年東羅馬帝國遭土耳其進攻而覆滅,莫斯科大公趁機使得俄國的東正教會擺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控製,形成獨立教會。16世紀,俄國沙皇政府支持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各國中謀取霸權,以作為對外擴張的工具。
分裂後的天主教,實力迅速膨脹,並最終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3、天主教和公教的區別
東部正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故稱“正教”,有屬於東部教會所以又稱“東正教”。東正教在禮拜儀式中摻入了希拉裏以,所以也可被稱為“希臘東正教”。
西部教會強調的是自己的“普世性”,故稱“公教”。因其領導中心在羅馬,所以又稱“羅馬公教”。
天主教和公教在教義上的區別體現在多方麵。、
在教義方麵,東正教主張聖靈隻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東正教沒有關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聲稱兩者之間有煉獄。東正教否認貞女瑪利亞貞節受孕及其肉體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認。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隻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而天主教教皇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
在神學方麵,東正教沒有什麼革新和發展,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則麵向社會,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它在世界許多地區開展的活動較有生氣,主張社會開放、自由、平等,提出諸多進步神學,像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希望神學、民眾神學、發展神學等。
在教曆方麵,東正教使用儒略曆法,是現在公曆的前身,即舊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舊曆進行改革,於1582年公布新曆法,稱格列曆法,自那時起天主教就用此曆法。此曆法被多數國家使用,被公認為公曆。
在教堂方麵,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采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羅馬式或哥德式。而其內布置也各有不同,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四周則掛聖徒畫像,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掛聖母瑪利亞畫像,聖壇兩旁掛耶穌畫像,周圍牆上掛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
在哲學方麵,東正教哲學主張上帝和世界的統一、上帝和人類和諧性、神性與人性結合、神學與哲學合一,反對理性,提倡神秘主義(即人類不能明白靈魂及靈界事物),通過神秘主義,使人吸取神的智慧,強調救世主如何變成有血有肉的軀體和如何降臨於人世的奧秘;天主教哲學主張理性,強調天主的啟示和人類的理性是一致的,反對神秘主義,表現為經院哲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天主教的“聖徒”托馬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納: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二) 十字軍東征——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
1、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在1096年到1291年間,發生的六次宗教性軍事行動,被合稱為十字軍東征,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十字軍東征是歐洲中世紀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一事件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格局,對歐洲的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十字軍東征在當時的西歐是一次國際性的事件,在西歐的一些國家內也是一次全國性的事件。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現有的財富和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欲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
另外,還有兩種人渴望走出國家,去尋找財富。在當時西歐的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除了騎士外,西歐的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占該地區的貿易,從而積極參與了“十字軍”。受到長年盤剝的農民,再加上連年的災荒,他們夢想尋找擺脫饑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所以才逐漸被教會所蒙蔽,被騙往東方。
2、十字軍東征的過程
與此同時,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曆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這正好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於是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複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
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組建十字軍。